21:16
1928年底,蔣介石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策劃,調集湘贛兩省18個團的兵 力,以湖南軍閥何鍵為總指揮,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大兵壓境,步步進逼的嚴重局勢,1929年1月4日至6 日,毛澤東同志在寧岡柏露村主持召開了前委、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邊 界各縣地方黨組織負責同志共60余人出席的聯席會議。會上,有的人主張到 根據地外線去打游擊;有的人主張到包圍圈外去消滅敵人;有的人主張憑借井 閃山的有利地形與敵人作艱苦斗爭。眾說紛紜,各持己見。毛澤東同志綜合了 各種意見,強調指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定要守,不能輕易放棄,但是不能死 守,要采取積極行動,善于鉆敵人的空子,敵人從這邊打進來,我們就從那邊打過去;既要保護自己,又要消滅敵人。毛澤東同志用商i的口氣說:我們的對策是紅五軍留守井岡山,吸引兩省“會剿”的敵軍,掩護紅四軍揮師贛南,打到敵人的后方去,牽制敵人,分散敵人的兵力,使敵人顧此失彼,窮于應付。這樣,不但可以粉碎敵人的“會剿”,還可能乘機發展新的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同志的話音一落,同志們的目光立刻投向了紅五軍軍長彭德懷同志,期待他表態。
“我完全贊成和擁護毛委員的正確戰略決策,紅五軍同意留守井岡山! ”彭軍長堅定而果斷的聲音,打破了會場上短暫的沉靜,贏得一陣熱烈的掌聲。
彭德懷同志看了看大家,以對革命極端負責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又 擺出了在敵強我弱的嚴重形勢下,守山所面臨的一些困難,明確提出:紅五軍初 到井岡山,對地形不熟,對氣候不大適應,兵力單薄,要求出擊部隊留一部分熟 悉情況的同志協助紅五軍共同守山,以便更好地完成前敵委員會交給的光榮任務。
毛澤東同志聽取彭德懷同志發言后,對朱德同志說:提出的問題是實際的, 應該考慮。
會議通過了紅五軍留守井岡山、紅四軍向贛南進軍的決議。
柏露會議剛結束,彭德懷同志回到大井紅五軍軍部,同留下來的領導一起, 召開部隊營以上和地方鄉工農兵政府負責人會議,傳達柏露會議的決議。
接著,彭德懷同志察看了各哨口的地形和工事,指示紅五軍官兵繼續加固 工亊,深挖戰壕,多埋竹釘,號召周圍幾十里的赤衛隊、暴動隊、婦女會、兒童團 以及能參加戰斗的人都為保衛井岡山根據地出力。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在彭德懷同志的領導下,守山軍民齊心合 力,沒過幾天,五大哨口的防御工事都一一加固完畢,每個工事前面都布了竹釘 陣,埋藏了土地雷,設置了竹籬笆,還用大石頭和泥土、原木壘起了一道道又髙 又厚的防彈圍墻,由哨口通往山下的各條羊腸/i、道,或用樹木堵塞,或挖斷路基。同時,紅五軍的兵力配備也很快部署得當,具體分工是:李燦同志率紅五軍 第一大隊和徐彥剛同志率紅四軍三十二團二營一連守黃洋界哨口;賀國中同志 率紅五軍第八大隊守桐木嶺哨口;彭包才同志率紅五軍第四大隊守八面山哨 口 ;黃龍同志率紅五軍第十二大隊守雙馬石哨口;王佐同志率紅四軍三十二團 二營一部守朱砂沖哨口。雖然每路只有一兩百人,可是卻挑起了保衛井岡山根 據地千斤重擔。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彭德懷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說服了開初持有 不同意見的同志,勇敢地挑起了保衛井岡山的千斤重擔。后來,由于敵我力傲 對比懸殊,紅軍粦不敵眾,為了保存紅軍力fit,紅五軍主力向贛南突圍。紅五軍 下山后,在贛南的南康、崇義等十多個縣轉戰了一個多月。彭德懷一只腳穿著 草鞋,一只腳打著赤腳,環境極端惡劣,導致部隊死傷慘重。走到贛南的信豐縣 時,全軍只剩下300多人、280多支槍。這對彭德懷來說是個極為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位高級的指揮員的胸懷是寬廣的,信念是堅定的,經過千難萬險,于 1929年3月,紅五軍終于與紅四軍在瑞金再次會師。這時,毛澤東又召集紅四 軍、紅五軍領導會議,會上分析了形勢,決定讓紅五軍返回井岡山,恢復湘 贛邊界根據地。彭德懷同志又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決定,再次率紅五軍于5月 回師井岡山。這個時期的井岡山大小五井,已是火海一片,到處是殘墻斷壁。 國民黨已經實行“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三光”政策。彭德懷 看到這些曾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幸存者,從深山老林區里走出來,骨瘦如柴,頭發蓬亂,心里十分難過。他一邊安慰鄉親們,鼓勵生產自救重建家園;一邊發銀元 給井岡山的父老鄉親。
彭德懷回到井岡山后,重建地方武裝,恢復黨的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發動群 眾打土欒,分田地。經過艱苦奮斗,建立了寧岡、永新、蓮花、遂川等縣級政權, 使邊界獲得了更大范圍的發展。這是彭德懷對井岡山斗爭的巨大貢獻。
彭德懷是一個無私無畏、勇于奉獻的人。從平江起義到井岡山,幾經曲折, 他個人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原來是湘軍的上校、團長,月薪有200多塊銀洋, 出門可以騎馬坐轎,餐餐可以飲酒吃肉,可他卻放棄了這優厚的生活待遇,心甘 情愿地在革命隊伍里過著艱苦的日子。特別是來到井岡山后,堅守在五大哨口 的險要之地,同超出自己幾十倍的敵軍血戰。突圍的時候,他走的深山密林,野 獸爬行的懸崖峭壁,沖破敵人的層層包圍,九死一生。當時的環境,正如他在 《自述》中寫道:“時值嚴冬,天下大雪,高山積雪尺許,我的糧袋炒米都丟失了, 我不愿別人知道,兩天未吃一粒米,饑餓疲乏,真是寸步難行之勢,可是槍聲一響,勁又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他的勁從何而來?這不正是從 他的人黨誓言中得出的答案,勇于犧牲的糧神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不會磨滅彭德懷的功績。他對敵的雷霆之威,對黨的赤子之情,政治上的松柏之節,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風 上的樸實無華,使我們永遠敬重他、懷念他。他的偉大風范將長留于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