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
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第一次來到大井。大井老表 主動把一幢用石灰刷白的客家土屋(又稱白屋)讓給工農革命軍做營房。從此, 這里成了毛澤東常住之地。1929年1月,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進行第三次 “會剿”,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哨口相繼失守,敵人對大井村實行殘酷燒殺,這 幢白屋只剩下半堵殘墻。大井村人相信毛委員總有一天會回來。于是,全村人 傘出自家擋風避雨的蓑衣、斗笠,小心翼翼地將這堵殘墻遮蓋起來,誰想建房挖 地都不準損壞這堵殘墻。解放后,這堵殘墻重見天日,1960年,井岡山人民按大 井白屋原貌對毛澤東舊居進行修復,將這堵殘墻原封不動地鑲嵌在白墻之中, 作為歷史見證,讓人敬仰。
大井毛澤東舊居的一堵殘墻,是一段彈痕累累的殘墻。它坐落在竹木蔥蘢 的大井村中,如一塊寶石鎖嵌在已按原貌修復的一棟古香古色的靑瓦白屋之 中。殘墻后有兩棵常靑樹:一棵海羅杉,一棵鑿樹,飽經風霜,根深葉茂,傲然挺立,令游人敬仰。殘墻前油光可鑒的地面石,淸晰明亮的天井……這宙老而簡 樸的建筑就是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井岡山斗爭時期 居住過的地方。
這堵殘墻,雖然顯得很陳舊,但歷史的風貌卻依然清晰可見,因而俛磁石般 地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來訪者,也像巨人般地告訴了我們,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 們最寶貴的精祌財富是什么。
1927年10月下旬至1929年1月中旬,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常 住這棟土屋里,領導著井岡山軍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度 過了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如今,在大井毛澤東同志的舊居里,陳列著他在井 岡山時用過的床、草鞋、桌、凳、桐油燈、籮筐、扁擔等日用品。當年,毛澤東同志 曾在這小小的堂屋里召開過多次革命根據地會議,曾在這里聽取匯報、起 草文件、布置工作,為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這堵殘墻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盞小小桐油燈!這是一盞極為普通的小 油燈。在斗爭極端殘酷,生活十分艱苦的年代里,它曾起著無可估計的作用。 毛澤東同志親自向部隊宣布了一項規定: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辦公時只用一 盞燈,可點三根燈芯,在不辦公時,就把燈熄掉。連部要留一盞燈,作帶班、査哨 備用,但只準點一根燈芯,而作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他卻始終堅持點一根燈芯 辦公。到1928年11月,他就是在這微弱的燈光下,寫下了《井岡山斗爭》這一 光輝著作。
凝望著這盞極普通而又陳舊的油燈,仿佛常常浮現出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 的寒夜中披著兩件單衣奮筆疾書的魁偉身影。這小小的油燈的亮光是微弱的, 然而,正是這徹夜不滅的燈光,猶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使紅軍戰勝一個又一 個的困難,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照亮了井岡山道路的前程,點燃了中國革 命的星星之火,激勵著千百萬民眾奮起抗爭,沖破黑暗,迎來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