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3
游擊洞,位于主峰景區半山腰的懸崖絕壁下,前面臨河,一條山徑從山頂穿石縫盤旋而人。洞口古木參天,芳草蔞蔞,洞口小,洞內大,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納百余人。洞口左側有一處山泉,終年水長流,洞口四周地勢險要,巖壁陡峭,最色秀麗。
1929年春,湘贛兩省20多個兵團的敵軍“會剿”井岡山,紅軍主力已離山。彭德懷、滕代遠指揮紅五軍和紅四軍三十二團堅持井岡山的斗爭。當時井岡山大雪彌漫,滿山遍野擬蓋著厚厚的積雪。守山軍民英勇奮戰,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后來,由于敵強我弱,黃洋界、八面山哨口相繼被敵人攻破。為了保存實力,彭德懷同志率領紅五軍和井岡山赤衛隊,暴動隊一起轉移到五指峰一帶的深山老林里打游擊,這個山洞就成了游擊隊住宿和制造武器的場地。彭德懷同志在這個山洞召開過各種會議,部署作戰方案,指揮紅軍部隊沿山崖突圍到贛南,游擊隊仍堅持在五指峰一帶打游擊。此后,這個山洞就成了游擊隊活動的主要聚集點。他們利用種種機會,憑借險要地勢,襲擊山下的敵人,神出鬼沒。當時,敵人在井岡山搜査了兩個多月,結果是望山興嘆。直到彭德懷同志率領部隊重上井岡山恢復革命根據地時,游擊隊才從五指峰下的河西隴走出來勝利會師。人們把這山洞稱之為“游擊洞”。1988年9月,井岡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游擊洞隔壑相望的天軍洞,也屬主峰景區的景點,洞口四周是枝繁葉茂的古銀杏。傳說太平天國運動時,在南京發生了洪秀全、石達開、韋昌輝內訌事件,第二年五月,石達幵帶精銳部隊出走,途經贛南時,因遭清軍襲擊,一支小分隊轉移至井岡山,出入在河西隴一帶,住在此洞,不久被地方團練剿滅。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太平軍,將此洞稱為“天軍洞”。
如今天軍洞內外依然保存著當年的風貌,留下了當年鍛打過刀槍的硝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