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9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位于茨坪中心,依山傍水,四季花木相映,環境幽雅,遙 一幢長方形圍屋鋼筋水泥框架結構樓房。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了館標。該館 占地面積為1. 782公頃,建筑面積2003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8436平方米,設 有7個陳列室、1個影視廳,并配有資料庫、文物庫等設施。館藏文物近萬件,還 珍藏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著名書法家、畫家留下的墨寶真跡數百幅。還保存冇 老紅軍的電視錄像和朱德、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的電視、電影資料等。井 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 陳列分序廳、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發展,井岡 山革命根據地的新局面和走向全國勝利等部分。這些生動形象的革命文物,真 實地反映了井岡山斗爭的歷史,使已逝去的歷史畫卷和斗爭風云,在這里得到 了重新的展現。置身于其中,仿佛把人們帶人井岡山斗爭時期那令人難忘的戰斗歲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里以茅坪八角樓的燈光為主體,運用藝術場景、 雕塑、LE黨屏組合的表現手法,寓意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點燃的武裝革命火 種,必將成燎原之勢,燃遍全中國
這里主要介紹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背景。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點燃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但是,由于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陳獨秀機會主義的錯誤,初顯光明的中國重新墜人黑暗。中國共產黨人髙舉武裝反抗的旗幟,開始獨立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毛澤東適時提出“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勝利的起點。
第一組: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和破裂在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幫助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國共合作共同綱領的大會宣言(物),選舉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執委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是孫中山的照片,廣東香山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9年9月,任中國國民黨總理。后接受蘇聯
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年5月,國共兩黨合作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官學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骨干。1926年7月1日,國民政府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北伐軍在廣大工農群眾密切配合下,先后占領長沙、武漢、南昌、福州、杭州、南京、上海。北伐戰爭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嚴重地動搖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為革命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第二組:城市武裝暴動的失敗。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擦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
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1927年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的批示,在武漢改組了中共中央,撤銷了陳獨秀總書記的職務,組成了臨時中央。7月下旬,臨時中央做出了三項重大決策舉行南昌
起義;組織四省農民秋收起義;召開中央緊急會議,糾正錯誤并決定新的路線和政策。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領導下,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邁出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第一步。然而,由于指導思想的錯誤,主張進攻 中心城市,這些起義都失敗了。
第三組:毛澤東"上山”思想的產生。在大革命失敗前,毛澤東多次提出了 “上山”堅持革命的設想。“馬日事變”以后,湖南同志匯聚在武昌都督堤毛澤東 住所,問毛澤東怎么辦?毛澤東回答說:“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京起槍桿子 保衛革命”第一次提出了“上山”思想,李維漢的回憶提到這一史實:“毛澤東同 志自1927年馬日事變以后,就明確指出農民武裝在處境十分不利的悄況下,即 應上山。”。毛澤東參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委擴大會議,強調“上山可以造成 軍事勢力的蕋礎”。毛澤東主持的中央農民部發出通告提出:“兩種形式都不可 能時則可以上山”。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率先發言,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 亊,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將“上山”與奪取政權聯系起來。
毛澤東的“上山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受農民起義“占山為巢”思想啟發而總結出來的革命經驗。就是將革命工作的1 心,從敵人統治力跫較強的城市轉移到敵人統治力蛩較薄弱的農村去。這種思 想為后來中國蓽命道路理論的提出打下了重要越礎。在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 的過程中,使毛澤東認識到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并適時提出將 中國革命的重心轉向農村。
這里主要介紹,秋收起義遭受嚴重挫折的緊要關頭,毛澤東怎樣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開始將革命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 地的歷程。
第一組:湘東贛西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 和新任省委書記彭公達回到湖南。8月,湖南省委在長沙多次召開會議,傳達討 論中央的有關會議精神;決定了湘東贛西秋收暴動的計劃;并決定成立毛澤東 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和易禮容為書記的行動委員。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這是秋收起義時用過的梭鏢,上有“革命成功萬 歲”字樣。當年毛澤東有詞為證:“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 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 聲暴動。”這是秋收起義用過的武器,單響槍、鳥銃、匕首和松樹炮。松樹炮是將 松樹挖空,填上火藥和鐵砂等,點著從小洞插進的導火線引爆,這種炮射程不 遠,但殺傷面積不小。這是工農革命軍寫在瀏陽文家市的標語“暴動勝利萬 歲!”“打土豪分田地!”“安源工人暴動勝利萬歲! ”有一首歌謠編得好:霹靂一聲 錕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紳。往日窮人做牛馬,如今是頂天立地的人。
這是參加過湘東贛西秋收暴動的部分同志1937年5月在延安的合影。上 面有毛澤東的親筆題字。秋收起義爆發后,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 出發,取道瀏陽、平江分兩路進攻長沙。由于四團邱國軒部叛變,一團在長壽街 失利,二營被打散,團長鐘文璋失蹤;二團在取得老關、醴陵等戰斗的勝利后,在 瀏陽逍強敵圍攻,撤出東門,秋收起義失利。秋收暴動失利后,毛澤東審時度 勢,毅然決定暫時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引兵湘贛邊界,開始了革命重心由城市 向農村的偉大轉移。
第二組:引兵井岡山。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命令部隊到瀏陽文家市會 合,此時部隊僅有2000余人。9月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前委 會議。會上,余灑度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遭到毛澤東的反對,在總指 揮盧德銘、副師長余賁民等人的支持下,會議決定,暫時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 沿湘贛邊界向南轉移。第二天,工農革命軍在里仁學校操場集合,毛澤東宣布 了前委的決定,并對部隊講話。他說:“國民黨就像一口大水缸,我們呢就像塊 小石頭。只要我們團結一心,依靠千千萬萬的工農群眾,我們這塊小石頭就總 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名言)隨后,部隊開始沿湘贛邊界轉移。連長陳毅安1927年9月20日給未婚妻李志強的信中記錄了這段歷史“我咋日到瀏陽縣之文市,今日又要到萍鄉去。”
步人這個展室,映人眼簾的是,毛澤東頭像、秋收暴動部隊向井岡山進軍路線示意圖、一組三灣改編通欄連環畫、陳列板上一面工農革命軍第一閉的軍旗、戰士鐘步全用過的銀質帽徽、步槍、梭鏢、紅軍標語“紅軍中官兵伙夫穿衣吃飯一律平等”等文物和文照。反映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進軍途中,蘆溪一仗后,一些投機分子紛紛離隊,造成槍多人少,軍心不振的現象,由于戰斗的頻繁,以致傷員增多;一些舊軍隊打罵士兵的軍閥習氣,也在軍中時有出現,部隊已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在展出的譚政林的回憶錄文摘中對“三灣改編”的情況有翔實的記錄。三灣改編主要有三大內容:一是將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陳浩、黨代表何挺穎,下轄一、三兩個營和特務連、軍需隊、衛生隊和輜重隊約700余人。二是在軍隊中確立黨的絕對領導,把“支部建在連上”,并實行黨代表制。在展出的文稿中,“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三是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三灣改編從政治上和組織上為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是人民軍隊的新生。從展出的文照中,介紹了三灣改編后部隊到達寧岡古城,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對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軍實行“團結、改造”的方針,并決定在茅坪建立紅軍醫院和留守處。在袁文才、王佐的大力幫助下,工農革命軍到達茅坪和茨坪后,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使茅坪和茨坪成了工農革命軍的常駐之地,解決了工農革命軍中的許多問題和困難。
第三組:改造袁、王綠林武裝。在這一組陳列柜里,陳列有工農革命軍送給袁文才的槍支,毛澤東送給袁文才的馬鐙、皮袈腿,袁文才、王佐的照片,王佐早年做裁縫時用過的剪刀和尺,王佐的遺物玉鐲,王佐使用過的靑龍指揮刀等原物。詳細介紹了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改造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武裝的全過程。當年井岡山一帶活躍著兩支綠林武裝,一支以袁文才為首領,駐扎在寧岡;一支以王佐為首領,扎營在大井,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互相呼應,因他們“殺富濟貧”,專與官府和劣紳為敵,蕆得了這一帶群眾的擁護。但因這兩支隊伍組成人員大多是游民無產者,封建幫會色彩和軍閥作風嚴重,組織紀律、軍亊技術較差,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奮斗目標。工農革 命軍為了能在井岡山站穩腳跟,迅速開辟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在“古城會議” 上便確定對袁、王實行團結改造的方針。在展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分 別在寧岡的大蒼、井岡山下的井坳會見了袁文才和王佐。為了幫助和加快對 袁、王隊伍的改造,毛澤東派出游雪臣、徐彥剛、陳伯鈞等到步云山幫助袁 文才進行指導軍事訓練和思想整頓,同時派出何長工到大井對王佐部隊進行改 造。1928年1月,應王佐的請求,何長工率一個連的兵力,在旗羅坳配合王佐殲 滅了王佐的死對頭尹道一,從而使王佐進一步信任工農革命軍。在一欄圖表中 可以看到,1928年2月中旬,袁、王綠林武裝正式收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 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王佐任副團長,何長工任黨代表。
第四組:開辟紅色區域。在這一組的中柜里,陳列的主要文物有茶陵縣工 農兵蘇維埃政府印信箋的木刻印版、茶陵蘇維埃政府封條印、伍中豪的畢業證 書、紅軍宣傳隊旗幟、符號、杉皮筆、燒紅桶、群眾打土豪分糧食用過的籮筐、扁 擔以及遂川蘇維埃政府旗、袖章、紅軍戰士寫有“六項注意”的包袱布、新城戰斗 中工農革命軍攻城用過的樓梯、棉絮、槍支、梭鏢和寧岡縣工農兵政府印、馬燈、 袖章、“打土柰、分田地”等標語和文照。這些充分反映工農革命軍所到之處,開 展“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 立革命政權”三大任務,從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在邊界艱苦 奮戰5個月,在以毛澤東為首的前委的領導下,保存和發展了工農革命軍,恢復 和重建了邊界黨組織,建立了茶陵、遂川、寧岡三縣紅色政權,井岡山革命根據 地初步形成。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朱毛會師后,邊界斗爭的情況。朱德、陳毅率湘南暴動 部隊轉移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師,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后,紅四 軍成功地粉碎了湘贛敵軍的第一、二次反革命“會剿”;成立了中共湘贛邊界特 委,重建了各地黨的組織;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各縣、區、鄉 紅色政權普遍建立;井岡山的斗爭進人全盛時期。
第一組:朱毛會師井岡山。南昌起義的部隊是井岡山紅軍的主力之一,這 支部隊是由朱德和陳毅帶領上井岡山的。1927年8月3日,南昌起義部隊按原 定計劃南下廣東,希望以廣東為依托再次進行北伐。然而在南下途中,沒有預 期的效果,部隊一路失利。10月初,部隊在廣東三河壩一帶再遭熏創,朱德率領部隊果斷撤出三河壩,向潮州、汕頭方向轉移。在撤出三河壩的部隊中,主要是
朱德率領的第九軍和周士第率領的第二十五師,一共有2000余人,其中,二十五師仍保存著三個團的建制,是一支主要力狃。這是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田家祠堂的墻下寫的“誓死殺敵”幾個大字。
朱德率領部隊撤出三河壩后,認為起義軍只有迅速脫離險境,保存有生力量,才能圖謀新的發展,于是,帶領部隊向敵人力超:砘弱的贛南山區轉移。朱徳早年讀《三國志》時曾在魏志.武帝紀中寫下這樣的批注:“亂世有大志無力者,均遠避,養力以待,后多成功。”體現了他借鑒孫策、孫權兄弟以江東為根據地積蓄壯大力量:再圖發展的思想。為后來朱德軍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928年4月28日,朱德、毛澤東兩支隊伍在寧岡龍市勝利會師。這里還陳列著在寧岡的標語:“慶祝紅軍勝利會師”“歡迎朱軍長”。4月底,根據湘南特委的意見,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寧岡龍東書院召開了紅四軍黨的笫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紅四軍委。毛澤東任書記。5月4日,在寧岡龍市河灘上召開了慶祝朱、毛兩軍會師大會,宣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后改為中國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士兵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紅四軍下轄3個師9個團,約1萬余人。這里陳列有紅軍用過的重機關槍和迫擊炮、梭鏢、大刀等,反映了當年艱難困苦的戰斗環境。陳毅同志提到井岡山斗爭往事時,稱之為“梭鏢師”。
在這個展室的文物柜里和墻上,展出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印的小冊子《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歌詞: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紅軍幫助群眾割稻子用過的鐮刀,紅軍送給群眾的銅臉盆、毛絨手套,群眾撈魚慰勞紅軍用過的漁網,給紅軍送水用過的碗,背包、米缸等真實地反映了當年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之情。陳放在展柜中的米缸并不是一口普通的米缸,它體現了人民軍隊紀律的嚴明。工農革命軍路過蓮花甘家村時,當地群眾不知這是一支什么樣的隊伍,都躲進深山里,部隊進村后,吃了老鄉家里的米,為了不損壞群眾利益,戰士們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作為抵米錢。在展柜里還陳放著一罐食鹽。當年,由于敵人的經濟封鎖,食鹽極度緊張和缺乏。紅軍在一次戰斗中繳獲了一些食鹽,分給了當地群眾,茨坪村的李尚發得到這罐食鹽后一直舍不得吃,存放在屋后的樹洞里,解放后,李尚發將這罐食鹽獻給了博物館,將原物存放在這里。
第二組,打破第一、二次反“會剿”。在這個展室的最后一部分展柜里,展出了紅軍在五斗江戰斗中用過的識別帶、軍號,永新縣工農兵政府用過的旗幟、印、刻板、藤籃,紅軍在高跪戰斗中用過的綁腿,紅軍用過的麻尾手榴彈,地方武裝用過的土炮等以及紅軍用過的各種武器,龍源口戰斗中用過的花機關槍,繳獲敵人的機槍、刺刀、手榴彈、步槍、蜇機槍、子彈等。紅軍為粉碎敵人的“會剿”,朱德、毛澤東分析了湘贛敵軍的情況,采取對反動勢力比較強大的湘敵取守勢;對反動勢力較弱的贛敵取攻勢的政策。1928年5月上旬,賴敵楊如軒的二十七師,以永新為據點,以3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夾擊井岡山,朱德、陳毅率團將敵軍打垮,繳槍數百支,乘勝追擊,第一次占領了永新縣城。5月中旬,楊如軒不甘心五斗江戰斗的失敗,又糾集4個團的兵力洱度進犯根據地,“敵進我退”,紅四軍主動撤出永新。為了調動敵人,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二十八團聲東擊西,增援三十一固一營在茶陵的髙隴消滅湘敵兩個連。朱德率部在草市坳與敵游戰數小時,將敵全殲,紅軍第二次占領永新城。龍源口戰斗是第一次反“會剿”中最大的一次戰斗。楊如軒兩次進剿井岡山都未成功,于是蔣介石命令湘贛兩省軍閥再次大規模地向井岡山根據地進攻。在新七溪嶺望月亭,朱德指揮二十九、三十一團一部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打垮敵人3個團。紅四軍利用新老七溪嶺的有利地勢,兩面夾擊敵人,使其腹背受擊,同時,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的積極參戰,最后在龍源口將敵擊潰,龍源口戰斗勝利后,紅四軍第三次占領了永新城,成功地粉碎了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一次“會剿”。
在這一展室最后一幅井閃山革命根據地全盛時期形勢示意圖中可以了解到,1928年7月,邊界紅色區域已發展到寧岡、永新、蓮花三個縣,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縣東南部,面積達7200平方公里,人口約50余萬。
第三組:實行土地革命。在展出的文稿中指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邊界農民的土地問題能否解決是井岡山簞命根據地鞏固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八七”會議的文照中便決定了 進行土地革命的方針。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耍 內容”。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后,為把農民發動起來,做了大M的宣傳和調賚 工作。這里展出的《土地革命問答》《土地問題》小冊子(原物),宜傳標語:“農友 們、工友們,快快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還有打土豪賬固、井岡山群眾打 土嶔分糧食用過的籮筐、扁擔,永新縣群眾在打土豪分得的椅木箱、火鉗、鐵鍋、 火盆、蚊帳、棉祅等,寧岡縣農民打土滎分得的繡花荷包以及展出的紅軍_在桂 東沙田的漫畫,形象地表現了當年打土豪的情貴。
1928年3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桂東的沙田和SP縣中村道任鄉進行 了邊界最早的插牌分田運動。這里展出的是分田用過的分田牌和丈世土地的 三角旗,蓮花珊田鄉分田底冊溥,寧岡橋上鄉農民交土地稅的沿單和交公糧的 登記簿、農民送公糧用的布袋等。還有毛澤東在永新塘邊村幫助房東周香姬挑 水用過的水桶陳列在這里。土地革命的發展,使群眾的革命積極性不斷高漲, 他們組成赤衛隊、暴動隊、婦女會、少年先鋒隊、兒童團等群眾組織,積極配合紅 軍作戰,保衛勝利成果。在鞏固根據地的斗爭中,婦女會和少先隊也發揮了積 極作用。寧岡婦女會成立后,廣泛開展工作,為紅軍做了大蛩的軍鞋和衣物,這 里展出的就是寧岡婦女做軍鞋用的夾板和做好的布鞋,標語“少先隊是紅軍、赤 衛軍的后備隊”,兒童團站崗放哨用的木頭駁殼槍。
1928年12月,毛澤東主持湘賴邊界工農兵政府,總結了一年來土地革命的 經驗,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我國農民分配土地的 神圣權利。這也是我黨頒布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的土地革命在全國產生 了重大影響,也得到了上級黨組織的肯定和贊揚。1928年11月28日《中央政 治局對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文照)肯定了井岡山的土地革命,并贊揚說:“唯朱 毛在湘贛邊境所影響贛西數縣的土地革命確實深入了群眾。”
第四組,第二次反"會剿”。這個展室重點介紹“八月失敗”后,紅軍粉碎敵 人對根據地的第二次“會剿”和經濟封鎖,“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初步形成。 1928年6月,湘贛兩省敵軍不甘心第一次“會則”的失敗,調兵遺將,組織了對井 岡山根據地的第二次“會則”。這一組展出的主要文物有《中共湖南省委對湘贛 特委及四軍軍委的工作決議案》文照,“以羅筲山脈為根據地的計劃,省委完全 同意,而且前幾次亦如此指示。……”又指示紅四軍“殺出一條血路”向湘南發 展。紅軍用過的鐵罩,留有紅軍戰斗彈跡的木柱等。在一組黃洋界保衛戰通欄 展柜里,展出有黃洋界保衛戰用過的竹釘、黃洋界哨口工事木頭,子彈殼、紅軍自造的土地雷、馬尾手榴彈、兩面刀、修筑工事用過的鐵鎬,群眾給紅軍送茶用 過的碗,在黃洋界保衛戰使用過的迫擊炮、油桶等文物。1928年7月下旬,當紅 軍大隊離開邊界后,湘贛敵軍調集11個團進犯永新,毛澤東指揮紅三十一團, 在廣大群眾支持下,采用四面游擊的戰術,將敵11個團困在永新縣城附近30 里內20余天之久。后因敵人得知紅軍大隊在湘南失利的消息,才知根據地內 兵力空虛,于是向根據地反動猛攻,毛澤東率部退出戰斗。8月中旬,毛澤東在 永新主持召開特委緊急會議,決定親自率三十一團三營前往湘南迎還紅軍大 隊,三十一團一營留守井岡山。8月30日三十一團三營在桂東找到紅軍大隊, 當天決定返回井岡山,在回山途中,因二十八團二營營長袁崇全帶部叛變,在追 回被袁崇全騙走的部隊時,紅四軍參謀長兼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被叛待開槍殺 害。由于河南省委不切合實際的指示,造成紅軍主力被拉往湘南,使敵人乘虛 而入,邊界各縣城和平原地區均被敵占領,割據區大部分丟失,黨和政府組織也 大部分塌臺,造成邊界斗爭的“八月失敗”。當年永新地方武裝用的土槍和土炮 也陳列在這個廳的陳列柜里。
8月底,湘贛敵軍調集4個團兵力,乘紅軍主力欲歸未歸之際,聯合進攻井 岡山軍事根據地。30日,湘敵吳尚部程澤潤師兩個團和王增多部瞥衛團從北面 進攻黃洋界,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在團長朱云卿、黨代表何挺穎等指揮下,以不 足一個營的兵力,發動群眾憑險抵抗,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 戰的勝利。毛澤東在回師井岡山途中喜聞黃洋界保衛戰勝利,揮筆寫下了這首 《西江月井岡山》詞。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使根據地軍民士氣大振,紅四軍 三十一團戰士模仿京劇《空城計》原唱段,自編了一段《空山計》歌頌井岡山軍民 的勝利,諷刺敵人的失敗:
我站在黃洋界上觀山景,忽聽山下人馬亂紛紛。舉目抬頭來觀看,原來是 蔣發來的兵。一來是,農民斗爭少經驗;二來是,二十八團離開了永新。你既得 寧岡茅坪多僥幸,為何又來侵占我的五井?你既來就該把山進,為何山下扎大 營?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這里內無埋伏外無救兵,你來,來,來!我準備著 南瓜紅米,紅米南瓜,犒賞你的眾三軍,你來,來,來!請你到井岡山上談談革命。
紅軍的迂回作戰,在根據地內“三戰三捷”,從展出的一組“紅四軍三戰三捷 戰績表中可以著到,紅軍成功地粉碎了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的第二次會剿, 收復了在“八月失敗”中丟失的大部分地區。到1928年11月,井岡山革命根據 地(圖)恢復到“南自遂川井岡山南麓、北至蓮花邊界,包括寧岡全縣、遂川、鄭縣、氷新各一部,成一南北狹長的整塊,蓮花的上西區,永新的天龍區,萬年山區,則和整塊不甚連屬”。
第五組:注重黨的建設。邊界八月失敗”,黨內混進的一些投機分子紛紛 反水,部分同志因暫時的失敗對前途悲觀失望。“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搏 次被提出來。這樣,從九月份起,邊界的各級黨組織開展了“洗黨”(即整黨)運 動。如有文照指出:“我們感覺到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m耍的 問題,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 其趨向是會變錯誤的。”(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邊界黨內存在的問題,主要 有兩種,一是地方主義;二是土客籍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思想問題,特委和各縣 委都舉辦了黨團員培訓班,加強的,教育。在這一組文物柜里陳列了大m的 文稿、文照,如《訓練大綱秘密須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 案》寧岡縣黨支部會議記錄原稿、文件,新遂邊特區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 抄寫《共產主義者須知》,寫有“不畏難、不怕死、不愛錢、為主義而犧牲”等表現 了共產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
1928年10月4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步云山的白 云寺召開。有100多人出席了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進一步回答了“紅 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親自起草的《政府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即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就是其中一部分(已陳列在中柜里),會議還 選舉了第三屆特委成員,譚震林任書記,陳正人任副書記(照片)。11月2日,邊 界特委在茨坪召開會議,重新成立了由黨中央直接指揮的黨的井岡山前委,前 委統轄特委和軍委,成為邊界的最高領導機關。毛澤東任書記,委員有毛澤東、 朱德、譚震林、宋喬生、毛科文等。前委辦公舊址放在茨坪(照片)。11月14曰, 紅四軍召幵了黨第六次代表大會會議選舉了新的軍委,朱德任書記,對紅四軍 的組織領導作了一次調整(一覽表)朱云卿任紅四軍參謀長兼三十一團團長,林 彪任二十八團團長。在陳列柜里還有毛澤東起草文件時用過的硯臺,一根燈芯 的桐油燈和《井岡山的斗爭》著作,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工 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式革命道路在 理論上奠定了甚礎。在根據地恢復時期,經過整頓黨的組織,戰斗力大為加強, 紅軍和地方武裝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邊界紅旗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 黨的力量,而且表現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意義”。
第六組:粉碎經濟封鎖。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組文照:“在白色勢力的四面 包圍之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一年來,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區、藥材等日用品,無時不在十分缺 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了工農小資產階級群眾和紅軍士兵群眾的生活不 安,有時到了極度。”這里陳列著一組紅軍物質生活相當艱苦,“有時到了極度的 文物。從軍長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油鹽菜柴錢,僅5分錢還要從中節 余一些“伙食尾子”作零用。如:特色培訓服裝、南瓜、茄子、辣椒、紅米、野菜、草鞋、 綁腿、稻草當棉被等在這里展出。在這樣極度艱難困苦的日子里,紅軍官兵仍 然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經常唱著“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風雨和大雪,暖暖和和 入夢鄉”。因為缺乏食鹽,井岡山軍民用老墻土,熬出又苦又澀的硝鹽來代替食 鹽。這里陳列著當年熬鹽用過的缸、鍋等。
這里陳列著一組當年創辦紅軍被服廠、軍械處、公賣處、造幣廠用過的原 物。如:縫紉機架等。在一組大文物展柜中,當年朱德挑糧用過的扁擔陳放在 這里。這是朱德請軍需處的同志削的第三根扁擔,上面寫有“朱德扁擔,不準亂 傘”八個字。展示了當年紅軍時期那種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優良傳統。這里, 還展出了 1929年紅軍官兵用捐款的辦法,自己動手在小井建造紅軍醫院,取名 為“紅光醫院”的文照和文物。如墨斗、藥白和輾藥機等。展示了井岡山軍民的 共同努力,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進一步鞏固了井岡山根據地。
第七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毛澤東在領導井岡山軍民建設根據地的同時,還致力于理論上的創造,他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提出了“工農武 裝割據”的思想。
早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提出了“上山”思想。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 地的實踐中,毛澤東逐漸發展這種思想,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他在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明確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 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毛洚東曾舉例 說:“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 悲觀的情緒。”集中體現就是有些人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 澤東深刻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是一個最蕋本的問題,不答復中 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文) 把這個問題回答清楚了,把“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科學內涵向廣大軍民解釋淸 楚了,“中國革命運動,從此就有了正確的理論基礎。”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紅五軍上井岡山后,邊界斗爭的情況。為打破敵人對 井岡山的第三次“會剿”,紅五軍和井岡山人民在特委的領導下,堅持井岡山的 斗爭;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開辟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使并岡山的星星之 火成燎原之勢。
第一組:迎接紅五軍。步入展室的左側,彭德懷、滕代遠的照片,平江起義 用過的機槍、子彈,平江第一次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組織大綱》文稿以 及中國紅軍第五軍序列表均展示在這里。1928年7月22日,彭徳懷、滕代遠等 率領國民革命軍在平江舉行起義。25日宣布平江縣成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并 成立了中國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紅五軍成立后,彭德 懷率領紅五軍主力向井岡山挺進,與紅四軍會合。在途中,由于叛徒告密遭鞔 敵襲擊,被迫在紙坊、修水休整。紅五軍與地方武裝合編成五個縱隊,黃公略帶 領一、二、三縱隊在湘鄂贛開展游擊戰,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主力和前來接應的 紅四軍一部在蓮花九都會合,12月10日紅五軍800余人到達寧岡新城與紅四 軍會師,召開了兩軍會師大會。紅五軍到達井岡山后,先后在大井、茨坪設部。 彭德懷在安福送給群眾的銅火爐、紅軍繳獲敵人的銅殼手表,紅軍戰士用過的 袖章和識別帶等文物陳列在這文物柜里。反映了紅五軍上井岡山后,進一步壯 大了根據地的武裝力fl,為井岡山的斗爭作出了貢獻。
第二組:反擊第三次反"會剿”。在展出的一組文照中反映了:從1928年11 月開始,湘贛敵軍便策劃第三次“會剿”井岡山。1929年1月,敵人在萍鄉設立 了“會剿”指揮部,糾集6個旅18個團向井岡山發動進攻。為粉碎敵人的第三 次“會剿”,前委在寧岡柏露召開了聯席會議,由前委,四、五軍軍委,邊界黨,團 特委,邊界六縣黨組織負責人出席。會議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方針,由彭德 懷指揮紅五軍和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出 擊贛南,打擊和牽制敵人。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1929年1月,敵人開始發動 對井岡山五大哨口的全面進攻。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桐木嶺哨口相繼失 守。紅五軍和地方武裝千余人從井岡山河西隴向荊竹山突圍下山。這里陳放 著井岡山軍民堅持斗爭用過的銅鍋、銅臉盆、馬燈、線氈、紅軍軍號,紅軍用過的 水機槍槍架、槍筒等,以及在赤衛隊員與敵人搏斗的實地照片、大刀等。在最后 展出的一組照片中,反映敵人占領井岡山后,實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政策。“石頭 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五大哨口內一半以上的群眾被殺害,房屋幾 乎全被燒毀。毛澤東在大井住過的一棟民房僅剩下一堵殘墻,小井紅軍醫院 100多名傷病員因來不及轉移,全部被槍殺在一塊稻田里,只有20余人知道姓 名,其中最小的只14歲。
第三組:重返井岡山。第三次反“會剿”失利后,湘贛邊界特委及各縣黨組 織都遭到破壞。1929年2月特委常委巡視員宛希先在九隴山召開了永新、寧 岡、茶陵三縣縣委聯席會議,由朱昌偕、宛希先、劉真三人成立臨時特委,組建了 湘贛邊界紅軍獨立團。這里陳列了九隴山游擊隊用過的土炮,九隴山戰斗示意 圖等。紅五軍突圍下山與紅四軍在瑞金會合。4月8日,前委在于都召開了會 議,決定紅五軍重返井岡山收復失地,重建邊界政權。4月底,彭德懷、滕代遠回 到井岡山,在茨坪召開了群眾大會,彭德懷受前委委托慰問了井岡山軍民(一組 群雕),并發給每人一塊銀元。在文物柜里還陳列著紅五軍回井閃山后,幫助群 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在邊界繼續發展革命斗爭。7月中旬,紅五軍攻打安福 縣城,由于情報有誤,陷人敵人有準備的包圍之中,未能攻下安福,我軍損失較 大,參謀長劉之至和縱隊長賀國中不幸陣亡。12月底,紅五軍回到邊界。當時 由于特委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地方主義和非無產階級思想,造成領導成員內部意 見分歧,加之土客籍矛盾嚴重,紅五軍偏聽偏信,執行特委的錯誤決定。1930年 2月下旬,袁文才、王佐被錯殺于永新。
第四組:進軍輅南閩西。1929年3月,紅四軍乘軍閥混戰之際,揮師人閩, 一舉南潰閩西軍閥郭鳳鳴旅,擊斃旅長郭鳳鳴,占領長汀縣城。幫助建立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陳毅詩云:閩贛路千里,春花笑吐紅。鐵軍真是鐵,一鼓下汀 龍。20日,在長汀辛耕別墅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開辟閩賴邊界“工農 武裝割據”的新局面。這是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回信,報告了紅四軍活動的悄 況。4月紅四軍返回贛南,先后建立了于都、興國、寧都等縣革命委員會。接著 三打龍巖,消滅閩西陳國輝部,開辟了閩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這是1929年4月頒布的《興國土地法》。閩西蘇區用過的耕田證。這畏毛 澤東手詞書《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 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井岡山的斗爭是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歷時二年零四個月,在這 期間,湘贛邊界恢復發展了黨的組織,開展了武裝斗爭,實行了土地革命,建立 了紅色政權,使“工農武裝割據”的旗幟在中國的土地上髙高飄揚,使井岡山的 斗爭成為中國革命的光輝榜樣。
這部分主要介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聯系,井岡山根 據地成功經驗通過種種途徑傳播到全國各地,對全國各蘋命形勢的發展起到了 有力的推動作用。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這勢,最終奪取了全國的勝利。
第一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部分通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展板與 陳列柜中,展出了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給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的文稿、照片,文中批評了當時黨內一些人存在的右傾悲觀思想,闡明了紅 軍和農村革命根據的建設和發展“是促進全國革命髙潮的最1E要因素”,首次完 整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理 論。科學地預見到中國革命的髙潮快要到來,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 英明論斷。到1935年,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已在全國燃起了燎原之勢。井岡山 斗爭的經驗已向全國各地傳播(一組照片、文稿、文物)。在最后展出的電光圖 《全國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形勢示意圖》中看到,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 廣西、廣東、四川等的游擊戰爭都有了發展,先后建立了十多個革命根據地。由 此可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對其他根據地的影響,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在全國已 成燎原之勢。“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人民大革命勝利的基礎。”
第二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是以贛南、閩西兩塊根 據地為基礎創建的。1930年6月13日,毛澤東在福建長汀主持召開了紅四軍 前委擴大會,會議根據黨中央關于當前形勢的分析和擴編紅軍的指示決定,以紅四軍為基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軍第一軍團,下轄紅四 軍、紅六軍軍團。這是紅軍指戰員和閩粵贛邊區廣大人民群眾英勇簾戰的成 果,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盤發展壯大的一個標志,是毛澤東、朱德正確指揮和 領導的光輝體現。
第三組:奪取全國勝利。毛澤東對井岡山斗爭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科學的理 論概括,探索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為毛澤東 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毛澤東對誕生于井岡山的革命星星之火 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用詩人的語言飽含深情 地描繪了即將到來和必定到來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 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 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文)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共中央被迫決定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紅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長征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縱橫11 個省,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長征為實現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戰 爭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同時也把井岡山精神傳播到大半個中國。長征的勝 利,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創建于井岡山的紅軍開始走出根據地的狹小范 圍,向全國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中國革命從 井岡山出發,走過瑞金、走過遵義、走過雪山草地、走過延安、走過西柏坡,最終 走到北京,走向了全國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