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1931年12月14日,在黨的領導下,駐守寧都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舉行起義。起義成功后,該部隊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為教育和改造好這支部隊,中央軍委 任命蕭勁光同志為紅五軍團政委。
蕭勁光一到紅五軍團就同起義部隊的團以上談話,經過調查,他了解到,大部分人在起義前并不知道要當紅軍,多數人都在 等待觀望,思想狀況比較復雜。蕭勁光根據部隊的實際情況,工作 中特別注意團結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及其他上層軍官。趙博生 在起義前已是共產,董振堂在起義后不久入了黨。他們兩人一 直表現很好,積極配合我黨做部隊的工作,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 團結了一批進步軍官,成為教育部隊的中堅力量。
同時,蕭勁光還對部隊進行民主改造,徹底廢除舊軍隊的封建軍閥制度,實行政治、軍事、經濟三大民主,建立新型的官兵關系。 按照紅軍的傳統,蕭勁光在連以下單位成立士兵委員會,讓士兵自己研究決定一些自己的事情;在部隊廢除打罵、體罰士兵的制度,實行官兵平等;士兵有權批評監督。各連隊還建立了經濟委員會,實行經濟民主,定期公布賬目;軍官隨意克扣兵餉的現象被禁止, 大家發一樣的伙食尾子。這些做法在士兵中引起很大反響。他還在士兵中進行階級教育,開展“憶比活動”,從回憶對比紅軍與國民黨 軍有哪些不同這樣淺顯的道理人手,啟發士兵的階級覺悟,效果很好, 士兵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軍官們對這種民主改造,開始時有所懷疑, 但發現在政治工作開展起來后,士兵們用不著打罵就奇跡般地聽話 了,便非常認同紅軍的辦法了。
經過幾個月的團結、教育工作,紅五軍團的面貌煥然一新,成 為黨領導下的一支富有戰斗力的革命武裝。
上一篇:為革命忍辱負重—磨盤山下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