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9
在山清水秀的上猶縣,我們看到一行已被歲月沖洗,但仍依稀可 見的題字:“翻身謀利益,產業歸工農”。這是當年彭德懷在水圳頭大 青石上刻錄的。說起這碑文,鄉間還流傳著一段彭總在苕前出奇招治水的故事呢。
1931年6月,彭德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南下,途經上猶 i營前。恰逢當地連日大雨,兵困馬乏,部隊行軍緩慢,于是彭總決定安 ;排隊伍在營前扎營整頓。當地的群眾以客家人所特有的熱情、真誠接待紅軍。
一日,午后的天氣異常悶熱,彭總身穿便衣來到村里散步,想了解 一下民情。走到村頭的一大樟樹下,見一群老表正唧唧喳喳地議論著什么,于是湊上前去。
村里的王大爺提著旱煙跺著腳步走過來,然后盤著腿坐在石墩上,滿臉愁容地說:“哎,這幾天,大雨不止,又遭水災了,如今谷子剛 抽穗又都淹了。”說著,王大爺的眼中就滾出幾滴淚珠。
一老表也唉聲嘆氣地說:“咱農民日子苦啊,雖說最近共產黨分 田地,可均田段那些田分了也沒用。那里四面環山,地勢低洼。一下 雨,葉家山上的洪水就將沙、黃泥沖到田里。天一晴,田里又裂開幾寸長的縫子,哪能種什么莊稼?有道是‘天晴一日田裂縫,落雨一陣一包膿’,即便風調雨順的好年成,每畝也只收兩三百斤谷子;耍是碰上旱澇,那可就 顆粒無收了。”
彭總坐在一旁,聽到這些,才知老表的疾苻。回到駐地,他叫通訊員小李把營 前區蘇維埃主席曾憲禎、鄉蘇維埃主席何開揚和幾位委員請來,見面就問道:“均田 段的田分給群眾,怎么沒人要?”
何開揚告訴彭總:“那里老遭水災和旱災,群眾不愿要。”
彭總頗為驚詫地說:“難道你們縣委沒想過什么方法嗎?”
曾憲禎不好意思地說了難處。
彭總聽完匯報,濃眉緊鎖,突然兩腮露出一絲微笑,風趣地說:“難道你們就服 服帖帖地聽天由命,沒想過修渠開圳,變水害為水利?”
何開揚顯得有點為難,說:“曾經荷人提及要修渠開圳,但因工程浩大、又傷及 部分群眾的利益,后來也就不了了之了。彭總,那可是要挖十幾畝田哪。”
彭總爽朗地哈哈大笑起來,說:“老何,你筧算看,損失幾十畝,救活好幾百畝, 哪個合算啊?”
彭總接著說:“從前地主階級沒打倒,要修水圳,地主的田不讓挖,窮人的田又太少,也很分散,修不成水圳那是沒辦法的事。如今,我們是蘇維埃政權,自己當家 做主,我們應當積極引導群眾,修好水圳,爭取多打糧食。群眾是咱堅不可摧的后 盾啊,維護群眾的利益是咱革命斗爭的目的啊。”
聽到這兒,區都激動地坐不住了,決定要立即開會研究,彭總又說:“我們 還是去實地調査研究吧。”
大家在彭總的親自帶領下進行實地考察,制定好修渠方案,不久水渠修好了, 均田段的水田也變成良田。這條水渠至今仍發揮作用,當地人稱之為“紅軍渠”。
(口述:溫慶秀;地點:上猶豐田;整理:張變青、張玉蓮、唐慶紅)
上一篇:藥缸有妙用
下一篇:丫頭參軍--何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