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有一種仿墨西哥版制作、正面用手工鑿有“工”字的銀元,成為根據地內貨幣流通的主幣,這就是最早的由工農兵政府自己鑄造和發行的“工”字銀元。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自創建以來,由于敵人的經濟封鎖,物資奇缺,物價昂貴,現金減少,軍民生活處于極度困苦之中。為了活躍根據地的經濟,改善根據地內軍民基本生存物資條件,1928年5月底,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財政部按照毛澤東、朱德的指示,請來有鑄造經驗的謝火榮、謝阿秋、謝阿五等人為師傅,抽調原在湖南水口山錫礦干過的紅軍戰士當工人,在上井村的鄒甲貴家辦起了紅軍造幣廠。
造幣廠的生產工具主要有:風箱、火爐、鐵砧、鐵錘、坩堝、花邊模、沖壓架、碓石等。制造時,先將打土豪籌集到的各種銀器在坩堝熔化,經翻砂成銀元般大小的粗坯,然后用手工清砂銼光,再放入沖壓架的碓石上進行沖壓成型。沖壓架是一個3米多高,2米寬的木架,下碓石就固定于架子下端中心位置,架子的上端裝有滑輪,用棕繩牽引上碓石提升,然后松手,使上碓石迅速準確沖壓在下碓石上。為了確保銀元的份量和成型,在上碓石的兩邊系有控制繩索,可以調控上、下碓石之間沖擊時的間隙和方位。操作時,先以人力將上碓石牽引提升到一定高度,一人將銀元坯子放入下碓石花邊模中,上碓石落下沖壓,再提升,一人將成品取出。如此循環作業,每開一次爐可生產出銀元400多枚。 當時,根據地內,形形色色的雜鈔劣幣充斥市場,假銀元甚多,老百姓非常厭惡。為了區別真假銀元,紅軍造幣廠所造的銀元,上面都用手工鑿一個“工”字。這種銀元雖然較為粗糙,但成色足,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成為根據地內貨幣流通的主幣。“工”字銀元的制造和發行,在同國民黨反動派開展金融斗爭、發展根據地的商品經濟、促進根據地的商品交換、搞活根據地的經濟、改善軍民生活、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幫助紅軍渡過了艱難困苦的井岡山斗爭歲月。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幫大娘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