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8
她,為了革命,將剛出生的兒子送了人;
她,身為高官,卻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干了一輩子的護林員;
她,魂牽井岡,去世前就立下遺囑,要將自己有骨灰埋在井岡山的一棵小樹下,為小樹做肥料……
懷著敬仰的心情,記者來到曾志墓前鞠躬祭拜。
曾志墓位于井岡山市茨坪鎮的小井紅軍烈士墓左側小山包上。墓平平常常,毫不張揚,一塊普通的墓碑上鐫刻著“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11個大字。從曾志墓放眼望去,四百米外,便是80多年前她工作戰斗過的紅軍醫院,以及在這里慘遭敵人殺害的130多名戰友的集體墓穴。
“我奶奶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928年4月跟隨著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曾志的孫子石金龍告訴記者,上井岡山時,曾志只有17歲,可已有太多的傳奇:她是湖南衡陽農運講習所經過嚴酷的軍訓碩果僅存的女學員,是擔任過衡陽地委組織部干事、郴州中心縣委秘書長等職位的成熟的革命戰士……
1928年11月,曾志產下一名男嬰。但因革命戰爭需要,她不得不將剛出生不久的骨肉托付給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代為撫養。1929年1月,曾志隨著隊伍,告別了井岡山。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岡山尋找她的骨肉至親。1952年,曾志終于在廣州見到了她的兒子石來發。石來發8歲時養父養母雙亡,乞討度日。解放后,石來發分了田,討了媳婦,成了井岡山大井村拿工分的農民。
一別24年,一個是叱咤風云的傳奇女英雄,一個是默默無聞的普通農民,母子相見的情景催人淚下。人們以為石來發找到當高官的母親,再也不用當農民了。可是曾志把他留在身邊住了一段時間后,讓他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她說:“毛主席的兒子都去朝鮮打仗,你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岡山務農呢?”
盡管曾志后來身居廣州市委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要職,卻沒有利用權力為兒子謀個一官半職。石來發也牢記母親的諄諄教導,在井岡山上擔任了幾十年的護林員工作,不辭辛苦地巡邏在崇山峻嶺之中。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同年7月1日,石來發遵照其母生前的囑托,將其骨灰安葬在小井紅軍烈士墓旁的一處小山坡上。
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個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個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記者來曾志墓瞻仰時,看到墓旁的樹木郁郁蔥蔥,長得格外青翠。
曾志:魂牽夢縈井岡山
曾志(右三)到井岡山看望兒子蔡石紅一家。
“我死后,不要寫簡歷生平,不要搞什么儀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遵照曾志的遺囑,在曾志于1998年6月21日逝世后,女兒陶斯亮將母親曾志的骨灰埋在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旁的樹林里,與小井烈士墓相鄰,和巍巍青山作伴。
許多人只知道曾志是陶鑄的夫人,卻很少知道在井岡山斗爭的崢嶸歲月里,她是紅四軍后方總醫院黨總支書記,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女紅軍。
1928年4月22日,懷有身孕的曾志隨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到達寧岡礱市。5月中旬,曾志跟著部隊上井岡山接受整訓。
1928年11月7日,曾志突然肚子一陣陣地痛,足足痛了3天才把孩子生下來。因大出血,曾志一度昏死過去。未等病體痊愈,曾志就接到命令要隨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進發。由于情況緊急,她只好忍痛把來到人間僅26天的骨肉托付給王佐部隊的副連長石禮保。
石禮保給孩子取名石來發。幾年后,石禮保因參加紅軍被捕,被白匪活活打死。妻子積勞成疾,含恨離開人間。當時,小來發只有8歲。后來,石禮保岳母收養了他。為了維持生計,她常常牽著小來發,走村串戶乞討度日。
1951年,時任廣州市委副書記的曾志委托赴井岡山參加慰問的中央南方革命根據地慰問團的同志,到井岡山打聽她孩子的下落,但兒子杳無音信。
隨后,在時任井岡山區副區長柳辛林的幫助下,曾志才找到石來發。當年10月,石來發到廣州見母親,曾志情不自禁淚如泉涌,抱著兒子痛哭。
石來發本想長期留在母親的身邊,但曾志還是婉言對兒子說:你是井岡山人民在艱難歲月里養育成人的,養父一家為了你的成長,含辛茹苦,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代價;井岡山又是你父母浴血奮戰的地方,父親的革命遺志需要你繼承,井岡山的革命傳統需要你發揚光大。
回到井岡山后,石來發改名蔡石紅。此后,蔡石紅遵照母親的意愿,在井岡山墾殖場當了一輩子的護林員。
上一篇:毛澤東與賀子珍修和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