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十九大報告闡述了“繼承革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三個重要觀點,對于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井岡山精神發(fā)揚光大,具有現(xiàn)實指導作用。我們要“繼承革命文化”,為弘揚井岡山精神添加“以文化人”的力量;要“講好中國故事”,為弘揚井岡山精神放大史為今用的功能;要“傳承紅色基因”,為弘揚井岡山精神渲染紅色旅游的底色。從而實踐好習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根本要求,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霹靂驚天、艱苦卓絕的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斗爭,鑄就了“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革命精神,煉成了黨和人民軍隊特有的品質和特征,成為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壓倒一切敵人,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堅實基礎,也是今天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從習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里,我們有很多體會和感受。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這次十九大報告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的升華,特別是文化問題闡述,在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這次是講的最高、最充分的。十九大報告,用了288個“化”字、79個“文化”,40個“深化”,10個“優(yōu)化”,5個“轉化”,直言“繼承革命文化”,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一次寫入《黨章》,充分說明文化的力量和價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廣度。十九大報告,前四個部分惜墨如金,字字珠璣,高度概括,提綱挈領;后九個部分濃墨重彩,揮灑自如,次第展開,高屋建瓴,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的生機活力和永久魅力。
井岡山斗爭史的價值和魅力,主要在于文化。建黨、建軍、建國的歷史過去了幾十年,留下的最大遺產(chǎn)就是革命文化,它存在于人們的頭腦和精神中,生活和習俗中,語言和心理中。所以,2015年3月全國兩會,習在江西代表團講話時指出:“井岡山精神和蘇區(qū)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永遠銘記、世代傳承,教育引導廣大、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終保持共產(chǎn)黨人政治本色。”第二年春節(jié)前夕,習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聆聽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到中國共產(chǎn)黨應運而生;從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zhàn),到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恢復和發(fā)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從重申“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黨是領導一切的”,到“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源自建黨之初心、井岡之精魂的思想精髓、政治論斷,從毛澤東到習一以貫之的強調和堅持,而且報告用了176個“新”、76個“偉大”、33個“最”、3個“無比”、15個“永”、7個“歷史性”,這些頂級的詞匯,概括總結評價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卓越貢獻,都反映了黨史文化精神和井岡山紅色基因的傳承、血脈的流淌。從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從黨史文化的角度解讀和領會十九大報告,會有更深的感悟,會有更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
因此,我們提出把井岡山紅色資源“文化化”,就是按照習總書記要求,“繼承革命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把豐富的黨史資源、專業(yè)的黨史成果、珍貴的黨史遺存、感人的教育基地、革命的紀念場館,建成紅色陣地,轉化和升華為黨史文化,達到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史感人,發(fā)揮資政育人作用,以黨史文化教育激勵人,以黨史文化講好革命故事、傳播正能量,以黨史文化助推新發(fā)展、促進民生改善。也就是習總書記倡導的“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井岡山黨史資源“文化化”,是構建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增強“四個自信”的時代訴求,是黨史文化資政惠民的最佳媒介和有效形式,其核心是促進人民群眾對于黨史價值觀念、革命精神財富和紅色文化遺存的廣泛認同和潛移默化。
井岡山黨史資源“文化化”的渠道,是讓黨史資源和黨史遺存、黨史場館,通過文化的媒介、文化的特質、文化的提升加以廣泛傳播和輻射,通過政治引導、制度規(guī)范、文化浸染加以約定俗成和內生強化,通過文化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加以熏陶教化,通過黨史文化作品、產(chǎn)品特別是精品進行消費、施加影響。以具體貫徹習總書記關于“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的指示。尤其是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載體、媒介、平臺及物質表現(xiàn))、外化于行(實踐、行動、征程),使豐富深厚的黨史資源,轉化為紅色歷史文化宣傳教育的有機載體和有效平臺,轉化為和廣大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發(fā)揮出“化”的作用、“化”的力量、“化”的效果。
毛主席半個世紀以前說過:現(xiàn)在各地提出這個“化”那個“化”很多。“化”就是要變,反映群眾的愿望。提出“化”的口號響亮,能動員群眾。但是報紙在宣傳的時候要慎重。比如說綠化,不能說種一些樹就是綠化,要成活、成片、成林,像在飛機上看到湘南、粵北那樣郁郁蔥蔥才算綠化。又如水利化,有說一年實現(xiàn)的,有說三年實現(xiàn)的,其實都不能叫做“化”,只是改變一些面貌。按照毛主席對“化”的內涵規(guī)定,井岡山黨史資源要“文化化”,黨史遺存、教育基地、紀念場館等黨史文化平臺要搭建好,還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井岡山斗爭發(fā)生地湖南、江西兩地,都是黨史資源大省,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兩省重視發(fā)掘利用豐富的井岡山黨史資源,修舊如舊、創(chuàng)新出新,讓豐富深厚的井岡山黨史文化遺存煥發(fā)了生機和活力,并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了形式多樣、感人至深的井岡山黨史成果,為井岡山黨史“文化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1月10日上午,我們在半條被子故事的發(fā)生地汝城舉辦中國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jié),充分感受到,83年前朱毛紅軍和老百姓共同創(chuàng)造,33年前羅開富記者實地采寫,一年前習總書記精彩講述的經(jīng)典黨史故事,發(fā)生了紅色文化的核裂變,爆發(fā)出黨史惠民的強大正能量,給一個貧困小山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為廣大百姓帶來了福祉和利益。這是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一個縮影。汝城沙洲村頓時成為省內外有名的紅色文化陣地。我們要因勢利導,在黨史研究、黨史工作、黨史文化不斷繁榮與發(fā)展的基礎上,借助“化”的機緣,下足“化”的功夫,提升“化”的品質,進一步做好井岡山黨史資源、井岡山黨史成果“文化化”的工作,用十九大報告的話講就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一次寫入了黨章,這也是很重要的、標志性的事件,都充分說明了我們國家進入了新時代,文化的地位和價值大提高。我們黨把文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如果說三十年前、四十年前講文化還沒有底氣、沒有實力,那個時候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主要講經(jīng)濟,改革開放主要都是在經(jīng)濟領域,在生產(chǎn)領域里邊。那個時候如果太多地講文化,也不太合時宜,當時也沒這個力量。現(xiàn)在,國家也好,各省也好,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底氣來講文化。這是時代發(fā)展的一個標志。所以習總書記的報告,強調“繼承革命文化”,令人感受到特別振奮,特別提氣。從事黨史工作、從事井岡山黨史文化研究宣傳工作的同志來講,尤其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力量。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繼承革命文化”,會為井岡山精神的宣傳普及,添加“以文化人”的無窮盡的力量。
黨的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黨的紅色基因。如組織部門的教育基地建設,宣傳部門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文化部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部門的紅色旅游帶動全域旅游,新聞廣電出版部門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精品創(chuàng)作,中紀委、中組部、國家安全部都在湖南掛牌開展相關教育基地,這些都是“化”的工作,發(fā)揮了“化”的作用,很好地傳承了紅色基因。
黨的十九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黨章,更加增強了我們發(fā)展黨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和自覺性。對黨史的自信,有利于強化黨的領導的正義性和引領力。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把紅色文化稱為“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今天,讓黨史文化、紅色文化成為強大的精神支撐、發(fā)展動力和智慧源泉,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努力方向和價值取向。充分發(fā)揮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和文化支撐作用,達到價值觀念制勝、文化取勝、精神優(yōu)勝的目的,“化人以強”,“德化”、“教化”,以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和鞭策廣大和人民群眾,“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研究井岡山斗爭史、研究宣傳井岡山精神,不是為了黨史文化而搞黨史文化的,而是具有一個現(xiàn)實的目的,是以史鑒今、資政育人。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強調:“井岡山精神不僅僅是艱苦奮斗,士兵委員會和支部建在連上意義一樣深遠。它們都是井岡山革命精神。井岡山革命精神不要丟了!”正如習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井岡山黨史和精神的研究宣傳,既要回顧歷史,又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更好地發(fā)揮了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服務現(xiàn)實、促進發(fā)展的作用,讓井岡山精神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中有所作為、主動作為、創(chuàng)新作為。
所以,講好中國故事,可以為井岡山精神的資政鑒往放大史為今用的功能。講好中國故事,是十九大報告中的明確要求,而且我們從習總書記講中國故事的典范中,可以學到很多講故事的榜樣,他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習總書記強調:“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所以,講好中國故事,使井岡山精神的資政鑒往,能量倍增。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的宣傳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記得上世紀80年代陪同蕭克將軍考察湖南,他指認金鞭溪是當年長征走過的路,由此加速了張家界旅游開發(fā),可以說,張家界旅游立市,紅軍的底色與盎然的綠色相得益彰。
中國(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jié)從2004年開始舉辦,已連續(xù)舉辦14屆,成為國內外游客了解湖南、愛念瀟湘的名片,也是全國紅色旅游品牌,有效地提升了湖南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一件件重大黨史紀念項目,一個個感天動地的黨史傳奇故事,一處處閃耀著理想和信念之光的史事遺跡,繪畫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紅色旅游盛景,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品牌,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湖南、在中國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向國內外、海內外游客觀眾介紹和宣傳,充分發(fā)揮黨史文化育人惠民工作的功效,為全面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提供黨史文化的有力支撐,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指示。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湖南省委要求“努力從偉人故里、紅色文化中激發(f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不懈動力”。
紅色旅游,立足的是紅色初心,聚焦的是紅色歷史,講述的是紅色故事,依托的是紅色文化,傳揚的是紅色精神,流動的是紅色血脈,承繼的是紅色基因,著眼的是紅色哺育。這個是習總書記針對發(fā)展紅色旅游反復強調的重要觀點。我們要學習貫徹習總書記“不能失去紅色旅游的底色”的指示精神,辦好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的事情,讓紅色基因在紅色旅游文化活動中有機傳承。
2016年7月18日,習總書記到寧夏革命老區(qū)考察。他有針對性地說,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氣、很現(xiàn)代化,花很多錢,那就不是革命傳統(tǒng)了,革命傳統(tǒng)就變味了。可以通過傳統(tǒng)教育帶動旅游業(yè),但不能失去紅色旅游的底色。只有體會到革命年代的艱苦,才能使人們真正受到教育。
習總書記強調,“發(fā)展紅色旅游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群眾來到這里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發(fā)展紅色旅游,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增加正能量。全國紅色旅游蓬勃發(fā)展,紅色旅游已發(fā)展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旅游產(chǎn)品和新興業(yè)態(tài),為建設旅游戰(zhàn)略性支柱產(chǎn)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深厚基礎。共產(chǎn)黨人有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就是當代共產(chǎn)黨人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與充足底氣。這強有力的底氣,來自在黨領導革命人民進行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黨史文化。從1920年毛澤東在湖南建黨開始,從1927年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開始,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和廣大人民,走出了一條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特色鮮明、奮發(fā)向上的紅色文化。今天,蘊涵著共產(chǎn)黨人勇于奉獻、敢于犧牲、百折不撓的崇高品質,彰顯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念和情懷的井岡山黨史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們發(fā)展紅色旅游、堅定文化自信、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動力和基礎。
為了初心和使命,成千上萬的共產(chǎn)黨人犧牲奮斗,驚天地泣鬼神。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回憶犧牲的戰(zhàn)友——盧德銘、王爾琢、張子清、伍中豪……說:“一回到井岡山,腦子里就看到了他們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們都是有堅定信仰有犧牲精神的好同志,犧牲時都只有二十幾歲呀!”
湖南革命家在井岡山斗爭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天下第一山”井岡山的紅軍雕塑園里,青松翠柏間聳立著25位井岡英雄、建軍名人的雕像,其中毛澤東、彭德懷、羅榮桓、譚震林、滕代遠、李燦、何長工、王爾琢、張子清、蔡協(xié)民、伍若蘭、李聚奎、周玉成、歐陽健等14位湘籍將領雕像,在群像叢中熠熠生輝。我們剛剛在伍若蘭的家鄉(xiāng)耒陽開過“建紅色陣地、講紅色故事、傳紅色基因”的現(xiàn)場會。就拿耒陽來說,三位紅軍軍長伍中豪、劉鐵超、李天柱的光榮歷史就可以做很多很好的文章,講很多很好的故事。毛澤東回憶說:“宋喬生組織能力很強,帶了許多人上井岡山,很有功。”朱德指出:“所有革命隊伍,以鐵軍老戰(zhàn)士和水口山工人最為敏捷、警惕性最高、政治上最先進”。革命前輩的英勇奮斗,給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紅色資源、革命文化,這是我們繼承革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財富。
習深刻指出:“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締造一個在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建成一支具有一往無前精神、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歷史貢獻和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是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斗爭時創(chuàng)造的,永遠值得我們繼承、發(fā)揚、光大,使十九大報告闡述的“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脊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真正凝聚起來、挺立起來。
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大力開展“繼承革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活動,是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的囑咐:“無數(shù)革命先烈留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chǎn)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chǎn)的傳承,大力弘揚紅色傳統(tǒng)。”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研究員、湖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
下一篇: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