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5

背景故事
在福建長汀縣汀州古城的臥龍山南麓,有一口神奇的古井———臥龍井,俗稱老古井、主席井。這口井建于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這口井有神秘的“三奇”
“津脈準”。據傳,汀州城的龍脈極旺。臥龍山隆起平野,東西橫臥,其龍頭于東側盤桓于龍首山(烏石山),昂首龍潭,吐納汀江,氣勢恢宏靈動。臥龍井,則正好處于巨龍臥擁的命門之穴,聚九龍來勢、蒼野靈氣及臥龍津脈于一身,其水圣龍蔭,含英咀華,也就可想而知。1932年10月,毛澤東來到這里,療養于福音醫院,特意帶領身邊的工作人員清理整修了這口井,所以又稱“主席井”。
“高不枯”。臥龍井處臥龍山腹襟懸緩坡心,周邊地勢極為奇特,距此井十余步開外,即為陡落高坎,綿延街市,通常本不利于泉眼匯聚及水位保存。然而,神奇的是,此井面臨高懸,居然不滲不漏,恒汲恒出,四時維定,不溢不枯。
“千年凈”。一般的古井,隨著世易時移,地貌變遷,引起水質變化。然而此井,幸延千年,據說,除世事浮沉時幾度渾濁外,一直都是清澈甘甜。直到現在,它仍然滋養著汀州子民,以清冽醇厚、礦物質豐富供人們日常炊用。
毛主席最牽掛的水井
一九三二年毛澤東在福音醫院休養所治病期間,毛澤東和汀州老古井結下深厚的感情,30年后,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毛澤東特向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沒有到過汀州,自然答不上來。電詢長汀縣政府后才回復毛主席:“長汀汀州老古井不但還有水,而且老百姓還在使用這口井的水。”
紅色故事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
老古井,是長汀城最古老的井之一,坐落在景色怡人的臥龍山山麓。據說是世界法醫鼻祖、宋代長汀知縣宋慈因體恤長汀城東門百姓用水困難所建。老古井不大,是一口石砌圓井,井深3.95米,口徑寬1.43米,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冬暖夏涼,四季不竭。和長汀唐代八卦龍泉井、宋代府學陰塔兩口著名的古井相比,老古井建筑結構上顯得極為普通。
這樣一口普通的井,何以讓一代偉人如此牽掛和惦記呢?
事情還得從1932年秋說起。當時中央臨時政府蘇維埃主席毛澤東從江西寧都來到中央蘇區最好的醫院——汀州福音醫院治病療養,住在老古井旁的福音醫院休養所三四個月之久,這是毛澤東先后7次到長汀停留時間最久的一次。在這段日子里,不管天氣再冷,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的群眾一樣,到老古井取水刷牙、洗臉、洗衣服。當他發現老古井因長年沒有清洗,長了許多青苔,淤積了許多泥漿時,不禁為群眾的身體健康擔憂起來。于是,毛澤東親自帶領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干干凈凈。
毛澤東喜歡和群眾在一起,他常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嘮嘮嗑,拉拉家常,還常常到群眾家里走走,了解社情民意。通過一個多月的社會調查,毛澤東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他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臥室里,秉燈夜燭起草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這篇光輝著作。初稿形成后,他用毛筆把文章抄寫在毛邊紙上,寫一張讓警衛員貼一張,貼滿了臥室和客廳的墻壁。然后,他又叫警衛員請來當地的領導,一條一條地念給他們聽。毛澤東還時不時停下來問“是不是這樣啊?”或是指著一位說:“這條可是寫你啊。”這以后,汀州蘇維埃政府的領導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工作中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放在首位,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長汀因此被稱為中央蘇區的“紅色小上海”。
在老古井背后的聽松亭里,毛澤東幾乎每天下午都和為他看病的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一邊喝著老古井井水泡沏的香茶,一邊談理想、談人生、談信仰、談革命。毛澤東的話猶如一盞指路明燈,照亮了傅連暲的人生道路。1933年初,毛澤東回到瑞金后不久,傅連暲也到了瑞金,他把福音醫院所有醫療設施和所有家產都捐獻給紅軍,徹底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為一位忠誠的無產階級戰士。
盡管過去了30年,已走進中南海的毛澤東,仍無法忘記在老古井旁生活的日日夜夜,無法忘記那塊他曾經生活和戰斗的地方,無法忘記和他結下深厚感情的老區人民。毛澤東的這一問,葉飛趕緊電詢長汀縣政府后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的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后欣慰地笑了。
如今,長汀城早已用上干凈的自來水,城區那兩三百口水井還在使用的不到兩三口,老古井就是其中的一口,到這里取水的人們依然絡繹不絕。在長汀人民心中,老古井是神圣的,那源源不絕的井水,永遠訴說著一個偉人無比的關愛。至今長汀還傳唱著這樣一首山歌:
日頭照耀老古井,毛主席搭崖心連心,上家下屋問寒暖,柴米油鹽掛心頭。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