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5
總序
王柄林
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同時鑄就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厚政治資源,深入研究和廣泛宣傳革命精神,對于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為整合高校優勢資源,建設革命精神研究教育宣傳的陣地和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智庫,2013年7月,教育部與中央黨史研究室合作共建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下簡稱“研究中心”)。經過評審,在復旦大學、嘉興學校、湘潭大學、井岡山大學、贛南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校、延安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八所高校設立首批研究基地,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共同組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的研究聯盟。
“研究中心”成立以來,通過基地年度重大項目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引導各研究基地發揮地域優勢和研究特色,結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入開展中共黨史、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資源相關問題研究,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年度重大歷史節點,每年組織一次高校黨史教育論壇,匯聚高校黨史研究教育工作者,圍繞黨史重大歷史事件、黨史學科建設、紅色文化育人等開展研討交流;推動加強高校智庫建設,組織各研究基地撰寫咨詢報告,形成了《治國理政》等有較大影響的系列咨詢報告,為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2013 年7月至2015年1月,“研究中心”組織八個高校研究基地圍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開展研究,編寫出版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讀本(新民主主義篇)》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讀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篇)》,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進行了專題研究。
為進一步加強中共黨史、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教育、宣傳和普及,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運用,更好地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 “研究中心”組織開展了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下簡稱 “系列讀本”)的編寫出版工作?!跋盗凶x本”著重研究和解決三方面問題。
第一,準確闡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指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政治覺悟、意志品質、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不斷造就各種崇高革命精神的文明史。認識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至少要把握好三個關系:
一是從精神主體上把握好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既體現在黨的各級組織和每個身上,同時也體現在廣大人民群眾身上。人民是革命實踐的主體,必然也是革命精神的主體。
二是從時間范疇上把握好革命與建設、改革的關系。無論從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還是從中國革命實踐來看,都可以明確“革命” 是對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等多個階段的90多年歷史實踐的總體概括。建設和改革都是革命的延續,是宏觀意義“革命”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建設還是在改革過程中涌現的精神,都可以稱之為“革命精神”。
三是從宏觀上把握好革命精神整體與具體精神形態個體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各個具體的革命精神形態之間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一個整體,它由若干具體的革命精神形態組成。每個革命精神形態又自成體系,有自身產生的歷史條件、時空背景,有明確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充分尊重各個具體的革命精神形態之間的差異,發揮不同革命精神形態在不同時期面向不同群體的激勵作用,又要加強整體研究,使多姿多彩的各個精神形態共同構成革命精神的壯麗畫卷,豐富革命精神的科學內涵。
第二,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條件。
任何精神形態的出現,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和歷史條件,它必然扎根于本民族的傳統精神與文化,并吸收和借鑒時代精神的精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孕育形成。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根本上來源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革命實踐孕育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屬于認識范疇,屬于人們對客觀事物規律性的認識,其最根本、最原始的來源,只能是革命實踐。沒有真實具體的革命實踐,就不可能形成內涵豐富和形象生動的革命精神。革命實踐是革命精神發展的動力。 革命精神的產生、發展離不開革命實踐提供的特定歷史背景和時空條件。革命精神推動革命實踐發展。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來源于革命實踐,其長期存在的根本價值也在于能夠促進革命實踐的發展。
革命實踐與革命精神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開展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時要高度重視史實研究,尤其要重視開展黨領導人民群眾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史料,準確判斷歷史形勢和把握歷史脈絡,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既實事求是地講出歷史的本然,又講出歷史的所以然,這樣才能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厚重感。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瘪R克思主義是揭示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伴隨革命實踐一路走來的革命精神,從孕育、形成到發展,始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蘊含的核心要素都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
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就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信仰的確立來自于理論的認知。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把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確立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并樹立了為之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無論是哪個時期,無論側重哪個方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中都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梢哉f,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精神思想層面的生動體現。只有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把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靈魂。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升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 繼承和弘楊了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 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觀念,繼承和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就愛國主義而言,我國歷史上曾出現許多憂國憂民、鞠躬盡癢的仁人志士和抗擊外敵、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從不同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到了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的危難境地,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對外反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捍衛祖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對內反對封建統治者和買辦官僚資本,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譜寫了愛國主義新篇章。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領導者,也是最堅定、最徹底的愛國主義者,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楊者、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吸收和借鑒了世界文明優秀成果。革命實踐要成功,必須具備世界眼光。毛澤東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新知識”。1910年,17歲的毛澤東從一本世界英杰傳里,讀到拿破侖、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華盛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等人的事跡后,對同學蕭植蕃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很多革命家選擇走出國門,前往異國他鄉,直接感受和學習國外積極思想文化成果。在國外學習和吸收的新思想、新理論,所見所聞的文明成果,對早期革命家確立信仰、選擇道路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使他們能用寬廣的眼界和胸襟觀察和把握世界發展局勢,對中國革命實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技術,為我所用。1956年,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初,毛澤東就提出“向外國學習”,并要求“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鄧小平也強調,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用新的思想和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梢哉f,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融合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
第三,全面闡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時代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對于推動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時期,這些革命精神將繼續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伴隨著黨的建設一路走來的,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為先進的代名詞,同時也成為忠于理想、勇于犧牲等革命精神的代名詞。黨創造和孕育了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又將在新時代下豐富和滋養黨的建設。革命精神的弘揚與繼承,將對產生重要的感召、引領、示范、激勵作用,為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營造文化氛圍,提供精神支撐。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習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堅持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能夠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厚營養, 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靈魂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所蘊含的精神要素,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當下,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導和精神鼓舞作用。同時,這些精神要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相通性,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用這種精神來搞經濟,就會有干勁、有士氣;用這種精神來教育,有利于避免揮霍奢靡之風;用這種精神來教育青年,能養成勤儉節約、奮發向上的好習慣。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優秀教材。革命精神內涵豐富,既有忠于理想、勇于犧牲的理想信念,有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服務意識,也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意志品格, 還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優秀品質。革命精神栽體多樣,在博物館、歷史紀念館中既有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也有活潑生動的歷史細節,還有激進悲壯的革命情懷。用這些革命精神資源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寓教于游、寓學于樂,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閱讀或參觀游覽中,不知不覺、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和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系列讀本”力圖呈現以下特點:
堅持學術性。堅持將革命精神作為一個專門的科學問題,全面、立體、深入、規范地開展研究。注重強化學理支撐,深入挖掘與革命精神相關的事件、人物,堅持論從史出,注重史料的真實與全面,注重論述的客觀與嚴謹,注重表述的規范和準確。
突出時代性。把革命精神放置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背景中,深刻揭示革命精神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發揮的借鑒、鼓舞和激勵作用,全面闡釋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注重可讀性。采用通俗化的語言,把講故事與講道理結合起來, 有案例、有分析,說理透徹、深入淺出。形式活潑新穎、圖文并茂,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努力做到學術的嚴謹性、史實的準確性、表達的通俗性三者的有機統一。
編寫“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是“研究中心”開展中共黨史、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教育宣傳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一份獻禮,希望能夠得到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也希望有更多專家學者加入進來,共同推動革命精神研究教育宣傳事業邁向更高臺階。
上一篇:井岡山精神如何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