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平江起義的隊伍在這里會合,組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通過參觀井岡山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重溫入黨誓詞,重走朱毛挑糧小道等一系列現場體驗教學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的“在黨”意識,我們的黨、我們的紅軍,都是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一步步走向勝利。
紅軍的成長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南昌起義失敗了,秋收起義也失敗了,在秋收起義失敗后,起義部隊甚至出現槍比人多的現象,很多戰士偷偷開溜了,原因是看不到希望,沒有遠大的目標。是“三灣改編”將支部建在連隊上,才讓這支軍隊有了主心骨、有了理想信念,最終從舊軍隊的軍閥氣中脫胎換骨,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為了在井岡山站住腳,中國工農紅軍改造了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地方武裝,在井岡山開展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熱情,為鞏固和發展壯大根據地打好堅實的群眾基礎。特別是為取得第一、第二次反會剿斗爭的勝利,筑起了保衛根據地的銅墻鐵壁。值得一提的是,在1928年8月30日井岡山保衛戰——黃洋界之戰中,紅軍主力在湘南,井岡山上只有一個營留守,湘贛敵軍以4個團的兵力攻打井岡山,紅軍留守部隊在只有一門土炮三顆炮彈(最后只打響一顆)的武器裝備條件下,硬是憑借黃洋界的有利地勢,依靠赤衛隊和普通群眾的全力支持,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紅軍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載入史冊,甚至連一條很不起眼的戰壕工事也因為與此次戰事的關聯,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要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是不可想象的。事實勝于雄辯,如此生動的群眾路線教育,已經不停留在寫在紙上、講在口上,讓我們真正入腦入心的是黨與人民、軍隊與人民的血肉聯系是勝利和成功的法寶,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有些現場教學要求穿特色培訓服裝,這看似形式上的安排,讓人們依稀覺得紅軍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甚至當中。這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在井岡山待了兩年零四個月,可卻犧牲了4.8萬人,其中只有15744人知道姓名,還有3萬多人甚至至今不知其姓名,這些有名和無名英雄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義無反顧地獻出了最為寶貴的生命,用現場教學老師的話說,他們最大特點就是普遍很年輕,大多數是20多歲還不到30歲的年齡。井岡山的人民為了彌補紅軍減員,有的鄉鎮的參軍比率要占到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這是井岡山人民的無私奉獻,值得全國人民永遠銘記在心。對照先烈的感人事跡,我們個人的利益得失,在“紅軍”將士面前顯得那么的不值得一提。
重走朱毛挑糧小道,即使是最短的一條道,總長也有3.2公里,我們赤手空拳走了1.5小時,聽帶隊老師說,她帶的大多數班的學員只選擇走一段體驗的幾百米路程,很少有走完全程的。我們為了體驗紅軍的生活,大家一致同意走全程。但是即使空身走完全程,到了終點大家都已經汗流浹背,濕透衣服。對照當年朱德和毛澤東,他們是當時當地的高層領導,為解決紅軍的給養問題,他們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挑著擔子走全程。沒有親身經歷體驗是不可想象的。這段路走得值。
井岡山的植被覆蓋率很高,負氧離子達到每立方厘米8萬以上,重走朱毛挑糧小道,應該算是一次比較理想的“洗肺”之行,可以將繁華都市里的“烏煙瘴氣”置換掉,同時也是一次“洗心”之旅,通過這條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讓我們更清晰地感受到,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是依靠千千萬萬知名的和不知名的“紅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沒理由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井岡山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何長工為革命當了一輩子“長工”,為中國革命奉獻了一家老少30幾口人的生命,他說他一生只做了3件事:領回了一支軍隊,將南昌起義部隊從廣東領到井岡山,促成了朱毛紅軍的會師;改編了一支綠林軍隊,設計了一面軍旗——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
正如2016年春節,習總書記視察吉安井岡山時的講話所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多來這里看看很有必要,要讓廣大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關于井岡山精神,不管有多少種闡述,關根到底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實事求是是井岡山精神體系的核心”“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體系的靈魂”“依靠群眾是井岡山精神體系的根本”“勇于勝利是井岡山精神體系的關鍵”。
我把這次井岡學習之行培訓活動概括為32字:井岡之行,旗幟鮮明。紅色印記,入腦入心。信念增強,能力提升。時間不長,收獲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