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吳仲廉1908年生于湖南省宜章縣城。她在衡陽女三師讀書時,正是大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她和許多學生一起,沖破了寧靜的寒窗生活,走出校門,投入到了大革命的洪流之中。1927年春,學校黨組織根據吳仲廉的表現,接受她為中國共產黨。
“馬日事變”發生后,衡陽女三師被反動軍警包圍,學生被迫停課。吳仲廉和同學張際春帶領20多名同鄉男女學生,日夜兼程趕回宜章。這批人后來都成了宜章暴動的火種。
第二天一早,吳仲廉就趕到離縣城80多公里的琦石村。琦石是個有500多戶人家的大村莊,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宜章縣委就轉移到這里的啟蒙學校開展地下活動。吳仲廉在琦石與衡陽省立三師的學生們一起秘密組建了宜章特別支部,彭曬擔任黨支部書記,她任組織委員。從此,吳仲廉也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1927年冬,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到宜章發動湘南暴動。宜章縣委決定琦石的農民武裝立即起義,吳仲廉也投入到武裝起義的戰斗當中。她負責后勤保障。她帶領婦女和青年學生,始終堅守陣地,送茶飯、護傷員、火線喊飯、宣傳鼓動,整整3天3夜沒有合過眼。
宜章暴動的烽火,迅速燃遍了整個湘南。湘粵兩省軍閥出動了7個師的兵力,實行南北夾擊,企圖反撲。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湘南農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向井岡山進軍。
在這支隊伍當中,有手持槍支和梭鏢的農軍,也有白發老翁、小腳女人和拖兒帶女的婦女,有的全家都跟上來了。他們要擺脫敵軍的追擊,又要突破敵人的封鎖,只有爬山越嶺,天不亮就出發,深更半夜不宿營。但是,由于“包袱”太重,人困馬乏,即便如此,一天也只能走四、五十里路。走在隊伍中的吳仲廉很是著急。她沿途用鐵皮話筒向鄉親們喊話:“鄉親們,我們是一支遠征的隊伍,這么多的婆婆娃娃怎么能行軍打仗呢?你們回去一部分好不好?”
經過動員,沿途安置了一些紅軍家屬,但還有許多人思想不通,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吳仲廉是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人,她非常體諒鄉親們的苦衷。因為在湘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了暴動,敵人一來,房子被燒了,家人被殺了,只有跟著部隊走才是唯一活路啊!她心情沉重,一路走,一路想著辦法。經過20多天的風雨顛簸,這支龐雜的隊伍終于在4月底來到了井岡山。
到井岡山后,吳仲廉一個人做著幾個人的工作。在紅四軍軍委,她刻鋼板、抄文件、印材料;行軍時,她經常提著兩個杉皮桶,一個裝著石灰水,一個裝著米漿糊,每到一地,就在路邊的房屋墻上刷標語、貼布告。
1929年紅四軍下山向贛南進軍時,為了沿途向群眾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宗旨,毛澤東親自起草了一份四言體布告,全文368個字,將紅軍的性質、任務、宗旨和方針政策寫得一清二楚。紅軍進入贛南白區后,就一路走、一路抄、一路貼。下山途中,吳仲廉的主要任務就是抄寫和張貼這份布告。它對爭取群眾,擴大革命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建國后,毛澤東又看到了這份布告,他在上面批字說:“這是紅四軍1929年1月從井岡山下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的布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在國家和民族陷于危機的關頭,有多少革命者拋棄舒適的生活走向戰斗,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人民幸福安康為念,同全體人民一道頑強拼搏、接力奮斗,這是新時期的共產黨人的所應有的責任擔當和不懈追求。
上一篇:黃克誠千里找黨
下一篇:考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