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1927年底,一個化名為“譚澤”、身份是國民革命軍十六軍副官的人上了井岡山,并要求面見毛澤東。原來,他就是毛澤東的親弟弟毛澤覃。此行他是奉朱德、陳毅之命,從湘粵贛邊界出發,取道湖南茶陵等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取得聯絡。
順利完成使命后,根據前委的決定和毛澤東的推薦,毛澤覃前往寧岡喬林,從事農村黨的建設。
喬林是寧岡縣較為偏僻的一個鄉,人口既少又分散,只有300多人,卻分散居住在30多個自然村。毛澤覃根據他早年在水口礦山區和長沙積累的工人運動和青年運動的工作經驗,初到喬林,便首先從調查研究入手,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他經常召開群眾大會,向群眾作宣傳。他講了發生在大家身邊的一件事,來啟發大家的覺悟。他說,就在本鄉的井水背村有一個姓廖的雇農,一字不識,17歲就開始給地主扛長工。因為沒文化,不會算術,他就用泥團給自己計出工的天數,每出一天工,就在自己的小箱子里放一個小泥團。可是到年終結算時,地主往他的箱子里倒了一盆水,泥團都成了泥漿。結果,白白打了一年的長工,沒有得到一分錢。第二年,他到另一個地主家里干活,每出一天工,便在小箱子里放進一根小柴棍。不料,到了年底,地主卻在他的小箱子里放了一把火,所有的小柴棍都化為灰燼,又給地主白白干了一年。第三年,他又換了一家地主做工,改用紙筆畫圈的辦法記工,做一天畫一個圈。他接受過去的教訓,白天黑夜,都把那張紙藏在身上,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可是,到年終時,地主拿著算盤,七折八扣,到頭來又是分文不剩。這個長工的父親氣憤不過,上掉自殺了。
毛澤覃講的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力地揭露了土豪劣紳給農民帶來的貧窮和災難。
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毛澤覃設法摸清情況,發展培養建黨對象。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毛澤覃在喬林成功地發展了第一批共產共30余人。條件是要忠實可靠的農民,煙痞賭棍一律不吸收。
1928年2月的一天,上午11點多鐘,毛澤覃主持了喬林鄉新入黨宣誓儀式。他帶領大家舉手向黨旗宣誓,又用通俗的語言向這些“泥腿子”解釋說入黨誓詞的深刻內涵。
在發展的基礎上,毛澤覃建立了湘贛邊界最早的農村基層黨支部——喬林鄉黨支部。
在喬林鄉的兩個半月時間里,毛澤覃經常召集開會,上黨課,講支部應如何建設,講要嚴守紀律,加強了的自身建設和支部班子建設。他的講課,聯系實際,通俗易懂。他說:“中國窮了幾百年,是因為沒有共產黨,現在共產黨來了,象個太陽一樣,大放光明。原來窮人被踩在腳底下,現在要翻身,把地主階級壓下去”
在說到支部時,毛澤覃比喻說:“黨支部是墻基,政府是墻,紅軍好像是屋梁。如果墻基不好,房子就會倒掉,所以我們要把支部建設好。那么怎樣建設好支部呢?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妨礙政策和紀律的,每個人要大膽地批評,要去掉私字。建立支部就要馬上組織工農兵政府,組織赤衛隊,組織暴動,打倒土豪,分掉地主的田地,沒收地主財產分給窮人,這樣才能得到窮人的擁護。”
經過毛澤覃的辛勤勞動,由他擔任書記的喬林鄉黨支部很快成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面紅旗,并為邊界黨的建設、武裝斗爭、土地革命以及鄉村政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
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我們黨注重在農村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這啟示我們,基層黨組織事關黨的凝聚力、影響力、戰斗力。新形勢下,在任何時候都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并大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上一篇:毛澤東夏幽遇險
下一篇:朱老總的扁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