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


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康熙帝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狝”定為祖制(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后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1962年林業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自此塞罕壩定名。60年代的塞罕壩,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境于一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剛剛建場的塞罕壩,沒有糧食,缺少房屋,交通閉塞,冬季大雪封山,人們便處于半封閉、半隔絕的狀態;沒有學校,沒有醫院,沒有娛樂設施,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建設者們,除了簡單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幾乎一無所有。通過塞罕壩兩代人近50年的艱苦奮斗,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在140萬畝的總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11.4%提高到現在的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塞罕壩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營造起了全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的人工林林海,譜寫了不朽的綠色篇章。

如今,建場時營造的樹苗,已經變成了浩瀚林海,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效益,造福著當地,澤被著京津,恩及著后世。
56年來,三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艱苦創業、九轉功成,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構筑了重要的華北綠色屏障、京津冀生態支撐區;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2017年8月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為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注入了磅礴動力。
上一篇:石家莊航空小鎮
下一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