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荊竹山,坐落在井岡山的正西面,舊時是一個山村,素有 井岡山上的“香格里拉”之稱,整個村莊呈狹長形,一邊是如鋸齒形的筆架峰,另一邊則像是天宮中擂臺似的平水嶺。通過該村往西而行,便是湖南酃縣(今炎陵縣)的地界。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全村只有 30 多棟貧苦山民的黃泥墻房子,是土打壘的,頂上蓋著八字形的杉皮屋面。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從村頭流向村尾,終日嘩嘩作響。
毛澤東同志說過,一支能贏得最后勝利的軍隊,不僅僅只會攻城略地,更關鍵的是要贏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1927年 10 月 24 日,毛澤東在此地宣布的“三項紀律”,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贏得了民心,最終贏得了天下。
1927 年 10 月 23 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荊竹山, 井岡山“山大王”、綠林首領王佐派聯絡副官朱持柳前來迎接。朱持柳早年投身井岡山上第一支綠林武裝朱孔陽門下,專司偵探一事,朱孔陽落敗下山后,他便歸順了王佐,此后便一直在王佐那支“殺富濟貧”的綠林隊伍里干偵探、聯絡的行當。毛澤東深知綠林好漢最講義氣。與朱持柳一見面,他就主動要和朱持柳交朋友。當晚,兩人同床而臥,徹夜長談。在交談中, 毛澤東不僅把自己的身世、共產黨的宗旨和任務以及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利后艱難上山的情況一一相告,而且了解到王佐由于以往多次上過反動民團的當,疑心很重,事事小心,處處警惕。為了在井岡山站穩腳跟和今后的長遠發展,就要立即為這支初上井岡山的軍隊立個規矩,建設一支人民擁護的隊伍。
1927 年 10 月 24 日的早晨,旭日東升,陽光普照,在荊竹山村頭的一片干梯田里,毛澤東集合了隊伍,站在梯田中間一塊名叫“雷打石”的巨石上,熱情地贊揚了官兵們沖破艱難險阻堅持革命的精神,興奮地向大家介紹了井岡山的形勢和王佐的情況。他說,我們要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眾搞好關系,和王佐的部隊搞好關系,做好群眾工作, 沒有群眾的支持,根據地是建立不起來的。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下面我向大家宣布三條紀律。毛澤東習慣性地扳著指頭說, 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這三項紀律,前兩項都好理解,但為什么會把“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這樣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作為部隊的一項紀律呢?這還得從毛澤東來荊竹山的前幾日說起,當時工農革命軍沿湘贛邊界邊打游擊邊向井岡山進發,當隊伍來到遂川大汾時,遭到反動地主武裝肖家璧靖衛團的突然襲擊,隊伍被打散了。張子清率三營往桂東、上猶方向游擊去了,毛澤東則率剩余部隊繼續向井岡山挺進。
隊伍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又毫無準備地打了一仗,加上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戰士們倍感疲勞和饑餓。好不容易途中碰到了一戶人家,但是門戶緊閉,在屋子的不遠處有一塊紅薯地,饑餓難耐的戰士們便一擁而上,扒了紅薯就大口地吃起來,轉眼間,這片紅薯地就被扒了一大塊。這時候,毛澤東隨著后面的隊伍趕上來了,他看到這一情景很生氣,忙問周圍的幾個:“你們經過老表同意了沒”?連長搖搖頭說:“沒有”。毛澤東接著說:“我們是工農革命軍,不是軍閥的隊伍,怎么能隨意侵犯群眾利益呢”?聽了毛澤東的批評,戰士們都羞愧地低下了頭。毛澤東又耐心的啟發大家說:“拿幾個紅薯看起來是小事,但體現了一支隊伍的作風和紀律。我們只有秋毫無犯, 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啊”!說完他又問大家:“現在怎么辦”?戰士們異口同聲的回答:“照價賠償”!毛澤東聽后點點頭,欣慰地笑了。
躲在屋子里的主人待部隊走后,當即用鋤頭搶挖剩下未被戰士們挖掘的一小塊紅薯地,挖著挖著,竟然挖到了一個布包, 里面有 6 吊錢和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老表,很對不起,沒經同意就挖了地里的紅薯,現賠上 6 吊錢于此。工農革命軍”。
一路上毛澤東從這件事情聯想到,部隊要在井岡山“安家”,就一定要處理好軍民關系、黨群關系,一定要有幾項紀律讓大家共同遵守。于是這一天在荊竹山的雷打石旁,頒布了著名的“三項紀律”,這就是中國紅軍“三大紀律”最早的條款,后又經補充完善,最終誕生了人民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而荊竹山上的這塊雷打石見證了整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歷程,從毛澤東上井岡山開創的第一個工農武裝割據政權,到彭德懷借道荊竹山撤離井岡山,每一場戰斗,每一次變遷都刻印在它的石紋里;它見證了“中國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此點燃,又燃遍神州大地。而作為中國軍隊“三大紀律”的誕生地、發祥地,雷打石對軍隊紀律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關系到中國革命的成敗,它可謂是新中國整個紀律系統的基點和奠基石,是當前軍隊系統、行政系統進行紀律教育的首選之地,是勝利之源。
上一篇:茅坪喬林黨支部舊址
下一篇:黃坳紅軍物資轉運站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