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8
蘇區時期各項工作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跟報刊的宣傳鼓動有非常大的關系。中央蘇區的報刊宣傳非常及時有力,僅中央級報刊雜志就有上百種,其中,《紅色中華》發行量就達到4萬份,超過了當時在國民黨統治區每期發行3.5萬份的《大公報》。它們及時報道政府工作、報道先進典型、報道工作經驗等,為各項工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渲染了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濃厚氛圍。媒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報道活動,發出倡議。黨和蘇維埃政府每開展一項重大工作, 都要先在《紅色中華》等媒體上發出倡議、號召或發表社論,讓、群眾及時了解掌握不同時期的工作內容,明確工作方向,把握工作重點。 如,在開展節儉運動中,《紅色中華》先后兩次發岀號召,“為四個月節省八十萬元而斗爭”,并倡導全民六項節省規約,倡導機關團體單位實行節省的九項措施,號召開展“舉行節省經費的革命競賽”。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經常發表署名社論或文章,以此發動全社會開展各項運動。如,在擴紅運動中,時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的博古就在《紅星》報發表《我們一定要完成二萬七千的數目》署名社論。在糧食動員運動中,中央國民經濟部部長吳亮平先后兩次發表署名社論,一篇是《每塊鐵、每斤銅錫、每粒子彈殼,為著消滅敵人!》,另一篇是《紅軍等著我們的糧食吃》。
二是報道經驗,提供借鑒。通過報道先進經驗,為全國各蘇區提供學習借鑒,是蘇維埃政府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紅色報刊設置了“論文” 等欄目,刊載大量的經驗文章、工作總結等,讓蘇區群眾迅速掌握工作方法,及時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紅色中華》刊載了《介紹瑞京裁減閑員節省經費的經驗》(王首道撰寫)、《爭取時間,學習長勝瑞金的經驗》 (陳潭秋寫)、《怎樣發動群眾熱烈的到來購買“革命戰爭”公債》《收集糧食突擊運動總結》等;《斗爭》刊載了毛澤東《查田運動的群眾工作》《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流查》等,這些文章重點推介了查田、擴紅、生產等典型經驗,為各項工作的勝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報道問題,指出不足。對當前工作存在的問題,毫不避諱,敢于正視問題,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是蘇區推進工作的又一重要方法。如《紅色中華》第23期,以《蘇維埃建設——怎樣去轉變安遠龍布區的工作》為題,指出安遠龍布區在蘇維埃政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指出今后應做的工作。甚至在表揚先進模范時,也不失時機、客觀地指岀存在的不足,以促進先進模范做得更加出色。
四是報道典型,樹立標桿。蘇區時期,媒休既大張旗鼓地報道先進典型,又毫不避諱地揭露反面典型。通過報道正反兩面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從而營造爭創一流的濃厚氛圍。蘇區紅色報刊開設“光榮例子廣播臺”“光榮的紅匾” “紅榜”“紅板”等欄目,專門報道各項工作中正面或先進典型;設置“黑板” “鐵帚” “鐵錘”等專欄專門報道工作中反面或落后典型。當然,正面或先進典型總比反面或落后典型多,《紅色中華》對各類“先鋒” “模范”的報道特別多(幾乎每期都有),對反面或落后典型的報道也往往比較客觀地指出不足,鼓勵趕超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