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2
一位同事從黨辦借來了一本《紅色家書》,由中國井岡山學校選編,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革命烈士書信集,并熱情地找到我,將書啪的一聲擲在我的辦公桌上,用叮囑的口吻說:認真閱讀,然后寫一篇讀后感。我面無表情故作傻樣盯著她,以便為接下來斬釘截鐵地回絕打下一個堅實的鋪墊,沒想到她渴望的眼神、欲言又止的面部表情,讓我有些許不好意思直言推卸,雙眼對視僵持了好些秒后,她扔下一句“就這么說定了,謝謝!”轉身就走了。仿佛有一雙巨大無比的手將我按定在椅子上,接著一張無形的大嘴吼出:毋庸置言,照此辦理。我心里嘀咕著兩句話:語言給人的壓迫感和逼迫力堪比武裝力量,怕了你們這些撥弄文字考究表達的文人。
當我拿起那本《紅色家書》逐篇細讀時,剛讀完第一篇書信,是烈士王孝錫寫給他父母親的訣別信《自古英雄多患難,豈徒我今然》,情緒不能控制,既血脈噴張又涕淚俱下。書信開篇一句“縱有垂天翼,難脫今夜險”,道出了怎樣的處境艱險,難以想象當時敵人是如何的荷槍實彈、戒備森嚴、兇狠殘忍。“取來烈火千萬炬,這黑暗世界,化作塵煙”表達了王孝錫烈士對敵人對舊社會怎樣的恨,“出鐵籠,看滿腔熱血,灑遍地北天南”展現了王孝錫烈士怎樣的氣吞萬里長河的豪邁與雄壯。“兒去也,莫牽連!!”流露了王孝錫烈士怎樣的孝心和親情。
烈士王孝錫的訣別信,滿信的文采和氣魄,沒有一定的學識和素養是不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的,可以推知王孝錫肯定是高級知識分子、當時的社會精英,換到現在來講,不是畢業于北大清華或海龜,也應該是985、211高校的畢業生吧,必定不會因為自身無法生計走投無路才投身革命,他本可以通過個人奮斗,過上端著玉杯喝著香茶使喚丫鬟、娶幾房姨太太的生活,可他帶著信念和忠誠投身了革命,置個人生死不顧,凜然就義。
我讀烈士的書信會涕淚俱下,并非我多情和矯情,因為英雄的事跡和精神實在感人,能催人淚下。生死本身是不感人的,那是自然規律自然現象,當一個人為了正義的事業、他人或社會的安危和前途,主動放棄個人的幸福,為之不懈奮斗,直至犧牲生命時就感人。英雄的精神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只要是人,內心良知還未泯滅,英雄的精神就可以打動他的心靈,讓他內心心緒波濤洶涌。
烈士的書信帶給我的這種涕淚俱下有點甜蜜也有點難受,我想是因為細讀才使自己涕淚俱下吧,于是我又改成了瀏覽,如此應該心緒不會波瀾壯闊了吧。可是還是沒有用,主要是詞句所傳達的情感太濃烈太崇高了,像王器民就義前給妻子高慧根的遺書的標題“繼我志呵!繼我志呵!”,毛澤建烈士遺書的標題“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萬死也無恨”,吉鴻昌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無不具有穿刺人心的震撼,催人淚下的威力。
敵人已經被殲滅,戰斗的硝煙已經消散,血色漸漸淡去,舊世界不復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我及我們善于遺忘的老毛病容易復發。我及我們在過著當下美好生活的時候,很少去思考美好安逸的生活是如何來的,多少是得益于自己的奮斗,多少是得益于社會的饋贈,多少得益于先輩烈士的恩澤。我雖然無法把先輩烈士對我們的恩澤加以評分量化,但我肯定先輩烈士的奮斗、付出、犧牲跟我及我們今天能過上的美好生活之間有因果關系。
忘記過去,可能迷失未來,回首來時的路,不忘初心,更能砥礪前行。讀讀烈士的書信感受當初時局的艱難、先烈的堅貞決絕,有感動、有敬意、有啟發,讓我及我們懂得如今的光景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眼前的日子,挺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