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井岡山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運動,是在“前無成法”的情況下摸索進行的。“因為從11月底起,即與省委斷絕交通,黨的一切主張政策全不知道。”毛澤東:《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但是,井岡山的土地斗爭在特委和毛澤東的領導下,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有力地促進了根據地的發展與建設。依據當年的一些歷史資料及經歷者的回憶,井岡山土地斗爭的歷史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全面掌握邊界的土地狀況和階級關系。
毛澤東是注重調查研究的先行者。他在1927年冬,就親自到茅坪壩上、洋橋湖一帶及永新的秋溪一帶,做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并寫下了《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了“邊界土地狀況:大體說來,土地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民手里。分別說來,贛邊以遂川為最集中,約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約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萬安、寧岡、蓮花自耕農較多。除萬安情形此間無直接調查外,寧岡、蓮花兩縣土地雖說自耕農不少,然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較多數,約百分之六十與四十之比。湘邊茶、酃兩縣相差不遠,約百分之七十在地主手中。”
毛澤東除自己從事調查外,還要求紅軍及地方直接參與此方面工作,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在1927年11月間開辦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時,毛澤東就要求教導隊學員下到古城、新城、茅坪一帶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很廣,如:行政區劃、人口、階級、土客籍矛盾、土地占有情況、文化風俗等一概都要了解,然后填寫調查表。譚冠三在《回憶毛主席在井岡山的偉大革命實踐》中說:“毛主席很強調宣傳隊要作調查研究(對整個紅軍也是這樣強調的)。毛主席對工商業怎樣?地主怎樣?工人怎樣?都要調查清楚。還要求我們了解資本家是怎樣剝削工人和農民的,地主是怎樣剝削農民的,工人、農民又是怎樣被剝削的,以及每個村莊里的階級成分,每個人的政治態度,也都要調查清楚。我們在一個地方作了調查以后,都要上報。經過調查,我們處理各種問題,解決各種問題,就能分清敵友,團結多數。”
2.充分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起來革命,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的一項重要任務,土地革命斗爭中尤其如此。因為,當時邊界的貧苦農民不懂得階級與階級壓迫的關系,總以為自己貧窮是“命中注定”,“八字不好”,“命苦”,因此,“第一步跟他們進行打破‘宿命論’的教育……第二步就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樹立斗爭勝利的信心……農民發動起來了,有了階級覺悟,有了斗爭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土地革命了。否則,如果游擊區還不鞏固,基礎還不好,就很少可能進行土地革命。即使進行了農民也不敢要地主的土地”。
群眾起來了,土地革命搞起來,便要武裝群眾了。“邊界的斗爭,完全是軍事的斗爭。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或者對付敵人的策略錯了,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毛澤東:《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所以,紅軍在與敵人戰斗獲得勝利后,毛澤東即指示將繳來的武器,除武裝部隊外,還要將一些槍支送給地方。這樣,正規部隊走后,遇上反動地方武裝的挑釁,紅色政權和土地革命成果就不會丟失。
3.正確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制定是當時邊界開展土地斗爭中的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開始時,無章可循,全靠摸索。如在沒收對象問題上,是沒收一切土地,還是只沒收地主的土地?在分配標準問題上,是按人口標準平均分配,還是按勞動力標準分配?或是兩者兼顧?在分配區域問題上,是以鄉為單位分配,還是以村或是以區為單位分配?在土地所有權問題上,分配后的土地所有權是歸蘇維埃政府所有,還是歸農民所有?土地能否自由買賣、租賃?如何區別對待中間階級?地主要不要分田等等,都需要作出正確的回答。可是,土地革命這一大課題,在當時全黨及各個根據地都在探索階段,并無成法可循。而井岡山根據地自創立之來,幾月間與組織失去聯系,“六大”決議直至1928年11月才送至井岡山。這就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摸索出一條新路。由于毛澤東和邊界黨注重了社會調查研究,傾聽了群眾的要求,從而,比較正確、科學地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如在土地分配標準問題上,邊界執行的還是以人口平均分配的方法。后“依中央辦法,改以勞動力為標準”,但“能勞動的比不能勞動的多分一倍”,依然照顧了老人與小孩。在《井岡山土地法》頒布時,人口與勞動力兩個標準都采用了,并提出:“兩個標準,以第一個為主體,有特殊情形的地方,得適用第二個標準。”毛澤東:《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這就既切合了邊界的實際,又與中央的政策相吻合,做到了二者有機的統一,受到根據地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又如邊界在土地分配區域的問題上,也表現得比較靈活:寧岡四區就是以區為單位分田的,協調了原以鄉為單位客籍農民認為吃虧的矛盾;永新的小江區,則是三四個鄉作為一個單位去分配的。
4.抓好典型,以點帶面。
井岡山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并不是一開始就全面鋪開的,而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的:首先是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間為發動群眾和試點(大隴、中村等)階段;1928年5月至7月為土地革命全面深入開展階段;1928年9月至12月為土地革命的鞏固階段。在此當中,都抓了幾個典型,并以典型推動全面。如派毛澤覃在大隴喬林進行土地革命試點,毛澤東本人在中村親自抓點,以及后來的塘邊試點,都體現了毛澤東注重實際,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和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的政治眼光。
5.正式紅軍的存在是土地革命的保證。
1928年7月,正當邊界土地革命處于高潮之際,中共湖南省委數次改變主張,把紅軍主力拉往湖南,致使邊界招致“八月失敗”,造成“農民分田,地主割谷”的嚴重后果。“八月失敗”的這種后果,說明了沒有紅軍作為根據地的中流砥柱,土地革命是難以開展的,開展了成果也是難以鞏固的。誠如譚震林在《回顧井岡山斗爭歷史》中所說:“沒有正規部隊和廣大地方武裝的配合,就不能戰勝敵人,土地革命就無法開展,農民群眾也不可能充分動員起來支持革命,已經占領的地方也保不住,到頭來即使建立了紅色政權,也站不住腳;而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武裝斗爭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后方和依托。”
綜觀井岡山根據地的土地革命的經驗,表明了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即在四周白色恐怖包圍之中的小塊紅色根據地,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靠,才能求得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