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3
關于毛澤東何時選定井岡山為革命根據(jù)地的說法,理論界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毛澤東出席會議,并在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成立秋收起義暴動委員會,由毛澤東任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領導湘贛邊秋收暴動。9月9日,暴動開始,參加起義的部隊共5000余人,被稱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攻打長沙遭到嚴重挫折后,9月19日,各路部隊匯集文家市,毛澤東提出了上井岡山的建議,并被采納。
第二種觀點是,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匯集湖南文家市,毛澤東并沒有提出上井岡山的建議,他否定了師長余灑度“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建議,主張“向江西萍鄉(xiāng)退卻”。24日,工農(nóng)革命軍突然遭到敵人襲擊,激戰(zhàn)中,總指揮盧德銘不幸犧牲。29日,工農(nóng)革命軍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原本5000多人的隊伍,這時只剩下不足千人。毛澤東就把部隊由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下轄兩個營,共有700多支槍,毛澤東決定,在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班、排建立黨小組,連隊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的委員會;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由同級黨組織的書記擔任;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
1927年10月3日,毛澤東率領工農(nóng)革命軍從三灣來到江西寧岡縣古城鎮(zhèn),當天在古城文昌宮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即“古城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前委委員、工農(nóng)革命軍營以上、黨的活動分子以及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等共60余人。會議上,決定了上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jù)地,會后,毛澤東率領部隊進駐井岡山的茅坪、大隴一帶。
第三種觀點是,選定井岡山為根據(jù)地是一個逐步實踐的過程,在行軍中邊走、邊調(diào)查,到了1927年10月23日,工農(nóng)革命軍經(jīng)黃坳到達荊竹山,接著上了井岡山之后才把井岡山選定為根據(jù)地。
我認為第三種說法比較符合實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6月下旬,中央農(nóng)委書記毛澤東在武昌農(nóng)講所召集逃亡武漢的湖南同志開會,號召大家“回到原來的崗位,恢復工作,拿起武器,山區(qū)的上山,濱湖的上船,堅決與敵人作斗爭,武裝保衛(wèi)革命”。隨后,毛澤東受命擔任新的湖南省委書記,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分共”。毛澤東于7月初奉命返回武漢后,受黨中央委托,于7月底起草了《湘南運動大綱》,提出以汝城為中心在湘南開展武裝斗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的設想。汝城縣在湖南南部,與江西、廣東交界。毛澤東提出割據(jù)以汝城為中心,目的就是要搞湖南割據(jù),以策應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州。
到了1927年8月中旬以后,情況發(fā)生變化,毛澤東留在長沙原來打算以長沙為中心在全省開展秋收起義,后來因為力量不夠,就縮小了范圍。秋收起義后,工農(nóng)革命軍在文家市會師,當時爭論要不要繼續(xù)打長沙,會議最后決定為保存實力,應退居萍鄉(xiāng)。工農(nóng)革命軍到了古城后,寧岡縣當?shù)攸h組織負責人龍超清、龍國恩等參加了“古城會議”。后來在他們的幫助下,工農(nóng)革命軍爭取了井岡山上的王佐、袁文才,得以進駐茅坪、茨坪,安置部隊傷病員,設立了留守處。但當時部隊并未立刻上山,而是兵分二路:一路由宛希先率領到湘東榮陵、安仁一帶;一路由毛澤東親率,經(jīng)酃縣十都,一直到汝城、桂東的水口鐫。此去的目的在于探聽南昌起義部隊的消息和考慮能否在湖南立足,后來聽說南昌起義余部在廣東東江失敗,湖南也無法立足之后,于是率部經(jīng)黃坳,于10月23日到達荊竹山,隨后上井岡山。就此,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說:“整個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jù)?!?/p>
上一篇:近代的井岡山會師簡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