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八七”會議后,在湘贛邊界舉行了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秋收起義。極大地振奮了修水、萍鄉、銅鼓、醴陵、瀏陽等地廣大人民的革命精祌,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統治,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為我黨進入創造紅軍的新時期揭開了序幕。工農革命軍在起義中打了不少勝仗,先后占領了一些城鎮,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革命活動。但是在軍事力量上由于敵強我弱,敵情不明,經驗不足,三方面原因造成三個團不同程度遭受損失,使轟轟烈烈的秋收起義受到嚴重挫折。
一是收編的國民黨軍隊邱國軒部第四團突然叛變,向一團二營襲擊,大部被打散,團長鐘文璋失蹤,二營被迫改變行軍方向,折向平江、瀏陽、銅鼓邊界。
二是第二團占領瀏陽縣城后,團長王新亞麻痹輕敵,兵力未能集中使用,敵人瘋狂反撲,包圍了縣城,部隊遭受極大損失,幾乎全團打敗,傷亡重大,使部隊一部分回安源開展活動,一部分散在醴陵、萍鄉一帶堅持斗爭,一部分上了井岡山。
三是由于第三團團長蘇先俊缺乏瞥惕,加之作戰地形不熟悉,敵人的突然襲擊造成部隊不少傷亡,三團主動撤退,向上坪方向轉移。
除上述原因外,秋收起義的受挫,還有其他三個方面的不利因素:
第一,長沙反動力量的增強。敵人獲悉工農革命軍要會攻長沙,便增強了在長沙的軍事 力量。
第二,長沙周圍的群眾發動不夠充分,對反動力量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革命斗爭。
第三,湘南其他地區對湘東贛西的秋收起義沒有積極響應和配合,計劃行動委員會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無法給敵人以足夠的牽制和重大打擊,使湘東贛西秋收起義處于孤軍作戰狀態。
另外,還有諸多原因致使秋收起義遭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