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
中國的山很多,但沒有哪一座山像井岡山那樣,同一個執政黨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民族的命運如此緊密相連。當年參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紅軍、八路軍、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委員長命名它為“天下第一山”,毫不為過。
對于這樣一座彪炳史冊的山,新中國成立后,研究、宣傳它的書籍很多。今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再寫井岡山斗爭這段歷史,能不能有所創新,怎樣寫才有新意,這部書能讓現在的人們得到什么啟示?這些,是人們關注的,也是作者應當在書中回答的。
20世紀20年代初,一艘紅船從浙江嘉興南湖起航,船上承載的13名共產,代表著全國50多名,更承載了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對建立全新的社會制度的理想、信仰和他們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危亡時成立的,她一成立,就自覺肩負起救國為民的歷史重任。
小船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和他們的初心起航,輕輕劃過中國歷史的水面,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6年之后,小船上一個叫毛澤東的青年,懷揣當年的誓言和初心,率領一支不足千人的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開始了他實現紅船上的誓言和初心的艱苦探索和偉大實踐,使中國革命的道路變得清晰起來。
井岡山根據地實際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但留下了諸多歷史第一。如第一個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第 一個紅色政權施政綱領,第一部由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土地法,最早形成的人民軍隊建設原則、紀律規定和作戰原則,第一篇研究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理論文章,等等。在一個不大的區域,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人民軍隊建設,開始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井岡山精神。
還有,取得這些成果的核心經驗:根據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 題的“實事求是”精神。
全書分為“道路”“理論”“制度”“精神”四篇,全面、 完整地闡述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主要歷史成果和深遠意義。全書寫井岡山,但沒有局限于井岡山,而是以全新的視野,空間上跳出井岡山,時間上延伸至當下,選用了大量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沿著丼岡山時期開辟的道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史實, 將井岡山的革命實踐成果一直延續到當下。這些寶貴的歷史成果和經驗,現在成為我們這個國家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和文化自信的基石,證明井岡山對中國革命、中國社會、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如果僅僅運用現成的史料做一般性闡述分析,那還是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史料整合。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在于有較多創新。
第二次國內革命又稱土地革命,和土地密切相關。而真正將以土地為對象的革命付諸實踐,是從井岡山斗爭時期開始。該書用一章的篇幅詳細描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者在井岡山根據開展土地改革,制定了第一部《井岡山土地法》,讓廣大農民分到了土地,而且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讓廣大貧苦農民清楚了共產黨的主張,從而將占農村人口多數的貧苦農民團結在共產黨周圍,并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對于這樣一場改變中國農村土地占有格局的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作者進一步在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把土地分給農民,讓“廣大農民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有恒產者有恒心”。將土改的性質同中國革命緊密聯系起來,揭示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目的和意義。
對于井岡山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本書從文化角度進一步揭示出,經過歷史積淀的井岡山精神,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紅色文化的基因。本書這一創新的觀點,使井岡山精神在現時代的繼承和弘揚中找到了文化依據。
類似于這樣具有創新意義的理論闡述,書中有多處。這樣的闡述,使這本書站在了時代的高點上。
對于井岡山斗爭時期形成的四項主要歷史成果,該書選用“初心”為主線,將其融為一個整體,不僅使這部書的主題突顯,并將主題意義推到一個時代高度。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在井岡山的偉大實踐,無論是建立紅色政權、土地改革,還是打造一支人民軍隊,初心都是圍繞人民利益的。
井岡山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通過“打土豪,分田地”這樣的實際利益清楚了共產黨的主張,進而擁護共產黨、支持革命,并投身革命。中國共產黨人用初心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任和擁戴,感動、喚起了廣大民眾投身于中國革命的大洪流中,成為中國革命的巨大力量。這是中國的國情,也是中國革命的特色。
不忘初心-----這個主題,在井岡山根據地創建90周年之際,在 中華民族向著偉大復興的道路闊步邁進之際,有著非同一般的時代意 義。它提醒著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中國革命史,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不能忘記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反復告誡-----“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到當下的改革開放成果全民共享,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近年來,對革命戰爭時期做出過巨大奉獻和犧牲的革命老區,黨中央、國務院給予了特別關注和扶持,出臺了不少關于振興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文件,用精準扶貧方式助推這些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和全國一道進入小康。這些強有力的措施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書中寫道,井岡山市在全國500多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這些事實,都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
這是初心的力量和意義。這也是這部書的一個富有新意的時代高度和醒目亮點。
這樣的主題和框架布局,是這本書的一個創新亮點,是以往關于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書所沒有的。
寫歷史的書,尤其是人們熟悉的歷史,怎么寫才能不枯燥,讓讀者樂意閱讀?
井岡山斗爭時期離現在已經90年了,但這段歷史并沒有消失,它依然生動地活著,活在五百里井岡,活在中華神州大地,活在人民的心里。“讓歷史鮮活起來”,是作者的一個著力點,也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創造的;井岡山革命斗爭史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和根據地人民創造的。這段歷史就像巍巍井岡山一樣聳立在那里,誰也不能抹去;創造這段歷史的人們和井岡山同在,誰也不能抹去。但歷史是由無數有血有肉的鮮活細節構成,而不是空洞地存在。全書不僅用了兩章的篇幅著重描寫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英烈壯舉、根據地人民的巨大奉獻和犧牲精神,而且,在每一章中都選用了不少可歌可泣、鮮活生動的史料穿插其中。如:書中對領袖、高級和普通士兵一樣同甘共苦:每天吃同樣的“紅米飯,南瓜湯”;一同從山下挑糧上山;一同忍受缺醫少藥的折磨;一樣在冬天穿單衣、蓋稻草……大量的這類細節,讓人們看到一座活著的井岡山,一段活著的中國革命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 革命者。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細節再現,讓現在的人們了解, 當年這些革命者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堅持革命,堅守的是一種理想信念,是為了實踐自己的初心,讓現在的人們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
這些生動的內容不僅能讓人們感受到歷史的存在,而且能讓人們觸摸到活著的歷史細節,讓人們相信歷史、被歷史感動、為有這樣的歷史而自豪。這是這本書的一個鮮明的寫作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隨著一個個貪官被查處,他們的違法亂紀行徑被公布于天下,人們震驚之余,引發出深層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大面積腐敗的情況?對于不同的貪官個體,他們貪腐的情況各異,但他們最后的懺悔中都會提到一個共同的原因:從對理想信仰的淡化開始,最終拋棄了自己 原來追求的理想和信仰,走向了黨和人民的反面。這個教訓不能 說不深刻。這本書中除了引用紀伯倫的詩——“也許我們已經走得 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作為一種提醒,還用了兩章加 尾聲的篇幅,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英烈和做出巨大奉獻與犧牲的 根據地人民群眾做了重筆描寫,字里行間,充滿著那些革命者的理想和激情,讓讀者看到當年的革命者和人民群眾對理想、信仰的堅守,以及為了理想、信仰所做出的犧牲。這些帶著熱血溫度 的情節,可以為人們的精神補鈣,相信會重新喚醒不少人的理想 和信仰,讓更多的人重新回味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讓人們從歷史中吸取正能量,也是這本書的一個鮮明特色。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會沒有自己的歷史,不能沒有自己的歷史,不能割裂或空缺自己的歷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史,是中國革命史中極為重要的一段,也是極為苦難、極為輝煌的一段,更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一段。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到一個新的時代節點時,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井岡山,進一步了解中國革命,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傾聽井岡山的歷史回聲,是很有意義的。
這樣的寫作,也是學者、作家、文化工作者的一種時代責任和擔當。
2017年4月
(郭志剛:軍事科學校歷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