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4
除了冬季大雪封山,從每年的4月初12月上旬,井岡山都是游人如織,黃金季節(jié)有半年多。
和一般的旅游景點不一樣,井岡山除了有飛瀑、林濤、云海、杜鵑,還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這一點,從井岡山各個景點上人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來。無論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北山烈士陵園、茨坪毛澤東舊居、小井紅軍醫(yī)院、黃洋界紀(jì)念碑,還是紅軍挑糧小道、茅坪八角樓、朱毛會面的龍江書院、會師廣場,參觀者們的神態(tài)中都交織著激動、虔誠、崇敬、景仰、驚訝、感嘆。
人們驚訝,從這一小塊地方,走出了朱德、彭德懷、林彪、 陳毅、羅榮桓5位元帥;
走出了粟裕、譚政、黃克誠3位大將;
走出了鄧華等14位上將;王輝球等20位中將;王云霖等12 位少將。
人們敬仰,從這一小塊地方,還走出了 20位黨和國家或地方重要領(lǐng)導(dǎo)走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領(lǐng)袖—毛澤東。
人們激動,就在這個地方,朱毛紅軍區(qū)區(qū)幾千人,操著簡陋 甚至原始的兵器,就敢和數(shù)以十萬計裝備精良的反動武裝叫板, 最后還真打敗了這些反動武裝。
人們感嘆,就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四周白色恐怖,物資極 度缺乏,敵人不斷“進剿”、“會剿”,生存十分艱險,但紅軍不 僅站住了腳跟,而且根據(jù)地越來越大,星星之火,終于燎原,最終奪取了全國政權(quán)。
井岡山的故事體量很大,大得要用1260萬平方公里來裝;
井岡山的道路很長,長得一直通往北京天安門;
井岡山的精神富有穿透力,穿過硝煙迷霧,昂首從歷史走向未來。
的確,現(xiàn)在的人們很難理解,自近代以來,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試圖尋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沒能找到。而就在這個偏僻的、巴掌大的地方,毛澤東和他的同志竟然找到了。朱毛紅軍不僅在這里艱難地生存了下來,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而且使其逐漸發(fā)展壯大,騰挪輾轉(zhuǎn),到贛南、遵義、延安、西柏坡,最后到北京,打出了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起點,就在井岡山。
人們也很難理解,自五四以來,尤其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出國留洋, 辦報辦刊,傳播新思想,試圖創(chuàng)立一套新的救國理論,但都沒能成功。而就在這個地方,在茅坪的一座八角樓上,在茨坪潮濕陰冷的小屋,毛澤東就著昏黃的油燈,讓他的思想汩汩流瀉在鋪開的紙上,記錄下的文字,成了一種從實踐中得來,又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經(jīng)過時間的驗證,這個真理,被確認(rèn)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篇之作。這個理論的源頭,就在井岡山。
人們也很難理解,也就在這個地方,這些革命者一邊用武裝 割據(jù)的方式,在白色恐怖的夾縫中創(chuàng)建了一塊紅色根據(jù)地,一邊在這塊土地上開始了建立紅色政權(quán)的實踐,摸索出符合中國國情、 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項制度,成為新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源頭,也在這座山上。
人們也很難理解,也就在這個地方,一批懷著救國救民信念的有識之士,他們懷揣著理想,拋棄衣食無虞的優(yōu)裕家庭生活,置個人身家性命于不顧,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在這樣一個封閉落后的大山深處,開展了一場向舊世界宣戰(zhàn)的革命。 他們中的很多人將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留在了這塊土地上。他們用不屈不撓的行為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精祌,這種精神以后被不斷復(fù)制、傳承、放大,經(jīng)沉淀、升華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紅色文化。 這個精神文化之源,就在井岡山。
道路、真理、制度、精神,構(gòu)筑成井岡山之魂。
于是,我們就能夠理解,每年為何會有一千多萬人源源不斷地涌向這里。
人們涌到這里想弄明白:
毛澤東、朱德為何要上井岡山?
他們后來又去了哪里?
為什么從這里走出去的曲折道路能通向前方的輝煌?
為什么在這里陋室寫下的文字能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
為什么在這一小塊地方摸索出來的制度能成為一個大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為什么在這里用鮮血和生命凝聚的精神能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基因?
人們涌到這里想傾聽:
毛澤東在這里留下的救國救民宏論;
朱德在這里留下的和戰(zhàn)士們一起挑糧上山的鏗鏘腳步聲;
紅軍在這里為保衛(wèi)紅色根據(jù)地留下的那一聲炮響;
朱毛紅軍和根據(jù)地群眾在這里留下的諸多感人故事;
這塊土地上流傳的許多紅色歌謠;
還有,那一代革命者留下的那一份暖暖初心。
那么,帶著這些問題、這些思考,讓我們也走進這座山,去攀登這條道路,品味這個真理,比較這項制度,感受這種精神,去觸摸那帶著滾燙體溫的井岡山之魂,去認(rèn)真捕捉、傾聽從這座大山中發(fā)出的歷史回聲。
上一篇:《不忘初心:回望井岡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