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0
毛澤東曾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說:“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末,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這是黨的宗旨,也是黨的出發點,朱德說:“我們紅軍要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邊界各級黨和政府的,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老百姓辦事,時刻將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視人民群眾為父母,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那時,黨群之間、干群之間、軍民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同生死,共患難,建立了一種血肉聯系。“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成了我黨我軍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一項優良傳統。
秋收起義部隊從湖南瀏陽文家市撤出來后,于9月24日到達了萍鄉的蘆溪。按照毛澤東的最初設想,部隊是想從蘆溪越過萍鄉,進入湘南,到湘南去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可是,沒想到在蘆溪革命軍遭到了江西朱培德部的一支特務營的追擊,部隊損失慘重,由原來撤出時的2000多人減少至1000多人了,總指揮盧德銘光榮犧牲。 頓時,失敗悲觀的情緒籠罩全軍。一些意志薄弱的下級軍官紛紛帶頭離隊,不少戰士也相繼而去。對于這些逃兵,師長余灑度、團長蘇先俊抓回來之后,采取的措施非常嚴厲,輕者鞭打,重則槍斃。可是嚴厲的處罰非但沒有扭轉局面,逃兵反而越來越多。對于這種現象,毛澤東在調查中發現,除舊軍隊嚴重的結構性弊病“官大一級壓死人”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軍隊中缺乏民主,官長與士兵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生活上表現嚴重對立,政治上士兵沒有說話的權力,生活上士兵待遇低下、飽受凌辱。
毛澤東首先意識到士兵的重要性,在“三灣改編”時有了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廢除繁復禮節,實行官兵平等,在軍隊中實行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的舉措。這些舉措的實質就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延伸和擴展。毛澤東后來總結說:“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士兵管理伙食,仍能從每日五分的油鹽柴菜錢中結余一點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約得六七十文。這些辦法,士兵很滿意。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覺國民黨軍隊和我們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紅軍推行的這些新制度,使士兵們真正感到了新舊軍隊的不同。
軍隊里的“咸”與“淡”解決了,軍隊與老百姓“咸”與 “淡”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這個問題,對初來乍到井岡山區的毛澤東來說,依然是一個必須回答,而且必須回答好的大問題。
毛澤東在率領工農革命軍沿湘贛邊界游擊一圈的途中,看到廣大的貧苦農民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毛澤東出身農村,少年時代就對農村中貧富不均的現象不滿,十分清楚喚起民眾的重要性。這種 “牛種田,馬吃谷”的不公,使他更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組織革命戰爭,改良群眾生活,這是共產黨人的兩大任務。要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就必須解決這種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的現象,鏟除極端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關系基礎上的剝削制度。
土地革命戰爭是一場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的資產階級民權革命,“革命的最大對象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經濟落后之半殖民地的農村封建階級,乃其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基礎,不動搖這個基礎,便萬萬不能動搖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筑物”。所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上山后,結合工農革命軍沒有軍事給養供給的現狀,將喚起農民支持革命的途徑,鎖定在打土豪上。把打土豪分浮財列為革命軍要在井岡山區“安家落戶”,發動廣大群眾一起投入革命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首要大事。
這一點可從工農革命軍攻打茶陵、遂川、寧岡三縣的過程中可知。1927年11月28日,工農革命軍打下茶陵,沒有進行打土豪運動,毛澤東獲悉后當即指示宛希先迅速建立工農兵政府,開展打土豪及發動群眾工作;1928年1月5日,工農革命軍打下遂川后,便分兵發動群眾,組建工農兵政府,頒布《遂川縣工農兵政府綱領》,紅軍的主張、宗旨,一下便在群眾中傳遍開來,不僅群眾覺醒了,連中小商人,也看出了紅軍是真正代表群眾利益的軍隊,紛紛開業。1928年2月,革命軍打下寧岡縣城,槍斃了反動縣長張開陽后,當地的革命勢力也迅速發展,全縣4個區39個鄉都普遍成立了紅色政權。
當時,打土豪的一般程序為:由地方提供名單、對象,組織紅軍小分隊或赤衛隊沒收土豪的財物,召開清算土豪劣紳剝削農民的群眾大會,組織苦大仇深的農民上臺訴說土豪劣紳剝削事實,當眾燒毀債約田契,將沒收的財物分給群眾等。這個方法和形式最易造成大的革命聲勢,對農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而,在當時用得很是普遍。幾十年后,當年井岡山斗爭的親歷者韓偉仍記憶猶新,他說:“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們的部隊除了打仗以外,還得做發動群眾的工作。做群眾工作是到遂川才開始的。我們的部隊到了一個地方,就分散開來,調查地方的情況,了解有多少人家,哪些人家是最有錢的,是最壞的,確定哪幾家是土豪。然后,再通過當地的老百姓,進一步調查研究,調查確實后,就上報‘沒收委員會’批準。‘沒收委員會’說可以打,那就召開群眾大會,發動群眾打土豪,分土豪的東西,抓土豪罰款。同時,幫助組織暴動隊、赤衛隊、農民協會”。
可是,當年工農革命軍打下遂川卻遇到了一個新問題。由于敵人戰前造謠,誣蔑我軍,使不少市民受到蒙蔽,故軍隊進城后,城內一派冷冷清清,大多店鋪緊閉。毛澤東深知,此時的軍事已不及政治宣傳了,當即指示部隊以班排為單位進行分兵,廣泛進行宣傳,打開局面。
羅榮桓對此記憶猶新,回憶說:“第二天一早(指1928年1月5 日——著者注),部隊繼續向遂川進軍。蕭家壁的靖衛團猶如驚弓之鳥,連夜撤出縣城。工農革命軍一槍未發就占領了遂川。毛澤東命令部隊以連為單位分散到縣城和縣周圍的各個圩鎮,發動群眾,打土豪。九連進駐縣城西南的草林圩……老表們一開始不曉得這是什么隊伍。當宣傳隊來到時,他們都遠遠地站在一邊,用驚疑的眼光打量著,就是不敢靠近。當戰士們走過去要同他們攀談時,他們就搖搖頭躲開” 。
至1月10日,靠著軍隊和遂川黨組織的共同努力,遂川的局面已基本打開,逃離的市民紛紛返回城內,店鋪恢復了營業,工廠恢復了生產。在大革命時曾任遂川縣總工會主席的蔣世良積極配合革命軍,把城內的商業、木業、作坊業、蔑業等行業工會恢復建立起來,并組建了遂川縣工人赤衛隊,自動擔負起維護城內治安巡邏工作。于是,毛澤東將工農革命軍團部和特務連留在城里,繼續做群眾工作,其余部隊組成宣傳隊兵分三路,到于田、草林、大坑等農村地區發動群眾,打土豪籌款子。
在指導草林圩發動群眾的日子里,毛澤東根據羅榮桓的匯報,指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敲掉統治草林圩經濟命脈的大土豪、大資本家黃禮瑞、郭朝宗、劉漢青、胡海清。查封了他們在草林圩開設的各種商號、當鋪、煙館、妓院。繳獲了幾萬斤食鹽、幾千斤茶油、幾百擔布匹和數不清的日用百貨。
毛澤東隨即指示部隊:將繳獲的東西一部分上交,一部分分給群眾,讓群眾過個好年。革命軍戰士連夜送物上門,貧苦農民笑逐顏開。遂川縣蘇區老王次模回憶說:“乘著小年,把一些豬肉、 服等物發給群眾,初來在萬壽宮發,后來見人多擁擠,就站在浮上發,每過一個人,給豬肉2斤,最苦的人,幾個人共一匹布, 錢由區部開證明,每人給一吊錢。”
1928年1月23日,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準備就緒。這天,負責宣傳的同志擬了幾副對聯,打算貼在主席臺兩側,可選來選去總覺得不貼切。這時正好毛澤東來了,大家知道他才高,就請他選定。毛澤東興致勃勃地看了一遍,抽出其中的一副,改了幾個字,大家一看,無不拍手稱好。這樣,經毛澤東修改的對聯就貼在了會場兩側: 想當年你剝削工農,好就好利中生利;看今朝我斬殺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24日大會召開時,上萬人到場,看了這副對聯后,無不四處傳誦,土豪劣紳聽后感到心驚膽寒。
從此,草林圩復活了,整個遂川也紅了。對于工農革命軍的行動,遂川老百姓高興地編了一首歌: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農革命軍來了,又分谷子又分田。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打倒肖家璧,活捉羅普全。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幟,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戰斗在井岡山的紅軍官兵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相繼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井岡山土地法》,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對群眾利益秋毫無犯,寧愿自己受凍挨餓,也惦記著當地群眾的冷暖; 寧愿自己流血流汗,也要保護當地群眾的安全。
1927年的冬天,風雪交加,天氣格外的冷。工農革命軍雖然打下了遂川,籌得了一些棉花、布匹,可被服廠趕制不及,還是有許多人沒有穿上棉衣。毛澤東堅持讓戰士們先領,他自己依然穿著兩層單衣。
毛澤東因為做社會調查,曾經住在茅坪的洋橋湖村。司務長給他送來了一件棉衣。毛澤東正想穿上,忽然想到房東謝槐福。謝槐福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一家人全靠他維持生計。秋收后,他還得頂風冒雪上山燒炭賣錢補助來年。
晚上,毛澤東把棉衣送到謝槐福房中,謝槐福說什么也不肯接。老謝知道:毛委員自己還穿著兩層單衣,晚上辦公冷得受不了時, 總是把線毯披在身上!毛澤東執意要謝槐福穿上,并親自給他扣好,反復說自己正壯年,挺得住。謝槐福是個明白人,思來想去,不能白領毛委員的棉衣啊!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晚上,與妻子點上了 一盆炭火,一人端盆,一人挑炭,送上了毛澤東的住房。毛澤東見狀,不好卻了老謝夫妻倆的心意,硬是按照革命軍的“三大紀律”辦事,塞給老謝一塊銀元,買下了這擔炭。謝槐福夫妻倆知道紅軍 的“規矩”,只好再次千恩萬謝離開了。毛澤東沒有動這擔木炭。他在做社會調查時,認識了本村的一位孤寡老人魏殿娘。毛澤東待老謝夫妻倆上山后,把這擔木炭給魏殿娘送去了。魏殿娘親眼看到這個人稱毛委員的“湖南老表”,說的是為眾人的事,辦的是為眾人的活,自己穿著兩層單衣,心里卻還掛記著一個孤寡老人過冬的事, 真是天底下也難找的好人啊!于是,魏殿娘帶上了自己舍不得吃的 半籃雞蛋,送給了毛澤東。盛情難卻,毛澤東破例收下了。但是,雞蛋他依然沒有吃。他又把雞蛋送到紅軍醫院去了,這是愛心傳遞的佳話,也是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高尚情操。
紅軍把當地群眾當親人,當地群眾則把紅軍當恩人。共產黨和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的革命行為和主張,點燃了井岡山人民心中的烈火,使井岡山的人民群眾看到了新的曙光。特別是土地革命政策,使世代缺田少地的貧苦大眾更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希望。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1928年5月,寧岡縣的農民分到了田,個個真是樂開了懷。憨實淳樸的老百姓,最早喊出了 “共產黨萬歲!”的口號。這一年,寧岡縣獲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收成。東源麻上村的邱祖德更是高興得睡不著覺。往常盡管起早摸黑,可年年交了租谷后,就是野菜、薯干和淚煮,吃了上餐愁下餐啊。今年不同了,他家分了十幾畝地,共收了近4000斤谷子,按照土地稅應交公糧700斤,還剩3000多斤!邱祖德心里最清楚:翻身搭幫革命軍,幸福全靠共產黨。窮人和紅軍是心連著心,打斷骨頭連著筋。谷子曬干后,他領上一家人,推車的推車,肩挑的肩挑,從東源到茅坪來回跑了五趟,硬是送交了 1000斤!邱祖德除了應交的公糧,多交了 300斤。此事當時在寧岡反響很大,很多人都向他學習,紛紛多交公糧。井岡山的斗爭異常艱苦。國民黨軍為了將紅軍扼殺在搖籃中,除了發動頻繁的軍事進攻外,還對根據地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
寧岡、永新兩縣食鹽完全斷絕。這種情況使毛澤東、朱德等感到十分困惑。1928年夏的一天,朱德帶領第二十八團到碧州村開展工作。朱德與通訊員進到大山里面,看到前面有一座茅棚,于是大步走上前去。通訊員敲了好久的門,才從屋里走出一個手拄拐棍的老 人。顫顫巍巍的,似乎病得不輕。“老人家,你病了?”老人無聲地搖了搖頭。
“老大爺,紅軍和窮人是一家,你莫客氣啊!”朱德以為老人客氣,解釋說。并囑咐通訊員去請醫生過來。
“紅軍兄弟,不是我客氣。我不是病,是因為沒有吃鹽啊!”老人凝思良久,終于說出了初心話。
原來,老人是長期缺鹽才這樣的啊!朱德頓時一陣心酸。當即囑咐通訊員明天送包硝鹽過來。
“這不行,你們自己也缺鹽。我老了,不能拖累你們,你們要為百姓打仗啊!”老人家一時動情,潸然淚下。
“不,老人家。俗話說得好: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你們是紅軍的衣食父母,紅軍再苦也不能忘記你們!”朱德滿懷深情地說,并安慰老人注意保重身體,然后又到別處去了。
第二天,通訊員再次敲開了老人的家門,交給了老人一包硝鹽。
老人再三辭謝。通訊員急了,說:“收下吧,你不收的話,朱軍長要批評我呢。”
“什么?昨天的那位就是朱軍長?”老人手捧硝鹽,突然跪倒在地,磕頭長揖:“蒼天啊,請保佑朱軍長,保佑紅軍!”
老人的真摯話語,說出了當年井岡山老百姓的心聲。
毛澤東、朱德是這樣,其他的領導同樣如此,他們以百姓的冷暖為最高關切,始終與廣大群眾心心相印。
1928年,根據地糧食喜獲豐收,陳毅隨紅四軍一小分隊來到大井村幫助農民秋收,別看他久疏農事,但干起活來卻像個地道的農民。干了一陣農事后,他發現靠山邊的幾丘熟了的稻谷還沒人開鐮,經詢問鄉政府后得知是鄒老倌的三畝多田,因兒子參軍去了,媳婦在小井紅軍醫院幫傷病員洗衣服,鄒老倌自己又恰在這時病倒了,于是無法收糧。陳毅便立即下令:“馬上組織人員搶收!”隨即,鄉政府也派人來了,陳毅帶領紅軍戰士和地方、群眾,割禾打谷,不到半天就收割完了,當陳毅一行把谷子挑到鄒老倌家里時, 鄒老倌拄著拐杖出來,感謝地說:“紅軍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軍隊啊!”
這樣的故事在井岡山還有許多許多,它們是黨群關系的重要體現,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表現,是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和人民軍隊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魚水情深的群眾路線的成功實踐。
1929年1月,國民黨軍秉承蔣介石的旨意,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這一次,敵人下了很大的決心,調集了18個團計3萬之眾,分為五路,向井岡山撲來。為了打破敵人的 “會剿”,毛澤東、朱德在寧岡柏路村召開會議,決定實施“圍魏救趙”的方針,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紅五軍和紅四軍紅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下山后,敵人旋即開始了進攻。由于敵眾我寡,守山部隊在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下,與敵進行了殊死的搏斗,依然失敗了。紅五軍被迫撤離了井岡山。紅三十二團也只得轉移到深山老林堅持斗爭。
這年的雪下了足足40天,退入深山的紅軍官兵斷糧、斷鹽,全靠吃樹皮、草根和積雪度日。國民黨反動軍隊占領井岡山后,燒殺掠搶,殘酷鎮壓共產黨人,對進出山村的道路進行了嚴密的封鎖,企圖將紅軍將士凍死、困死、餓死!
聶槐妝是茅坪鄉婦女主任。這天,她又接到了黨組織的指示,要她利用未暴露的身份,務必將一些食鹽送上山去。為了給紅軍送糧送鹽,聶槐妝和她的同志們想了很多辦法,但都被敵人識破了,有幾個同志還英勇犧牲了。如今要將鹽送上山真是比登天還難。半夜了,聶槐妝依然坐在油燈前,苦思冥想上山之計。由于心煩,抽出的鞋繩把油燈碰翻了,半盞清油倒在了她的衣衫上。當她重新點上燈,一個新奇的主意冒上心頭!她連忙操作起來。天亮了,聶槐妝大大方方地上路了。離開哨卡后,聶槐妝趕緊轉入深山,找到了紅軍的宿營地。當她脫下棉衣交給營長,把藏鹽的秘密告訴大家后, 同志們無不為她的聰穎贊不絕口!原來,她把鹽溶化水中,用棉衣 吸進鹽水,再烘干穿在身上。此后,聶槐妝用這種方法為紅軍多次送鹽。但是,她頻繁外出的行跡終于引起了敵人的懷疑。在她一次送鹽回來時,敵人抓住了她,對她進行嚴刑拷打,但任何手段都無法撬開聶槐妝的嘴。窮兇極惡的敵人將她殺害了,這年她只有 20歲。
聶槐妝的壯舉,使其成為了《閃閃的紅星》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
共產黨和紅軍與人民群眾凝結成了一座真正的銅墻鐵壁。這座銅墻鐵壁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的,是從“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做起的。這是一個歷經磨難、走向成熟的黨發自內心的忠言,也是走向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高度總結。中國共產黨正是有了這個指導思想、有了一支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業的人民軍隊, 自然也就深受群眾的擁戴,從而實現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