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
依靠群眾、勇于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法寶。井岡山斗爭時期,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下,黨和紅軍之所以能取得一個個勝利,使根據地在四周白色恐怖之中生存發展,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真心實意地 為群眾謀利益,與人民群眾建立起魚水情深的血肉聯系?!都t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中明確宣稱:“紅軍宗旨,民權革命”,“革命成功,盡在民眾”。毛澤東在論述小塊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時,把“有很好的群眾”作為第一位的因素。在闡述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中段最利于武裝割據時,也把“有經營了一年多的群眾基礎”作為首要條件。也正是我們的黨和軍隊始終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終將黨 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結合起來,才激勵軍民一心,同甘共苦、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一、喚起工農千百萬
把千百萬人民群眾組織和團結在自己的周圍,自覺地為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利益而奮斗,與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這是中國 共產黨人特有的政治優勢,也是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對于這一點,在我們黨成立之初就有了明確的認識。192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宣目中就曾初步闡明了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策略、任務和目標,指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
毛澤東是我黨最早認識群眾基礎重大作用的領導人之一。在指導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斗爭中,他始終堅持依靠群眾、建立堅強基石這個法則,并將它運用于實踐中,進行理論總結。
1925年冬,毛澤東在他的《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一文中,分析了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后,曾充分肯定這個基礎的作用。他說:“他們疑忌工農階級之興起,他們疑忌國內及國際無產階級政黨之援助,他們丟棄了群眾,丟棄了幫手,在二十世紀半殖民地內外強力高壓的中國,絕沒有做成革命的道理?!?/span>
同年冬,毛澤東還在他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汁對當時黨內兩種不良傾向,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同盟軍是農民,解決了中國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
后來,他又針對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專門到湖 ,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充分肯定了農民革命的力量和作用。發出了“這個貧農領導,是非常之需要的。沒用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若打擊他們,便是打擊革命”。
黨的八七會議之后,毛澤東被指定為中央特派員,回湖南領導湖南的秋收起義,面對大革命失敗后嚴峻復雜的革命形勢,毛澤東臨危受命。他沒有推卸,更沒有退卻,勇敢地擔負起這一重任。具有豐富斗爭經驗的毛澤東,在關鍵的時候更懂得依靠群眾的重要性。 他一到長沙,就親自召開了兩次群眾調查會。在這兩場調查會上,毛澤東虛心地向農民群眾請教,提出了有關沒收土地的標準,秋收 起義應“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不僅獲得了新的信息, 同時汲取了新的力量。在隨后召開的湖南新省委會議上,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 “全盤解決土地問題”、“高高打起共產黨的旗幟”和縮小暴動范圍的主張,創造性地解決了當時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為湖南的秋收起義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秋收起義依然失敗了。失敗后的秋收起義部隊是繼續執行中央要求占領中心城市長沙,還是另辟新徑,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從目前掌握的有關上坪會議、排埠會議的資料看,毛澤東依然走的是群眾路線,廣泛征求官兵的意見,于是才有文家市會議上提出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的主張。因此,依靠群眾的觀點,始終成為毛澤東在大革命失敗前后堅守的觀點,也成為他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一直堅持的觀點。
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崢嶸歲月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動員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作為自己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經驗時曾寫道:“所以‘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
依靠群眾,首要的是如何將群眾喚起,讓群眾了解共產黨、工農革命軍。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前往的農村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從萍鄉退向蓮花后,一路都是山區,可以說,完全是交通、信息封閉的山區,那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幾乎都是處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下。對于這個狀況,當年的湘贛邊界特委書記楊開明在他的報告里,有過這樣一段話,說得很是形象生動:“他們有許多是不滿意或懷疑革命的,所以有些農民有‘國民黨也好,工農革命軍也好,橫直老百姓吃苦’的話。有些說‘從前要抽稅,現在還不是要抽土地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泵珴蓶|則說:“邊界的經濟,是農業經濟,有些地方還停留在杵臼時代(山地大都用杵臼舂米,平地方有許多石碓)。社會組織是普遍地以一姓為單位的家族組織。……說共產黨不分國界省界的話,他們不大懂,不分縣界、區界、鄉界的話,他們也是不大懂得的?!?/span>
9月29日,工農革命軍來到了永新縣三灣村。三灣村幾乎是個空村,老百姓一大早就全躲到山上去了。毛澤東得知這個情況后, 下令在村外埋鍋造飯,任何人不得進村歇息和亂拿東西。同時派人向山上喊話,讓群眾安心回家。山上躲藏的群眾,見這支隊伍不進屋門、不搶東西,這才相信是好人的隊伍,陸續回村了。隨后,村中的和農會主動出面聯絡,為部隊安排住處。三灣群眾的回歸,黨組織的出面接頭,讓毛澤東看到了依靠群眾的希望。
毛澤東要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就必須得到當地武裝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三灣改編”一結束,毛澤東即向袁文才寫了一封信,請當地群眾鐘老倌和李長俚為“特使”,送達寧岡袁文才的手里。袁文才也立即派龍超清、陳慕平、龍國恩三人來到三灣與毛澤東取得聯系。在與袁文才大倉會見時,毛澤東憑著大智大勇,掃除了袁文才的許多思想障礙,使一場“鴻門宴”變成了 “同心宴”,為革命找到了一個落腳點,為工農革命軍找到了一條出路。
工農革命軍在茅坪安家后,毛澤東清楚地知道,工農革命軍要在井岡山站穩腳跟,要建立發展革命根據地,就要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愿望,發動和宣傳群眾,喚醒群眾的革命覺悟,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為此,他率工農革命軍沿湘贛邊界游擊一圈,擴大政治影響。隨后,毛澤東又征服了井同山上的另一個“山大王”王佐,從而將革命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在解決了上井岡山的問題后,毛澤東等接著面對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在井岡山站穩腳跟。而要在井岡山站穩腳跟,就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然而,當部隊上山后,當地群眾對這樣一支部隊是什么、干什么并不了解,當時打土豪分浮財,老百姓不敢要,一些百姓看到這支部隊都繞彎走。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t軍每到一處,群眾冷冷清清。經過宣傳之后,才慢慢起來。”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知道,工農革命軍要在井岡山站穩腳跟,要鞏固和發展紅色根據地,就要深人了解群眾的需求、群眾的愿望,只有這樣,才能發動和宣傳群眾,喚醒群眾的革命覺悟,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為此,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經常身背斗笠、腳穿草鞋,利用打仗間隙深入到寧岡、遂川、永新等地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五百里井岡”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軍事等情況,并先后寫下了《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兩篇系統的調查報告。正是這些實事求是的調查以及堅持走群眾路線的精神,為毛澤東等制定切合群眾利益的政策提供了保障。
為了讓群眾完全明白工農紅軍和共產黨的革命宗旨,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立穩腳跟后,將打土豪、分浮財作為發動和宣傳群眾的主要措施。據曾任中共遂川縣委書記的陳正人后來回憶說:“發動群眾有一個過程,是十分艱苦的工作,開始還不能分田地,因為一則情況還要了解,二則群眾還不敢要。為了發動群眾,1927年冬就組織年關斗爭,那時快要過年了,正是地主逼債的時候,許多農民上吊死了,被逼得家破人亡,我們利用這個機會,搞年關暴動, 廢除債務,焚毀契約,沒收土豪財物和糧食,分給貧苦農民。那里土豪往往把錢藏在窖子里,土豪家里還有夾墻,金銀珠寶都藏在夾墻里,只有在他家做過長工的農民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群眾不幫助我們,是無法找到的,所以干革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群眾覺悟了沒有,群眾擁護了我們沒有,群眾運動有沒有和主席思想結合起來,沒有這一條,一切都沒有?!?/span>
1928年4月,朱毛兩部實現井岡山的偉大會師,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迅速將開展土地革命提到議事日程。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群眾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從根本上實現了群眾的經濟利益,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毛澤東在1928年5月20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就提出和布置了在整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的計劃,從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村第一次偉大變革。
正是這一場變革,撬動了舊社會的基礎,讓廣大的湘贛邊界貧苦農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集聚到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周圍,從而軍民齊心協力,出現了 “湘贛邊界的割據,正值南方統治勢力暫時穩定的時候,湘贛兩省派來‘進剿’的反動軍隊,至少有八九個團, 多的時候到過十八個團。然而我們以不足四個團的兵力,和敵人斗 爭了四個月之久,使割據地區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人,民眾政權一天一天推廣,紅軍和赤衛隊一天一天擴大”的奇跡。
這個奇跡的發生,并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而是毛澤東及廣大的共產黨人緊密依靠群眾的結果。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毛澤東等老輩革命家率先垂范,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28年10月,毛澤東等在總結分析湘贛邊界土地革命的實際情況和經驗教訓基礎上,根據《中共中央通告第37號——關于沒收土地和建立蘇維埃》以及中央“六月來信”中關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精神,經過兩個多月的醞釀、討論和修改,制定出《井岡山土地法》。 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土地法,推翻了幾千年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廣大貧苦農民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 成為土地的主人。當時一些老農民帶領全家到分到的田里抓上一把土,熱淚盈眶。當年井岡山留存下來的歌謠“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窮人笑哈哈,跟著毛委員,工農坐天下”就是當時農民分田后高興心情的真實寫照。千百年來缺田少地的貧苦農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誰不歡天喜地,笑逐顏開,衷心擁護共產黨,全力支持紅四軍呢?
正因為如此,當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進剿”時,為了保衛土地革命的成果,紅四軍在七溪嶺上與敵奮戰,寧岡、永新的老百姓在當地黨組織的一聲召喚下,動員了近 2000人上陣,幫助紅軍運送子彈、抬運傷員、在煤油桶里燃放鞭炮、山上山下搖旗吶喊助威,軍民團結一心,終于取得了戰斗的勝利。一首“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只羊,真好,真好,快暢,快暢”,活脫脫地透出了民眾對于軍隊的那份真情實意。
1928年7月,蔣介石命令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會剿”。當時,我紅軍主力遠去湘南,永新只剩下了毛澤東領導的紅三十一團,而國民黨軍僅江西的軍隊就達到了11個團!其力量懸殊之大,達到了 1:11。敵眾我寡,眾人心情異常緊張。毛澤東此時卻顯得異常鎮定,他把永新縣委的同志找過來,在永新西鄉的夏幽賀家祠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這就是: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軍民聯合打一場人民戰爭。
夏幽會議后,永新縣委縣政府為打好這場人民戰爭作了廣泛動員和周密布置。將縣赤衛大隊一分為四,下到東南西北四個片,并以區赤衛隊聯合各鄉的赤衛隊、暴動隊,加上青壯年,組成23個 “赤暴團”,每團人數多達1500人??h委縣政府要求各地“赤暴團” 聽從行委指揮,配合紅軍不分晝夜襲擾當地駐軍,組織群眾“堅壁清野”,把糧食、禽畜和一切能吃的東西全部埋藏或運至山中,甚至把水井填掉,把碗筷都藏起來,使到達的國民黨軍隊找不到物資供給。
在永新縣委縣政府的發動下,永新的人民群眾表現出強烈的斗志,全縣23個“赤暴團”人數達3萬人以上。雖然只有少量的步槍,大多是鳥銃、地銃、松樹炮、砍刀、梭標、鐵叉等,但全縣以縣城為中心,東南西北四面連結,山山嶺嶺,到處是參戰的群眾,一會兒聽得東面槍聲激烈,一會兒南邊又喊聲震天,待至夜晚,只聽得四面都是槍聲。其實,這些都是運用了毛澤東創造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這些槍聲,很多都是將爆竹放在煤油桶里的“效果”。但進至永新縣城一帶的國民黨軍哪里知道?特別是楊池生第九師的兵,早已領略過紅軍的厲害,如今一次次折騰,更是嚇得心驚膽戰。就這樣,在毛澤東的組織領導下,第三十一團和永新數萬革命群眾, 以四面游擊的方式,日夜不斷地襲擾敵人,使其寢食難安,將11個團的贛軍圍困在永新城內及附近30里內達25天之久,遏制了敵人對根據地中心的推進。
永新困敵,體現了毛澤東非凡的膽略與杰出的軍事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的重要結晶,它創造了紅軍時期游擊戰爭史的奇觀。
黃洋界保衛戰更是一場人民戰爭的奇觀。由于敵我力盤懸殊,守衛部隊充分發動群眾,進行陣地工事構筑。按照部署,各連排進人陣地后,利用晚上時間對原有的哨口進行了全面加固,在群眾的幫助下,在大隴、茅坪兩方向通往山上的小路上,筑起了五道防線:第一道是“竹木障礙”,即砍倒小路兩旁樹木,設置障礙,延緩敵軍前進速度;第二道是“竹釘陣”,在兩處小路兩旁布滿了帶毒的竹釘;第三道是“陷阱”,深四五尺,布滿竹釘;第四道是“檑木滾石”,第五道是石頭筑就的工事掩體,這是全體軍民同仇敵愾筑就的銅墻鐵壁。
山風呼嘯,寒意陣陣。參戰的官兵卻干得熱火朝天。篝火下,你一言我一句,居然依照當年諸葛亮唱“空城計”,用京戲西皮流水曲譜奏出一曲豪邁、幽默、富有藝術水平的“空山計”唱詞:我站在黃洋界上觀新景,忽聽得山下人馬亂紛紛。舉目抬頭來觀看,原來是湘贛發來的兵。一來是,農民斗爭少經驗,二來是,二十八團離開了永新。你既占我寧岡茅坪多僥幸,為何又來侵占我的五井?你既來就該把山進,為何山下扎大營?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這里內無埋伏外無救兵。你來!來!來!你上得山來我別無敬,我準備紅米南瓜、南瓜紅米,犒賞你的三軍。你來!來!來!請你到井岡山談談革命!
足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將士不怕犧牲、壓倒一切、勇于勝利的革命英雄氣概。
湘軍熊震、程澤潤師的三個團于8月29日進抵黃洋界下的源頭、喬林村一線。30日一大早,即向黃洋界發動進攻。由于地形限制,他們只能沿著唯一的山路,一個挨一個向上爬,呈魚貫式散兵線匍匐前進。行進途中,遭到砍倒的樹木攔截,待移開樹時,又不小心踩上了竹釘,痛得哇哇直叫,未開戰即傷了不少,直至10時許才向上仰攻,山上的紅軍砍斷綁住檑木滾石的藤條,無數大大小小的石塊、長短粗圓的檑木“轟隆隆”飛滾而下,一時輕者皮破血流, 重者筋斷骨折,又是一兩百人受傷喪命,一個個直嚇得魂飛魄散,到下午才攻至山腰。
當年參與指揮保衛黃洋界的第一連副黨代表劉型回憶說:“30 日,云霧消散,敵人開始向我發動進攻……敵雖以兩個團之眾企圖偷襲井岡山,但使用在火線的卻只能是少數。我以兩個連的兵力……待敵人接近我有效射程距離,我軍便一聲令下‘打’,彈無虛發……為節約子彈,石塊也成了我們的武器。敵人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沖鋒,都無非是送來武器,留下尸體。
下午4時許,我們把二十八團留在茨坪修械廠修理的一門較好的迫擊炮也抬來了,安放在我指揮陣地附近。我們向敵人發了三發炮彈,第三發正落在敵人的指揮所駐地-----腰子坑爆炸了,敵人以為主力紅軍已經回到井岡山,嚇得(連夜)逃之夭夭。”
黃洋界保衛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這是憑借山險和人民群眾支持配合的結果。這次戰斗,不僅“保存了我們最后根據地,且使敵膽為寒,不敢輕視共軍,為邊界名戰之一”。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為打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第二次“會剿”立下了頭一功。
80多年來,共產黨由弱到強、一步步走向勝利,走向輝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在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以革命戰爭打倒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把革命發展到全國去,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驗楦锩鼞馉幨侨罕姷膽馉?,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