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三)井岡山精神與實現“中國夢”
2012年11月,習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強調指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夢”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深情描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求索、不懈奮斗的歷史,它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深深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為之犧牲、探索、奮斗的偉大追求。
從歷史源頭上來看,“中國夢”至少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的“井岡夢”。當年,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追尋擁有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夢想,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以毛澤東、朱德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匯聚在湘贛邊界的井岡山,浴血奮戰,開創了一 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井岡山道路, 正是沿著這條從井岡山開辟的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立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實現了“井岡夢”,也鍛造和升華出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今天,中國人民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了我們的“中國夢”。從“井岡夢”到“中國夢”,這是一次歷史跨越,同時也是一次精神的傳承接力。 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需要精神激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需要有一個可以把全體人民聯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而井岡山精神就是這樣的一條紐帶。習指出,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中國精神,凝集中國力量。因此,獨創性的中國革命中產生的具有開創性的井岡山精神,支撐和推動著獨創性的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正是在這種歷史的延續中,井岡山精神成為貫通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精神血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1.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是關乎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第一位問題,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和人民的幸福。道路是黨的生命,道路決定成敗。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開辟、道路創新和道路自覺。90多年來,我們黨勇敢承擔起民族解放、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艱巨歷史任務,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不可逆轉地預示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生機勃勃,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
我們黨堅持道路自信,主要是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復興之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90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路,它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艱難險阻中奮斗探索出來的成功之路,是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強國之路,是能夠使億萬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富民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中國繁榮富強、和諧幸福的必由之路。這就是我們黨堅持道路自信的直接現實依據和社會基礎。
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井岡山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道路選擇,是中國道路的不同發展階段。從井岡山道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的一條就是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并堅定不移地走這條道路,即堅定道路自信。在井岡山道路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既要面對外部強敵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又遭遇了黨內“左”傾錯誤思想的不斷干擾甚至打擊,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定信念,最終實現了 “井岡夢”。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我們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也不會總是一路坦途,但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我們都應當像當年堅定井岡山道路一樣,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地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矢志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正確與否,是直接關乎黨的性質,關系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重大問題。理論自信源自于理論形成、理論創新和理論自覺。堅持理論創新和理論自覺,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現實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等重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強大精神力量。
加強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基礎。實現“中國夢”,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緊緊圍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 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么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基本問題進行不懈探索,形成了由一系列基本理論觀點所構成的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90多年來,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歷程中,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系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的最初框架是從井岡山開始的,80多年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在井岡山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從理論上探索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回答了在農村環境下如何開展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重大理論問題,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二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因此,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我們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敏銳的理論自覺,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制度問題直接關乎黨和國家的方向,關系國家建設、民族團結和人民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說過,制度問題是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自信,主要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基本國情、具有無比優越性的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 本制度保障。90多年來,我們黨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社會制度,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先后建立了人民代 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從而最終確立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有這些制度既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又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發展活力,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早開展了局部執政的偉大嘗試,為了加強黨和軍隊的建設,推進革命根據地的各項事業的有序發展,毛澤東等人非常重視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并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在黨的制度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如確立“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和無產階級建軍原則的一個重要創造,它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建立了黨代表制度,這是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一項重大措施,它加強了黨對紅軍的領導,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毛澤東后來總結說:“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這些制度創新是井岡山精神集中體現,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制度確立、制度創新和制度自覺的勇氣和品格。改革開放以來, 我們黨始終代表并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在制度確立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覺性,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