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3
據賴毅在《關于井岡山斗爭幾個問題的談話》中回憶說: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不久,“主席說:以前井岡山有個山大王,叫朱聾子,他有兩句話‘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我們是工農革命軍,我們要把這兩句話改過來,又要會打仗,還要會打圈。就是要打有把握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又據謝覺哉在1928年1月寫的《萬安暴動》中說:“萬安暴動勝利后幾天,毛澤東同志派人給萬安縣委送來一封信,要萬安同志出席會議。……會議是在遂川南門張家祠開的。毛澤東同志聽取了遂、萬兩縣工作報告,最后對萬安工作作了指示。希望萬安同志很好地運用‘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訣,準備與反動派作戰。”
1929年4月5日,毛澤東起草的《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信》中說:“我們三年來從斗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大要說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三年以來,都是用的這種戰術。”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十六字訣”的最早最完整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資料。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把“十六字訣”升華為紅軍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他說:“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
1944年,朱德在延安編寫紅一軍團史的座談會上也說過:“關于游擊戰爭,我還有點經驗。過去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在川滇同北洋軍閥打仗,打了10年,總是以少勝多。在軍事上的主要經驗,就是采取游擊戰法。記得在莫斯科學習軍事時,教官測驗我,問我回國后怎樣打仗。我回答:‘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當時還受批評。其實,這就是游擊戰的思想,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起了一點帶頭作用。”
朱德在滇軍中以善打近戰、夜戰、白刃戰和突擊戰而聞名。來到井岡山,他和毛澤東又汲取和改造了綠林頭領朱孔陽的經驗,把朱孔陽“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的戰術生動地解釋為既要會“擊”(打仗)又要會“游”(打圈)的游擊戰術。
毛澤東和朱德在指揮井岡山著名的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戰斗,打的都是這種戰術。從這個時候起,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就已經產生出來了,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共同總結出來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決。它包舉戰略防御、退卻和反攻的各個階段。后來的東西只是它的續承和發展罷了。
“十六字訣”產生,是紅軍在戰爭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適合戰爭環境、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和情況下,都要創造性地從實踐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善于總結,不斷提升。
上一篇:三釋俘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