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井岡山,是一塊浸染了無數先烈鮮血的紅土地,在這里蒼茫的青山綠水間,長眠著無數的紅軍烈士。一些當年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的老紅軍,難以割舍對這塊紅土地的眷戀,也在百年之后,魂歸井岡。在井岡山小井村,就有著這樣一座老紅軍的墓地,小小的墓碑上鐫刻著“魂歸井岡——老紅軍戰士曾志”幾個字。
1928年4月,曾志與丈夫蔡協民隨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農軍來到井岡山,參加了井岡山的斗爭。11月7日,恰逢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曾志臨產了,當時后方留守處沒有誰會接生,加上沒有醫療設備,難產使她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來了,然而由于身體虛弱,大出血不止,曾志幾度昏死過去。后來用當地草藥醫治,才把她從死神手中救了回來。可是,禍不單行,接踵而來的又是“產褥熱”,幾天幾夜持續高燒不退……。
經歷過出生入死的戰爭考驗的曾志知道,自己是沒有辦法帶大孩子的,孩子出生 26天后,她把他托付給了王佐部隊一個姓石的副連長。石連長是井岡山羅浮人,3年前,他妻子生下一個男孩,可惜不久孩子便夭折了,當曾志將孩子交給石連長夫妻倆時,他們高興地將孩子收留下來。
又過了10天,曾志接到上級通知,到小井紅軍醫院任黨總支書記。她到醫院不久,就籌備著過新年。為了讓傷員們減輕痛苦高高興興地過好年,醫院里組織了演戲、唱山歌等娛樂活動。看見這些病痛的傷員個個露出了笑容,曾志心里十分開心。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發的前一天,曾志突然接到毛澤東從茨坪寫給她的一張紙條,要她隨主力紅軍出發。原來前委為了做好沿途的群眾工作,成立了一個工農運動委員會,下設婦女組,考慮到曾志做過地方群眾工作,有經驗,就推舉她為婦女組組長。離開井岡山時,已沒有一丁點兒的時間讓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一早,曾志拖著虛弱的身體,忍痛別子毅然隨部隊離開了井岡山。
1951年夏天,時任廣州電業局黨委書記的曾志委托一個訪問團的同志到井岡山后,打聽一下她孩子的下落。
訪問團在井岡山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很快找到了24歲還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是誰的石來發。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石來發來到廣州,終于見到了媽媽。在廣州呆了20多天后,石來發便回到了井岡山。后來,石來發希望媽媽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但是身為中組部副部長的曾志,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毛主席的兒子都去前線打仗,你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務農呢?!”農村戶口想轉城市戶口,也沒同意。他牢記母親的諄諄教誨,在井岡山上擔任了幾十年的護林員工作,不辭辛苦地巡邏在崇山峻嶺之中,為管理、保護好井岡山的綠色森林而兢兢業業地工作。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與世長辭,按照她生前的遺愿,6月30日,家人護送她的骨灰來到井岡山。石來發本想為一生歷盡磨難的媽媽在井岡山修個好墓,可誰知母親在遺囑中,出現最多的是“不”字,“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要在家里設靈堂”、“不要來京奔喪”、“不要寫簡歷生平”。兒子哪能不尊重母親的遺言?兒孫們在曾志工作過的地方,在戰友們長眠的地方,靜靜地將潔白的骨灰撒向大地,并獻上了四束小花,花上插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您所奉獻的遠遠超出一個女人,您所給予的遠遠超過一個母親!”
曾志一位女人,也是一位母親,但她更是一位戰士。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自己親口說過的一句話:“ 我對我選擇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對我走過的路無怨無悔”。 從曾志的身上,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嚴于修身,嚴于律己,秉公用權,不以權謀私。今天,廣大特別是領導,更加要踐行“三嚴三實”,嚴以用權,切實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決不能以權謀私。
上一篇:井岡山走出的“皮籮將軍”
下一篇:彭家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