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戰爭是迫使敵方無力抵抗從而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這種暴力主要地是一種物質暴力,如果想要離開物質力量來言勝負,那是一種莫大的錯誤。因為戰爭的勝負,首先就“決定于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決定于雙方武器、財力等物質力量的對比。這些物質基礎和力量決定了戰爭中人們活動的基本范圍,人們不能超越這些客觀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和限度來期求戰爭的勝利。
然而戰爭絕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對抗,軍力、經濟力等物質基礎 “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 物質力量只是決定了戰爭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也不是勝或負的唯一衡量尺度。要分勝負,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主觀努力,離不開人心的爭取和精神意志的較量,因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 武器也好,財力也罷,都“是要人去掌握的”,沒有人做,沒有人來掌握和控制這些物質力量,勝利就不會自動到來。
因此,毛澤東十分注重爭取和凝聚人心。人力和人心,是精神力量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等無不建基于此。大凡雄才大略者都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戰爭中人心的向背直接關乎戰爭的成敗,因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才是勝利之本,“打起仗來,人心如不屬我,我就輸了。”因此爭取和凝聚人心在戰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
實踐證明,單有物質方面的優勢還不能確定某一方在戰爭中的主動地位,更沒有確定最后的勝利。在客觀的物質基礎上,經過主觀能力的競賽,才會出現事實上的勝或敗。主觀能動性的正確與否及其發揮程度,“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也可以化優勢為劣勢,化主動為被動。”在一定條件下,人們的精神可以轉換為巨大的戰斗力, 改變敵我優劣形勢。毛澤東將這種主觀上的精神作用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說明,將其概括為“自覺的能動性”。認為這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貫穿在整個戰爭領域,能反作用于客觀的物質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對戰爭的勝負能夠起決定性作用。依靠這種精神能動性的發揮,在建基于客觀物質條件的戰爭舞臺上,軍事指揮員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這正如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所指出的,雖然在軍事戰爭中,物質要素、精神要素等要素大多是錯綜復雜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但“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的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