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般而言,戰爭的勝負及時間的久暫,主要取決于物質力量的對比。然而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20世紀30年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的一場殊死搏斗。從物質方面來看,雙方的基本特點是,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
比如經濟實力方面,至1937年,日本的現代工業已經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0%,工業總產值達到了 60億美元,各種重、輕工業產品均可以自己生產制造,農業也開始機械化。而中國的現代工業(包括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僅僅只有1°%,工業總產值僅為13. 6億美元,農業幾乎全部靠人力和畜力。在軍事工業方面,日本1937年軍事工業投資達到了 22. 3億日元,占當年工業投資總 額的61.7%,重炮、坦克、飛機、軍艦等都能大規模自己生產,而中國在1937年除了能生產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基本都不能制造或只能少量制造。在軍隊方面,1937年上半年,日本陸軍常規師有17個,獨混旅、騎兵旅和守備隊有10余個,合計40余萬人; 中國陸軍有步兵和騎兵師192個,獨立旅65個,獨立團79個,兵力合 計達到了 202.9萬人。但日本經過訓練的預備役有73. 8萬人,后備役 87.9萬人,第一、第二補充兵248萬人,而中國僅有預備役50萬人。 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也比中國強,其一個常規師與中國的一個整編師相比,步騎槍比中國多1.5倍,輕重機槍多1. 1倍,野榴山炮多3?I倍。 日本有海軍艦隊四個,大型艦艇200艘,共77.1萬噸,而中國僅有艦艇66艘,共5.9萬噸。日本陸海軍有航空兵中隊91個,飛機2625架, 而中國只有空軍中隊31個,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 這些物質方面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決定了抗日戰爭的艱辛和持久。
正是這種敵我強弱懸殊的背景下,使得精神的重要性對于弱者一方來說更顯突出。一方面,高揚精神的旗幟使得我們不至于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軟弱無力,看不到希望,流于悲觀主義。另一方面,高昂的精神意志能夠使我們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可以彌補物質方面的不足。事實上,物質方面的匱乏不但沒有磨滅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反而成為砥礪其精神的磨刀石,激起全民族空前的抗戰熱情和頑強斗志。可以說,抗戰精神是贏得抗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戰爭力雖的優劣本身,固然是決定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但還不是主動或被動的現實事物,必待經過斗爭,經過主觀能力的競賽,方才出現事實上的主動或被動。”中華兒女只有廣泛動員起來,不分民族、階級、階層、地域等等,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智出智,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高舉抗戰旗幟,凝聚抗戰意志,積極投身抗戰事業,將抗戰的精神力量轉變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才能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悲觀失望,無所作為,只有被滅亡的命運,不可能贏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