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4
中華民族百年沉淪,歷經磨難。拿破侖曾將中國比喻為一頭睡獅, 期望它不要醒來。然而從林則徐、魏源“睜眼看世界”到甲午戰敗,從五四運動到盧溝橋事變,這頭睡獅逐漸覺醒??谷諔馉幊蔀橹腥A民族由分裂走向統一、由一盤散沙走向精誠團結的轉折點和里程碑,正如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span>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多次發表宣言,號召全中國民眾團結起來,“同日本帝國主義舉行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同時,還直接領導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并從1932年起,先后組織了由漢、滿、朝鮮、蒙古、 回等民族的愛國志士參加的十余支抗日游擊隊,其后又組建了東北抗日聯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抵抗日寇,涌現出了以楊靖宇、趙尚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雄。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劇,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積極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大力倡導和建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的政黨、階級、階 層、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等在內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期間國共兩黨雖摩擦不斷,甚至發生了皖南事變這樣“兄弟相煎”的痛心事件,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從大局出發,采取各種方針政策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一度瀕臨破裂的國共團結合作關系得以維系。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制定和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廣大民眾參加抗戰,發動人民戰爭,并積極開辟敵后戰場,發展地雷戰、地道戰等各種形式的敵后游擊戰,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給正面戰場以有力的配合,并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面對中華民族的沉淪之危,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從國家大局出發,對日政策由最初的不抵抗政策轉變為日漸強硬的抵抗政策,并承認了共產黨和其他黨派的合法地位,接受并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全國團結救亡的抗日高潮和全民族抗戰的新局面。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涌現出了 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名將。國民黨中的各政治、軍事集團及地方實力派,在抗日大局之下,也能以民族利益為重, 停止爭斗和混戰,在國民政府統一指揮下,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夕,中國的民主黨派,由于政見不同,有的不贊成國民黨蔣介石的一黨獨裁,有的不贊成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進行著斗爭。七七事變后,他們顧全大局,都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作為了自己的首要任務,紛紛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支持和擁護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并積極加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廣大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海外華人,也時刻關注著祖國的命運,與祖國同呼吸。他們不畏強暴,前赴后繼地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僅在日本侵占臺灣的半個世紀里,就有65萬臺灣同胞在抗日過程中為國捐軀。
在八年的全國抗戰中,各民族、各階級、各政黨、各派別、各軍事集團等雖然也曾為各自的利益產生過摩擦,有時矛盾還甚為尖銳,但基本都有團結起來共御外侮的民族覺悟,都能化干戈為玉帛,捐棄前嫌, 共紓國難,從民族利益的大局出發。正如毛澤東所說:’'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林語堂在其《中國人》一書中也感嘆:“日本的武裝侵略使得中國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使中國團結得像一個現代化國家應該團結的那樣眾志成城。在現代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團結一致地行動起來,像一個現代民族那樣同仇敵愾,奮起抵抗?!?/span>
廖承志曾經在給蔣經國的信中,引用魯迅的詩句來表達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的期望:“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溫家寶同志在形容國共兩黨關系時指出:“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習主席同志在接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敝袊嗣窨谷諔馉巹倮侨褡蹇箲鸬膭倮?,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勝利。中華兒女在抗戰中團結一心、共同御侮的歷史記憶,將成為維系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和推動祖國統一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