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分裂的民族,一個分裂的國家,是很容易遭受到外部欺侮和侵略的。鴉片戰爭以來,泱泱東方大國,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面前竟然不堪一擊,甚至連彈丸小國也敢侵略中國,并屢屢得逞,在中國的土地上囂張跋扈,橫行無忌。他們通過發動戰爭、強占領土、逼迫中國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開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關稅、進行商品和資本輸出等多種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控制和操縱中國,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飽受欺凌,喪權辱國,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經濟方面腐朽落后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心渙散,精神頹靡,國家民族意識淡化,各地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所以地廣不足以為大,人多不足以為強。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英國侵略者登陸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搶掠,遇到三元里及附近各鄉數千名群眾手持刀矛的阻擊。然而這種反抗并未成為普遍現象,反而有很多民眾主動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糧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園內財物也曾遭到周圍民眾的哄搶。庚子年間,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就有民眾幫助運送物資給養,甚至還有民眾充當侵略者的馬前卒,指引聯軍如何攻進北京城。在美國國家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院)有這樣一幅發人深省的照片,畫面是當一群聯軍部隊從廣渠門下的水道魚貫而入,攻進北京城時,另一群拖著辮子的中國人,則揣著手站在那里,麻木地觀看。民眾的麻木不仁固然與封建王朝腐朽沒落的統治有關,但整個民族人心之渙散,幫神之不振亦可見一 斑。這就是孫中山描述的狀況:“中國四萬萬之眾等于一盤散沙。”一盤散沙遭遇堅船利炮,其結果可想而知。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王朝。然而城頭變幻大王旗,軍閥割據, 民不聊生。據相關統計,僅四川省從1911年至1931年的20年間,軍閥混戰就達478次。誠如李大釗所指出的:“革命以前,吾民之患在一專制君主;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數十專制都督。昔則一國有一專制君主,今一省有一專制都督。前者一專制君主之淫威,未必及今日之都督。”國家這種內耗嚴重、四分五裂的散沙狀況,以及國人精神上的集體沉淪、麻木不仁,又怎能不讓帝國主義虎視眈眈,人人覬覦?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些原國民政府高官、政客投敵后還在爭權奪利,互 相傾軋。連漢奸周佛海自己都感嘆:“處此殘局,尚如此勾心斗角,中國人真無出息也。”這種狀況,無怪乎日本膽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并輕易占領東北,無怪乎日軍參謀本部能在《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中制定“三個月擊敗國民黨中央軍”這樣囂張的計劃。而此時處于代表中華民族整體位置的國民黨中央,在遭遇侵略時不但沒有 調集一切力量積極抵御外侮,反而卻因政見不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 的政策,將槍口對準了共產黨及其他異己力量,實際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日本侵華的囂張氣焰,加劇了中華民族的離心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