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9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岀的重大戰略部署。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黨內存在“四大危險”、面臨“四大考驗”,特別是存在“脫離群眾”的最大危險。新形勢下,開展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做好群眾工作,就必須大力發揚蘇區一心為民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建立完善直接聯系群眾機制,多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努力塑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充分集聚民心民力,奮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堅持群眾至上,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樹立群眾觀點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才能堅持不懈地做好群眾工作,做到一心為民。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政府之所以能自覺堅持黨的宗旨,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因為牢固樹立了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的群眾觀。新時期,弘揚蘇區光榮傳統就要秉承蘇區時期把群眾當老師、當親人、當“銅墻鐵壁”、 當“真正的英雄”的群眾觀,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從思想上重視群眾、感情上親近群眾、行動上融入群眾。
一是經典常溫,牢固樹立“群眾至上”的清醒理念。建立紅色經典學 習教育長效機制,組織廣大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經典著作,特別把《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為人民服務》等紅色經典列為培訓的必修課,通過學習培訓、座談討論、撰寫心得等,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崇高歷史地位和巨大作用,充分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的要義精髓;大力開展“一日一句”學習活動,網、報、臺聯動,長期編發刊播群眾觀點經典語言,時刻提醒不忘宗旨、不忘群眾,從而牢固樹立“群眾至上”的清醒理念。
二是傳承宣傳,深深締結“群眾至上”的紅色情緣。充分利用紅色教育資源,用好每一塊“陣地”,用活每一種“教材一”,著力打造多樣的群眾路線學習教育活動載體。著力開展以“聽紅色報告、唱紅色歌謠、講紅色故事、觀紅色影劇、看紅色展覽、訪紅色舊址”等“十個一”為主要內容的 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星期六義務勞動” “夜打燈籠訪貧農” “擴紅” “支前”等情景體驗活動,使群眾理念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深深締結 “群眾至上”的紅色情緣。
三是實踐錘煉,培育形成“群眾至上”的行動自覺。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 “我為全面小康做件事”等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走向基層、走向群眾,在推進蘇區振興發展中錘煉修養,在為群眾辦實事好事中培育群眾感情,在發展實踐中培育形成“群眾至上”的行動自覺。
二、保持血肉聯系,建立完善直接聯系群眾機制
直接聯系群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途徑。只有與群眾“零距離” 接觸、心貼心交流,才能真正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蘇區時期,之所以形成了魚水般的黨群軍民關系,是因為黨和蘇維埃政府建立了調查研究、代表聯系群眾等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引導了廣大蘇區深入基層、走向群眾,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新時期,要繼承蘇區調查研究、代表聯系群眾等優良傳統,完善直接聯系群眾的制度,引導廣大在直接幫助群眾中貼近群眾,在直接了解民生中改善民生,在直接學習基層中服務基層。
一是落實直接聯系群眾責任,完善結對聯戶全覆蓋制度。堅持單位掛點鄉村,聯系農戶,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戶、單位不漏,形成一對一結對、點對點服務的“雙向全覆蓋”聯系網絡,并明確“對口幫扶”職 責,落實“五位一體”任務,做到誰結對、誰服務,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務、 個個肩上有壓力。
二是創新直接聯系群眾方法,推行“一線工作”制度。推行“一線工作法”,建立“民情家訪”制度、“干群夜談”制度,引導廣大自覺地到群眾中去,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做到常在基層走、常理基層事、常解百姓難,確保黨委政府決策來自一線、來自群眾,合乎民心、順乎民意,確保冋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關系在一線理順、發展在一線推進。
三是構建直接聯系群眾網絡,打造“三級聯動”為民服務平臺。在縣市建立服務中心,開通群眾服務熱線;在鄉鎮建立服務大廳,開辟服務窗口;在村(居、社區)建立“一室三站”(即群眾工作室、愛心服務站、代辦代訪服務站、政策咨詢服務站),打造一站式、全天候便民服務平臺,及時為群眾提供高效快捷的聯動服務。
三、把握根本路徑,多辦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
多辦實事好事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核心任務。只有為群眾辦實事好事,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蘇區時期,黨的群眾工作成效顯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做得細、做得深、做得實,“柴米油鹽都想到”,真正解決群眾的一切困難問題。新時期,要傳承蘇區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切實解決群眾“柴米油鹽”等一切問題的優良傳統,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第一追求,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著力打造服務型政黨、服務型政府。
一是時刻關心群眾疾苦,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理念,長期開展“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幫群眾之所需,實實在在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溫暖。
二是奮力推動經濟發展,不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始終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切實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對于贛南蘇區來說,特別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大力推進“六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 通有線電視和廣播)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千方百計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加快蘇區振興發展。
三是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全面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促進鄉村和諧穩定;開展“和諧鄉村”創建活動、“最美鄉村”評選活動,積極倡導新風正氣;開展“森林通道” “森林鄉鎮”等創建活動,推進農村清潔工程, 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全面建設和諧秀美鄉村。
四、切實轉變作風,塑造為民、務實、清廉形象
作風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證。只有切實抓好隊伍的作風建設,培育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群眾工作才能更深入、更持久、更長效。蘇區時期,蘇區之所以能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 和愛戴,是因為在偉大工作實踐中,孕育形成了為群眾廣泛傳唱的“蘇區好作風”。新時期,要繼承蘇區“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優良傳統,保持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以良好的形象感染群眾、贏得群眾。
一是堅持“三同制度”,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本色。建章立制,引導黨 員深入基層,放下架子,躬下身子,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 層摸爬滾打,與群眾朝夕相處,以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增強對群眾困難疾苦的切身感受,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
二要堅決整治“四風”,塑造為民、務實、清廉形象。要圍繞“照鏡子、 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聚焦“四風”問題,把自己擺進去,把問題挖岀來,先學先行,立查立改,以實際行動膈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要嚴肅下基層紀律,堅持不擾民、不傷民、不坑民,堅決懲處漠視群眾訴求、挫傷群眾感情、損害群眾利益的人和事,確保從小事上保持清廉,從細節處塑造形象。
三是堅持群眾評議制度,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完善群眾評議制度,把群眾評價作為考量的重要依據,使廣大始終保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充分激發創先爭優熱情,努力提升能力素質,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斷提高服務群眾質量,全面開創群眾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