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2
寧岡縣茅坪馬源坑村,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這里叢林茂密, 蒼松翠柏挺拔參天。它的東南面是雄偉壯麗的井岡山,是地處江西、湖南兩省之交的羅霄山脈中段最高的一座山峰,其最高點—— 趙公亭,海拔一千八百八十二米。
馬源坑向西北延伸便進入永新縣地界。永新東鄰吉安泰和,南連寧岡井岡山,西接萍鄉蓮花,北靠安福宜春,是南北交通要隘、東西來往重鎮,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馬源坑在祖先開居時并不叫馬源坑,而是叫“發源坑”。因客家話諧音的緣故,把“發源坑”叫成了“馬源坑”,這種叫法一直沿用至今。其實,馬源坑只不過是從井岡山連綿的群山向西北逐步延伸下來的一條東西走向的深山溝??勘泵婺亲降陌肷窖?,有七八幢或干打壘或茅草建造起來的坐北朝南的房屋和草棚。
在馬源坑村口,有一塊形狀酷似棺材的巨石,當地人稱之為“棺材石”。說起棺材石,還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
早先,馬源坑也是一個小小的村落,村里居住著十幾戶人家,盡管他們終年日出而作、省吃儉用,祖祖輩輩仍然過著挨凍受餓的貧窮日子。質樸的山里人最終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之所以貧窮,是因為沒有讀書人;沒有讀書人就出不了“官”,出不了 “官”當然就發不了財。于是,每當逢年過節,村里人便自覺自愿地帶上供品,到附近的象山庵朝神拜佛,求助菩薩保佑村里能出官發財。村民們的這份虔誠心意,終于感動了觀音菩薩,一夜之間,人們猛然發現村口的風水樹下“長”出了一塊形似棺材的巨石,它寓意神靈護佑這里會出官發財。
這則故事寄托著馬源坑人的殷切期望和堅定信念:馬源坑遲早會出讀書人,遲早會出大官,遲早會擺脫貧困富裕起來。馬源坑距茅坪有六華里路程,從馬源坑到茅坪,要穿過茅坪河。在河的上游有一個水潭,叫做龍目潭。它其實是由三個水潭組成,分別被稱為頭潭、二潭和三潭。頭潭最深,據說用三兩絲線(過去用于繡花的線)連接起來都還探不到底。由于被原始森林所覆蓋,這里水土保護極好,河水長年充溢,清澈見底。頭潭上面的飛瀑,發出震耳的轟鳴巨響,猶如熊在咆哮,龍在長吟,讓人在數百米之外就能聽到;而瀑布所形成的水霧,又如同洙洙細雨,伴隨著飛瀑卷起的氣浪, 迅速向周圍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擴散開去,令人發寒齒冷,毛骨悚然;只怕是在驕陽似火的盛夏酷暑,只要來到這里,便如同步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
在19世紀末葉,馬源坑僅僅居住著八戶人家,人口不過五十, 全都是袁姓客籍人。據家譜記載,馬源坑袁氏的祖籍是廣東龍川,后遷徙到江西大余,在清朝康熙末年(約公元一七二0年),又從大余縣移居到馬源坑。從此就在這里開荒種地,修山墾林,繁衍生息。
一八九八年四月十二日寅時,我的爺爺袁文才就誕生在這里。居住在馬源坑村的這八戶人家,系袁氏白眉公之后裔,自第十四世祖世慈公開始來到馬源坑開基立業,到袁文才這一輩已是第十九世,歷經一百八十余年。袁文才父親袁昌坤,生于一八四三年五月,卒于一九二二年二月,享年七十九歲。袁昌坤立心坦蕩,和氣藹然,春風雅度,族人稱賢,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袁昌坤一生娶過三房妻子:先配張氏,續配賴氏,再娶曾氏。因身體原因,張氏三十歲去世,賴氏也只活到四十八歲。袁文才系袁昌坤第三房妻子曾氏所生。袁文才生母叫曾甲鳳,生于一八五四年八月,卒于一九二五年三月,比袁昌坤小十一歲,茅坪鄉青崗(解放后屬柏路鄉)人。最初, 她嫁到茅坪馬源新屋隴村,不幸中年喪夫,改嫁袁昌坤。據考,自十四世到袁文才之前的十八世,居住在馬源坑的袁氏家族祖祖輩輩都以種田墾林為生,既沒有出過讀書人,也沒有出過官,更沒有財運亨通的商賈富豪。所以,世代均過著平淡且貧窮的生活。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袁文才的風雨青少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