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井岡山雨過天晴,滿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得正旺,在陽光下緋紅萬頃,溢彩流光。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井岡山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
這一天,毛澤東回到了闊別三十八年的井岡山!井岡山人民盼望已久的日子終于來了!他們歡天喜地,奔走相告。三十八年前,是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繼而在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時期,井岡山人民又重新回到那暗無天日的日子。夜茫茫, 路漫漫,他們日夜盼望毛澤東帶領紅軍打回井岡山。解放后過上了好日子的井岡山人,又盼望毛澤東回來親眼看看這里的巨變。
毛澤東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江西省委書記劉俊秀、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王卓超等陪同,公安部副部長汪東興等隨從,乘專列從長沙到株洲,再轉乘汽車經永新、寧岡前往井岡山。
二十二日下午四點多鐘,車隊進入井岡山下的茅坪。毛澤東乘坐的是第二輛淺灰色的“吉姆”轎車,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謝氏慎公祠前停了下來。毛澤東打開車門,正準備下車。 可就在這時,與謝氏慎公祠僅一河之隔的對面山上,突然一大群手持肩扛鐮鏟、鋤頭等勞動工具的人一窩蜂似的朝謝氏慎公祠前面的小車飛奔而來。
原來,他們是修建茅坪烈士墓的民工收工回家。難得看到小轎車的山民們猜想,一定是中央什么大人物來了,他們想看個究竟。
面對這種復雜情況,加上事先沒有布置警戒,為確保毛澤東的安全,汪東興吩咐不讓停車,只許車子在謝氏慎公祠前面慢速繞一圈。當毛澤東放下車窗,久久地凝視著這塊熟悉的紅土地時,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陣情緒激昂的歡呼聲:“是毛主席回來了!毛主席在看我們。”質樸、善良的井岡山人民,他們似乎感覺到緩緩開動的小轎車很不情愿地離開茅坪。這種猜測一點也沒錯,坐在車上的毛澤東, 當車子已經走出很遠,他老人家還轉過頭,戀戀不舍地注視著這座使他終身不能忘懷的小山村,注視著他曾居住過的八角樓。因為,這里是中國革命走出低谷邁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這里記錄著毛澤東他老人家夢繞魂牽、難以忘懷的人生歷程。
——茅坪,是他當年引兵井岡的第一站。當時在秋收起義慘遭失利、部隊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得到袁文才的大力幫助,就是在茅坪安下了家,使部隊轉危為安,重振旗鼓。
——八角樓,一棟古樸莊重的土屋,每天黃昏,當落日的余暉漸漸隱去,深沉的夜幕籠罩茅坪時,他就在一根燈芯的油燈下工作到月落星稀。在這里,他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 《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全面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任務,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闡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回答了紅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問。從而堅定了邊界軍民對敵斗爭的必勝信心,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物是人非,世事滄桑。他想起當年工農革命軍安家茅坪的情景, 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了他的兩位早已作古的戰友:袁文才和王佐。他深情地說:“他們兩位是好同志,他們是'左'傾路線的犧牲品啊! ”
五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在與汪東興、張平化、劉俊秀長談時,再次提到袁文才、王佐當年對工農革命軍的大力支持幫助,以及對創建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再次肯定袁文才、 王佐的部隊在黨的領導下,已經發展成為工農紅軍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事實。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又一次提到袁文才、王佐被錯殺的問題,并為此深表痛心和氣憤,他從內心感到愧對了袁文才、王佐這兩位戰友。當毛澤東了解到袁文才、王佐的遺孀謝梅香、藍喜蓮都還健在時,非常高興。五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吩咐汪東興安排接見井岡山的老紅軍、老黨員、烈士遺孀以及老區的工人、農民,并特地囑咐:“臨走前都見見,記得請兩位嫂子。”
謝梅香得知毛澤東來到了井岡山并要接見她時,心情萬分激動。幾十年來,她做夢都想再見到當年的毛委員,特別是在袁文才被殺,她被逼得無家可歸、走投無路的時候,她有滿腹的委屈要向毛委員訴說。今天,她又可以見到當年的毛委員了。在她心目中,毛委員已經是當今中國的“皇帝”,能被“皇帝”召見,這是她一個婦道人家平生最大的榮耀。不過,她不再是向毛委員訴說袁文才的冤屈,而是要感謝毛委員在新中國成立后就給袁文才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黨和政府每月還給她發放生活補助。
謝梅香坐在前來接她去茨坪的小車上,激動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她一路流著眼淚。正所謂:不是飽經滄桑人,怎會如此淚滿襟!這淚水,既有辛酸、委屈,更有感激、高興。站在毛澤東面前,她激動地說:"毛委員,我們選三終于把您盼來了 !我們想您、盼您,整整三十多年啊!”當袁林、孫景玉等井岡山管理局領導接待她時,她嘮叨不停地向他們講述當年袁文才慘遭殺害后的家庭遭遇。
五月二十九日,當太陽從群峰中冉冉升起的時候,一千七百多名井岡山兒女像奔騰的波濤,涌向賓館門前,整齊地排列在大路的兩旁,接受毛主席的接見……雷鳴般的掌聲和震撼大地的歡呼聲此 起彼伏,在井岡山群峰間久久地回蕩……這時,毛澤東依然像三十八年前那樣親切而又深情地稱呼袁文才、王佐的遺孀為“袁嫂子” “王嫂子”,并與她們合影留念,以表達他對兩位烈士的深切懷念。
其實,我們的黨沒有忘記袁文才烈士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 沒有忘記烈士的親人。
在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之前的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七十六歲高齡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井岡山。三月六日,朱德在返途中特意來到茅坪,他參觀了革命舊居舊址,并專門接見了袁文才烈士的遺孀謝梅香。當看到昔日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紅軍指揮員、當今國家的領導人朱德來看望她時,謝梅香心情十分激動和高興。當年,袁文才與毛澤東、朱德等紅軍將領都是同一戰壕里的親密戰友,且還是家里面的常客。謝梅香緊緊握住朱德的手,含著熱淚激動地說:“我們日夜盼望您重回井岡山,終于把您盼來了! ”朱德詳細詢問了謝梅香的身體生活情況,要她好好保養身體、安度晚年;并親自交代當地政府領導,要照顧和安排好謝梅香老人的生活。
一九八九年金秋十月,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江澤民來到革命搖籃井岡山緬懷革命先烈,慰問老區人民,關心老區建設。在這期間,江澤民還特意安排時間看望了井岡山的革命后代。袁文才的兒子袁耀烈受到江澤民的接見。
二OO九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時隔十六年后重上井岡山,袁文才先烈的嫡孫袁建芳受到胡錦濤的親切接見。同一年,袁建芳還受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二0一六年二月,袁建芳又受到三上井岡山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這一切,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革命先烈的高度重視, 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革命烈士后代的深切關愛。
還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八年五月,宋任窮來到寧岡,到達后他說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老袁(指袁文才)家去看一看。”在看過袁文才兒子袁耀烈之后,又去了袁文才的長女袁長妹的家,當他看到當年戰友的女兒上了年紀、身體又不太好時,當場給了她六百塊錢。其實,這不僅僅是錢的事情,也不在于錢多錢少的問題,它反映了革命前輩在過去艱苦的戰爭年代結下的那種深厚的、刻骨銘心的感情和友誼。這種感情和友誼,早已在他們心目中深深扎根,就是想忘也忘不了,想抹也抹不掉。
一九八三年,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袁文才被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一九八八年三月,由“星火燎原編輯部”編輯、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解放軍將領傳》,著重介紹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長過程中有影響的高級將領的生平及主要軍事活動。袁文才的生平業績被編輯在第六集里面。一九九一年一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解放軍烈士傳》編委會編輯、長征出版社出版的《解放軍烈士傳》,由軍委鄧小平主席為書題名,徐向前、聶榮臻元帥題詞,是緬懷和褒揚先烈,激勵后代,進行我黨我軍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教材。袁文才烈士的歷史功績,在第三集里面得到全面展現。
當您來到秀色撲面、層巒疊翠的茨坪北山,登上數十級臺階進 入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堂時,正門頂端“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 烈永垂不朽''十四個燙金大字將首先映入您的眼簾。這是一九八七 年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來井岡山視察時所題。紀念堂右側陳列室陳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六十一位新中國成立后逝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主要領導人以及老紅軍的掛像,其中包括從井岡山斗爭走出去的五位元帥、三位大將、十五位上將、二十一位中將和十二位少將,新中國成立后調離軍隊、到黨政部門擔任領導工作的十九位老紅軍。左側陳列室陳列了六十位革命先烈的掛像,袁文才烈士的掛像就陳列在這里。
井岡山雕塑園,一九八七年十月建成開放,坐落在烈士陵園左側山頭上。這里,安放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二十尊革命先輩和革命烈士的雕像,他們主要是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前委、軍委、特委委員成員。這些用青銅、漢白玉、花崗巖鑄造的雕像,是由劉開渠、葉毓山、程允賢、潘鶴、曹春生等全國第一流的著名雕塑家創作而成。其中守衛山門的兩尊雕塑,就是“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的雕塑,形象逼真,神情自然,含蓄而又富于表現力。他側坐于石頭上面,右手緊握著駁殼槍,左手貼于彎曲的左腿膝蓋上, 左腿架于右腿之上,頭裹毛巾,腿束綁帶,腳穿草鞋,顯示出一種英氣勃勃、神武有力的風采,就像陣地上臨戰狀態下指揮千軍萬馬的一名紅軍將領;黑眉下那雙深沉果決的眼睛,毫無畏懼地盯視前方, 似乎在注視著敵情變化,又仿佛是對敵人的一種藐視;質樸、剛毅、 凝重的臉孔,表現了袁文才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克敵制勝的堅定信念;而其威嚴的神態,似乎又有力地勾勒出他對一切反動勢力的仇恨心理。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展室里,展出了毛澤東率部向井岡山進軍中,與袁文才在大倉會見,袁文才幫助工農革命軍安家茅坪,以及毛澤東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隊,共同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歷史過程。該館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建成并對外開放。“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這光彩奪目、熠熠生輝的八個大字,是朱德所題。
在井岡山龍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陳列了袁文才一生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和永不磨滅的歷史功績。
在茅坪毛澤東舊居八角樓旁,有一塊紅底金字匾:“井岡英杰——袁文才生平陳列”。此匾系宋任窮一九九五年八月所題,懸掛于大門的正上方。廳內記錄了袁文才人生的重要歷程。
我曾遐想,如果袁文才烈士九泉有知:我黨經歷二十八年浴血 奮戰,早在一九四九年就成了執政黨;共產黨人所奮斗、追求的崇高事業如今興旺發達、蒸蒸日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井岡山從當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展成為一座革命的圣地和舉世聞名的旅游山城;在他犧牲幾十年之后,黨仍然還銘記著他的歷史功績,為他樹碑立傳,還有那么多的領導和游人關注他、緬懷他、瞻仰他。對此,他一定會感到萬分自豪和欣慰!
敬愛的爺爺,您是袁氏家族的榮耀,您是井岡山人民的驕傲,您的英名將同巍巍井岡山共存,您的歷史功績將永遠載入中華史冊, 您的革命精神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激勵后人勇往直前、奮發向上。
敬愛的爺爺,您的子孫雖然沒有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甚至因此而倍感慚愧和內疚,但可以告慰您老人家的是,他們繼承您的遺志,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為黨的事業和祖國的繁榮默默地奉獻著。
上一篇:不滅的光輝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