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6
隨著中共湖南省委的一聲總攻令,分處修水、安源、銅鼓三地的暴 動隊伍沸騰了。起義前夕,一面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亦由 何長工、楊立三設計、制作出來了。
1927年9月9日,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在修水縣城向起義部隊授 旗,各地開始破壞鐵路,震驚全國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了。
但是,由于敵強我弱、收編的邱國軒團叛變、二團領導人指揮失當 等原因,工農革命軍三路人馬在起義中均處被動局面,一團在金坪失 利,二團在瀏陽潰散,三團在東門受挫。“軍威因是不振”,“竟致潰不成軍”
正當起義軍面臨全軍覆滅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于9月14日黃昏 率第三團從東門撤至上坪,并于當晚在上坪陳錫虞家召開了三團連以 上緊急會議,研究部隊行動問題。毛澤東根據各路起義軍迭遭失 利的情況,審時度勢,提出了“退萍鄉再說”的主張,果斷地放棄原定 會攻長沙的軍事計劃,并以前委書記的名義,命令各路部隊前往文家 市會合。同時,毛澤東還派人送信到長沙,向湖南省委報告了工農革 命軍主力在平、瀏受挫的情況,建議省委立即停止毫無勝利把握的省城暴動。
上坪會議適時地改變了秋暴前不切實際的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 為文家市會合及向農村進軍的偉大決策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家是湖南瀏陽與江西萬載、萍鄉交界的一個山區小鎮。這里地 處邊陲,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較好。
9月19日,秋收起義部隊一團、三團與第二團余部在文家市會合。
文家市會合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保存和集中了 秋收起義失利后的有生力量,為中國革命實施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戰 略轉折奠定了組織基礎。
文家市會合后,當晚,由前委書記毛澤東主持,在里仁學校后棟的 教室里,召開了有師團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前委會議。盧德銘、蘇先駿、余灑度、余賀民等均參加了會議。
關于這次前委會議的情況,目前僅有的文獻記載,是余灑庶1927 年10月19日的報告,且極為簡略:“十九日抵文家市,距瀏陽城九十 里,度仍主張取瀏陽直攻長沙(當時取瀏有把握)。后以前敵委員會 決議,以保存實力,應退萍鄉,次曰部隊即向萍鄉退卻。
關于文家市前委會議的回憶資料很多,何長工等老同志都講到: 前委在文家市開了會,且有爭論,會議最后決定退卻。
在文家市前委會議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分歧集中表現在“攻” 與“退”的問題上。一種是前敵委員會的集體意見,主張“以保衛實 力,應退萍鄉”;一種是師長余灑度的意見,“仍主張取瀏陽直攻長 沙”。圍繞著“攻”與“退”這個焦點,毛澤東和余灑度都在會上發表了 自己的見解。
何長工回憶說:“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在里仁學校里的一個 大教室開會,我和楊立三作為會議工作人員,有機會了解一些會議情 況。會開了一整夜,爭論得很激烈。余灑度等人堅持打長沙,他認為 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毛澤東同志不同意,他堅決反對打長沙,主張 將部隊轉向山區和農村。他分析了形勢后說,情況變了,我們的計劃 也要變,不變就要吃虧。他從學校借來一張地圖,指著羅筲山脈中段 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當時有些人不 同意毛澤東的意見,覺得革命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去了,這叫什么革 命。毛澤東同志耐心地說服大家。他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 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 民利益的工農武裝。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銜,矛盾很多,我 們要找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毛澤東同志的話,通俗易懂,包含著極 其豐富而深刻的真理。盧德銘同志堅決擁護毛委員的主張,他說:毛 委員講得對。現在交通要道的城市不是我們占領的地方,如果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經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的戰略退卻意見,得到了盧德銘、蘇先 駿、余賁民等多數前委委員的支持。師長余灑度雖持不同意見,但少 數服從多數,會議最后以前敵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向萍鄉退 卻”的正確決定。
余灑度在湘贛邊秋收起義迭遭失利的情況下,“仍主張取瀏陽直 攻長沙”,固然是十分錯誤的,但這種錯誤主張實際上是當時中共中 央濃厚存在的“左”傾盲動主義思潮的反映,而不僅僅是一兩個人的 錯誤。
所幸的是,身負領導秋收起義重任的前委書記毛澤東,在關鍵時 刻,頭腦清醒而又冷靜,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與氣魄,不唯上,不 唯書,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適時地改變了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會攻 長沙”的原定計劃,作出了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決策,并取得了盧 德銘等多數前委委員的支持,從而統一了工農革命軍的步調與行動, 為處于困境中的秋收起義部隊找到了一條新生之路。
那么,文家市退兵,究竟向哪里退?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具體向 哪里進?這個問題長期以來眾說紛繪。過去,有個傳統的提法,叫做 “向井岡山進軍”。實際上,這個提法是不準確、不符合史實的。文家 市會合時,毛澤東雖然在安源會議上通過王興亞的介紹對井岡山略有 所聞,但沒有產生向井岡山進軍的確切概念,文家市前委會議上也沒 有明確提出上井岡山。所據如下.:
張啟龍回憶說;“從文家市到井岡山是逐步明確的,當時在文家 市還不明確,不知道有個井岡山,我記得毛委員在文家市向部隊講話 時,沒有明確說到井岡山去。
張宗遜回憶說:“有人說毛主席在文家市那個時候就看準了要到井岡山搞根據地。根據我的回憶不是這樣。在文家市集合部隊后,沒 有提出到井岡山搞根據地,部隊的實際行動也沒有向井岡山進軍,當 時還是想往主力(即南昌起義部隊)靠。
熊壽祺回憶說:“在文家市沒有提到要上井岡山,也沒有提到要 搞根據地。”
賴毅回憶說:“在文家市沒有提上井岡山,只是說到羅筲山脈那 個地方去。至于井岡山,可能是毛主席沿途邊走邊調查研究才搞清楚 的。何長工后來也回憶說:“當時只說向羅筲山脈中段進軍,后來才 逐漸明確為向井岡山進軍了。這也是在實踐中一步步認識到的。”@
可見,在文家市會合時,并沒有明確提出向井岡山進軍的問題。 文家市會合及其前委會議決議的具體進軍目標是一“向萍鄉退 卻”。文獻依據是余灑度1927年10月19日的原始報告:“第一團整 理后……至中途毛澤東以前敵書記名義來信,囑度即將部隊改道退萍 鄉再說。”“19日抵文家鄉……后以前敵委員會決議,以保存實力,應 退萍鄉,次日部隊即向萍鄉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