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927年9月27日,工農革命軍離開蓮花,經過橋頭,直插九隴山 區。爾后,途經永新的九陂村等,于9月29日到達永新境內的三灣村。
三灣,坐落在湘贛邊界的九隴山區,是永新與茶陵、蓮花、寧岡交 界處的一個小山村。
在這里,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為什么要進行改編?這是由部隊當時的實際狀況和復雜的斗爭形勢所決定的。
首先,從工農革命軍的狀況來看,部隊的編制和人員從秋收起義 時的5000余人,到文家市集中時銳減為2000余人,經蘆溪戰斗后已 不足1000人了,出現了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現象。
其次,起義部隊中的軍官大多是從舊軍隊過來的,殘存的舊軍閥主義習氣較為嚴重,隨意打罵士兵,官兵待遇很不平等,直接影響了官 兵之間的團結和部隊的戰斗力。
再次,起義部隊由于戰斗頻繁而迭遭失利,生活又極端困苦,得不 到休整和休息,一部分人思想情緒發生悲觀動搖,對革命前途喪失信 心;一部分人又受“左”傾盲動主義影響,產生急躁情緒,主張與敵人 硬拼。
對此,羅榮桓曾回憶說:“這支部隊中,雖然有不少,但沒有 形成堅強的組織核心,也沒有明確的行動綱領。軍事指揮員大部分是 黃浦軍校的學生,他們都是知識分子,沒有經過更多實際戰爭的鍛煉, 指揮能力較弱,舊的一套帶兵方法,妨礙著上下一致、官兵一致。由于 上述原因,這支部隊的戰斗力并不強。
賴毅回憶說:“蘆溪受挫后,部隊中彌漫著一股消沉的情緒,許多 知識分子和軍官出身的人,看到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告而別。 有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也在這時背棄了革命,走向叛變或 者消極的道路?!@真是一場嚴重的考驗?!薄安筷犞械奶油霈F象 清楚地說明了:武裝必須掌握在堅定的革命者手里;另方面,還必須有 一個堅強的組織作為核心,并通過它和廣大的戰士群眾發生密切的聯 系,這樣才能鞏固。
張宗遜回憶說:“秋收起義后,部隊遭到幾次挫折,戰斗減員很 大,加上長途行軍轉移,病號很多,特別是當時政治思想工作薄弱,軍 心渙散?!?/span>
“毛澤東同志恰恰是在這個最緊要關頭,通過深人、細致的思想 工作,通過研究部隊的政治和思想情況,從而察覺了問題的癥結,采取了堅定的措施。
這就是三灣改編的歷史背景。加之部隊已進入山區,擺脫了敵 人,原來追剿部隊的江西敵人到萍鄉后未南下,湖南的敵人已陷入 “李唐戰爭”,客觀上給部隊提供了休整的時機。于是,在部隊到達三 灣的當天晚上,毛澤東即在三灣的“泰和祥”雜貨鋪,主持召開了中共 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
三灣改編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在組織上進行改編,將部隊從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
秋收起義后的工農革命軍由于嚴重減員,名為一個師的建制,實 際不到千人。因此,三灣改編時“首先是整頓組織,一個師縮編為一 個團,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實際上只有兩個營七個連?!?/span>①改編時,根據自愿的原則,愿留的則留,不愿留的發給三至五元的路 費。同時,根據多余的狀況,編了一個軍官隊、一個衛生隊、一個 輜重隊。改編后,共700人左右。人員雖少了,隊伍卻精干多了,都是 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分子。
三灣改編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最高領導機關仍 是秋收起義時中共湖南省委任命的前敵委員會。其組織系統如下:
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 第一團團長:陳皓黨代表:何挺穎 副團長:徐庶參謀長:韓莊劍 第一營營長:黃子吉黨代表:宛希先 第一連連長:員一民黨代表:熊壽祺 第二連連長:劉康黨代表:何成匈 第三連連長:XXX 黨代表:XXX 第三營營長:張子清黨代表:李運啟 第七連連長:陳子風黨代表:孔繁淑 第八連連長:X X X黨代表:楊岳彬第九連連長:曾正平黨代表:羅榮桓 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朱建勝 軍官隊隊長:呂赤黨代表:蔡鐘 衛生隊隊長:曹嶸黨代表:何長工 輜重隊隊長:范樹德黨代表:XXX
2,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確定“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
早在國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時,我黨就在自己掌握的軍隊 中建立了黨的組織。但是,無論南昌起義軍還是秋收起義軍,黨的組 織都是設在團一級,即團為支部單位,而在軍隊的基層組織連隊一級 卻沒有黨的組織。這樣,就勢必削弱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抓 不住士兵。三灣改編時,毛澤東總結了這個教訓,在部隊各級都設立 了黨的組織。班有小組,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立黨代表, 擔任黨的支部書記,專門做黨的工作,做士兵的政治思想工作,指導士 兵開展群眾工作。從而,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支部建在連上”,是毛澤東對無產階級建軍原則的一個重要創 造。后來,毛澤東曾總結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 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span>①同時,后來的實踐也表明,“哪一個連 的黨代表較好,哪一個連就較健全些”,“黨代表制度,經驗證明不能 廢除”
(三)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連以上設立士兵委員會。
反動統治階級的軍隊,沒有民主制度,存在著尖銳的階級矛盾,官 兵對立是普遍的現象。工農革命軍的主體是從國民黨軍隊過來的,自 然也帶來了一些舊軍隊不良作風的殘余。為了廢除舊軍隊中的舊制 度及其影響,三灣改編時建立了新型的官兵關系。正如羅榮桓回憶所言:“為了掃除軍隊中的一切不良制度和習氣,毛澤東同志果斷地采 取了許多革命的措施。例如,士兵委員會就是這時候產生的。為了反 對舊軍隊的一套帶兵方法,這就需要進行民主改革。士兵委員會就是 實現民主的一個組織形式。那時,士兵委員會有很大的權力,軍官要 受士兵委員會的監督。做錯了事,要受士兵委員會的批評,駐至制裁。 表面看來,這樣似乎是會鼓勵極端民主化和平均主義的思想,但當時 的主要問題是必須堅決反掉舊軍隊的一套帶兵方法,奠定新型的官兵 關系——階級的團結。部隊的實際情況是民主不夠,而不是什么極端 民主化和平均主義的問題。因此,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徹底更有效地 肅淸軍閥殘余。有了民主,才能提高群眾覺悟,才能建立鞏固的集中。
士兵委員會的組成及其作用,陳毅在1929年9月1日所寫的《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作了具體的敘述,在全軍團營連均設士兵委員會,官長同時為士兵委員會。全連士兵大會選舉5人 至7人或9人為連士委執委,推主席1人。以全營人數按每5人舉一 代表組成全營士兵代表會,推舉11人至13人組織營士執委,推舉1 人為主席。按全團人數每10人舉代表一人組織全團代表會,推舉17 人至19人組織團士執委,推舉1人任主席。全軍按30人至50人舉 一代表組織全軍代表會,推舉19人至21人或23人組織軍士執委,選 1人為主席,軍士執委選5人至7人為常委。連無常委機關,軍團常 委均設機關于政治部內日常辦公,營常委不設機關。各級士委的任務 規定如下:(1)參加軍隊管理。(2)維持紅軍紀律。(3)監督軍隊的 經濟。(4)作群眾運動。(5)作士兵政治教育。此外士委與軍事機關 的關系,士委只能對某個問題建議或質問,而不能直接去干涉和處理, 士委開會須由黨代表參加,等于一個政治顧問的性質。在非常時期黨 代表可以解散士委,或不準其開會,另訴諸士委代表會?!?/span>
工農革命軍實行的民主主義制度,對軍隊內部實現政治上的團 結,對軍事技術與戰術的提高,對的改造與鍛煉,都產生了積極的 影響。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所說,紅軍的物質生活如 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 隊的民主主義?!?/span>
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 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這是三灣改編的 核心。它為我黨如何建設自己的軍隊進行了最早的也是一次較成功 的探索與實踐,標志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開始形成。新型人 民軍隊的建設,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但歷史表明,三灣改編“保證 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對建設為一支拖不 垮、打不爛的新型的人民軍隊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蓮花決策-毛澤東引兵井岡
下一篇:會見寧岡代表-毛澤東引兵井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