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7
長征出發前,中央決定林伯渠參加長征,鄧子恢回閩西開展游擊戰爭。革命者為國舍小家,鄧子恢忍痛將出生才3天的兒子及林伯渠、范樂春的兒子一同寄養在會昌范樂春的堂姐家。養母無法同 時哺育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只能忍痛將其中的一個孩子(取名賴平亞)送給人撫養,取名范宜德的孩子留在身邊繼續撫養。范宜德 9歲時進學堂,學費是一擔谷子一這是他全家半年的口糧! 11歲 那年,養父病逝,養母無力供范宜德繼續上學,便送他進了一家傘廠學藝。被“調包”的哥哥賴平亞,由一家貧苦農民收養,歷盡艱辛, 還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
1949年9月,時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代主席的鄧子恢十分思念在江西突圍中負傷被捕、后壯烈犧牲的愛妻黃秀香。他們的兒子寄養在會昌老百姓家中,不知是否還在人間。1950年初,鄧子恢終于提 起筆,給駐扎在贛州的老鄉陳仁麒將軍寫信,請陳將軍尋找他以及林伯渠失散在會昌多年的兒子。一個月后,一部吉普車風塵仆仆地把賴平亞、范宜德送到武漢鄧子恢家。鄧子恢和夫人陳蘭喜出望外。

蘇生剛被送回來時,鄧家在武漢的一張合影,后排左一站立者就是蘇生
鄧子恢馬上電告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林老大喜,馬上請鄧子恢將兒子范宜德送到北京。陳蘭覺察到范宜德長得很像鄧子恢,提出能否先化驗一下兩個孩子的血型, 再送北京。但是,鄧子恢覺得林老子女少,不愿將腿有殘疾的賴平亞送給林伯渠,于是對陳蘭說:“孩子不是私有財產,是革命的后代呀!”陳蘭也同意了。
1950年春,范宜德被送到北京,剛進家門,林伯渠立即把孩子緊緊摟在懷里,十分激動。鄧子恢給賴平亞改名為鄧蘇生,意為出生于中央蘇區紅都瑞金;林伯渠給范宜德改名為林秉蘇,意為秉承 蘇區精神。不久,林秉蘇進入北京101中學讀書。1953年,鄧子恢奉調中央,鄧蘇生也進入北京101中學讀書,同林秉蘇成了好朋友。 當時,他倆都在中央領導的食堂就餐。隨著年齡的增大,秉蘇越長越像鄧子恢,而蘇生卻越長越像范樂春。領導同志紛紛對鄧子恢說, 孩子準是在會昌調包了!鄧子恢卻笑著說:“沒錯沒錯,都一樣嘛!” 中央辦公廳對此很重視,專門派人前往會昌調査,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孩子們的養母為了安慰堂妹范樂春烈士的在天之靈, 故意把范宜德說成是林伯渠的兒子。對此,鄧子恢、林伯渠都認為, 共產黨人的子女,都是人民大眾的子女,姓名只是個符號,改不改由自己。
上一篇:帶鐫行——劉伯堅慷既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