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
長征時,毛澤東是和張聞天、王稼祥編在一起的。由于出發前毛澤東生瘧疾發高燒,經過治療病雖好了,但身體虛弱,行軍時配了擔架。
張聞天是知識分子,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紅色教授學校學習,并任助教、翻譯,1931年2月回到上海,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夏,由共產國際指定為臨 中央政治局委員及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隨中央機關來到瑞金中央蘇區。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2月,在中華蘇維埃二大上當選為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
王稼祥于1928年進莫斯科紅色教授學校學習,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宣部干事。1931年春來到中央蘇區,擔任過紅軍總政治部主任。11月,在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作為中央高層領導,他們三個人對博古的錯誤路線和李德的錯誤指揮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也是痛心不已,更對紅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命運感到憂心如焚。他們談論最多的,是當下紅軍往何處去,以及如何扭轉現在紅軍的被動局面。
他們在行軍路上的商談,后來催生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他們的行動,被后來到中國寫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的作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稱之為“擔架上的‘陰謀’”。
1935年1月7日,紅軍打下了遵義,1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隨同中央縱隊進入遵義。紅軍得到一次難得的休整。毛澤東和王稼祥等向中央提議,立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張聞天都同意王稼祥的意見——“把李德、博古轟下來”。
1月15日至17日,在中共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
按常規,開這樣的會需要請示共產國際,但由于長征前夕中共與共產國際的聯系就已經中斷,這次重要的會就只能由中國人自己開了。也多虧了與共產國際聯系的中斷,才能由中國共產黨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冥冥中的天意。
會議的地址,是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柏輝章哪里想得到,他還在王家烈的苦逼下進攻遵義的紅軍時,紅軍和中共的最高首腦們正坐在他精心建造的公館里開了幾天會。而他的這座公館外形,以后便作為“遵義會議放光芒”的象征出現。
參加這次歷史性會議的有20人:中央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朱德、陳云,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中央秘書長鄧小平。軍事顧問李德和翻譯伍修權列席會議。
會議的內容很豐富,氣氛很激烈。博古做第五次反“圍剿”的報告;周恩來做副報告;張聞天代表他和毛澤東、王稼祥做聯合發言;毛澤東做長篇發言。
張聞天的發言尖銳地批評了 “左”傾軍事路線,與博古的主報告針鋒相對,成了這次會上的反報告。最后為遵義會議起草會議決議的,是張聞天。
毛澤東在會上講了一個多小時。他分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大轉移嚴重受挫的原因,指出主要是單純的防御路線,批駁博古用敵強我弱作為失敗的借口,系統闡述了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和今后行動的方向。
毛澤東系統闡述的是“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排斥的是李德那一套外國教科書上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
3天的會議形成了幾項決定:一、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指定洛甫(即張聞天)同志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后的常委分工調整:張聞天取代博古成為中央總負責;毛澤東成為周恩來在軍事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最偉大的歷史功績,在于中國共產黨人不再依靠外國人,而是依靠自己的集體智慧,解決中國的問題,從而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選擇了正確的領袖群體,確立了這個群體中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
這次會議蘊含的普遍真理,還將經受長時間實踐的檢驗,才被普遍認識和自覺接受。
遵義會議后,紅軍和中國革命的道路在大家的眼里變得開闊起來,雖然還有強敵要徹底甩開,還有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要費勁去溝通通過,還有雪山草地重重阻隔,也還出現了紅軍內部的分歧和差一點的分裂,但這多半是客觀上的困難和局部問題,黨中央和紅軍領導層認識統一了,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賀子珍回憶:“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后,有很大的變化,他更加沉著、練達,思想更加縝密、周到,特別是更善于團結人了。”
領袖之所以能成為領袖,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甚至殘酷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磨煉、摔打出來的。
歷經千辛萬苦的長征,終于以紅軍的勝利畫上句號。
于是,在陜北高原上,人們聽到毛澤東豪邁高亢的聲音對長征的總結: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 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 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冗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 那么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 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 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 的??偠灾?,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 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毛澤東還用一首《七律·長征》抒發了他對長征的感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限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016年10月21日,習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這樣評價長征:
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 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L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 長征的勝利,是方向和道路的勝利。長征的過程,不僅是戰姓敵人、贏得勝利、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而且是聯系實際、創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長征出發前,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他根據地也遭受挫折,中國革命面臨著方向和道路的抉擇。面對亂云飛渡、驚濤駭浪,我們黨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偉大實踐精神,表現出浴火重生的偉大創造精神,在血與火中趟出了一條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
長征的勝利,讓中國革命的道路變得開闊了。
萬里長征之路,把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帶到了陜北高原。黨中央和紅軍總部在延安安了家,并以此奠基西北,肩負起全民族抗戰中流砥柱的重任,建立敵后根據地,開辟抗日敵后戰場,領導紅軍和動員、組織民間武裝力量進行抗戰,直到抗戰勝利。
紅軍長征前的1931年,日本侵略者已經侵占了我東三省。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栋艘恍浴芬庠谕苿拥诙螄埠献?,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受事變主角張學良、楊虎城之邀,派周恩來、葉劍英等赴西安斡旋處理此事。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利益為重,摒棄前嫌,團結東北軍、西北軍,逼蔣抗日,和平解決了這一事件,并以此為契機,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45年8月,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最后勝利而結束。
但還沒等人民從抗戰勝利的喜悅中回過神來,蔣介石又挑起了內戰,派胡宗南率重兵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蔣介石又逼過來了。
毛澤東和中央機關在陜北轉戰了一年,最后來到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指揮了震驚中外、改變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徹底打垮了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
從1927年開始一直追著共產黨人打的蔣介石,這次被共產黨追著打得一退再退,從中國最北端退到最南端,最后無奈地退到臺灣島上,再也沒有踏上大陸。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10月1日,在確定為首都的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8年前,在江西瑞金的建國預演,成為現實;
22年前,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終于走通了;
28年前,在浙江嘉興南湖船上的誓言,終于開始實現。
新中國成立前夕,一大批應邀參加新政協會議的各界人士陸續來到北平。這一天,特邀代表、湖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程潛到北平,毛澤東親自到火車站將他接到中南海的住處菊香書屋。攝影家徐肖冰回憶:
晚宴時,毛澤東對程潛說:“二十多年來,我是有家歸不得,也見不著思念的鄉親。蔣介石把我逼成個流浪漢,走南闖北,全靠這一雙好腳板,幾乎走遍了半個中國?!彼€說,我們這個民族真是多災多難啊!經過14年浴血抗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也過不成太平日子。陰險的美帝國主義存心讓蔣介石來吃掉我們。我們是被迫打了四年內戰,打出一個新中國。這是人心所向啊。
毛澤東給程潛描述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今天的勝利,真的是逼出來的,是中國人民的選擇。
引導中國革命勝利的井岡山道路,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艱苦的實踐探索出來的。它的最可貴之處,是不照搬或模仿別國的模式,而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解決中國的問題,其精髓就是“實事求是”。
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條道路還能繼續延伸嗎?
進京之前,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的一個主要內容,是對新中國成立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做出初步規劃;并指出,革命勝利后黨的一個根本任務是要穩步促進兩個轉變,即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一個新的偉大實踐和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短短3年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醫治好戰爭的創傷,讓國民經濟盡快恢復。全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億斤,增長 44.8%;棉花總產量從1949年的888萬擔,增加到1952年的 2608萬擔,增長193.7%。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810億元,按可 比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77.6%,其中,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 增長145.1%,鋼產量134.9萬噸,比1949年增加7.54倍。除了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國營工業從1949年的34.2%上升到1952年的52.8%,國營商業從1950年的23.2%上升 到1952年的60.5%。
頭3年的經濟恢復,開了個好頭。但要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需要一個整體布局和規劃。怎么布局?怎么規劃?中國共產黨人向我們的鄰居蘇聯老大哥投去了親昵的一瞥。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為打破帝國主義的包圍,在國民經濟布局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短期內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工業體系為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蘇聯的這種布局比例失調,對輕工業和農業造成發展緩慢的不利后果,但對剛剛邁進社會主 義門檻的中國來說,蘇聯經濟發展的高速度,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關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毛澤東是這樣認為的:“重點5篇是用一切方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p>
從戰爭中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蘇聯老大哥那里看到了重工業對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桿衛國家主權的巨大作用,也將此作為自己發展經濟的首選。當然,首選并非唯一,毛澤東在1951年底的一份文件中有這樣的說明:“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人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20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
完成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設起來。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必須發展農業,并逐步完成農業社會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p>
思路基本確定。1952年八九月間,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陳云、李富春、張聞天、粟裕為代表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主要任務是就五年計劃輪廓草案同蘇方交換意見,爭取蘇聯的援助。
1953年4月,蘇方正式通報了對中國“一五”計劃輪廓草案的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經研究,贊成蘇聯對我國五年計劃提出的建議和設計項目清單。
5月15日,李富春代表中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了《關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議》等文件,確定了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91個工業項目,加上1950年已確定援建的50個項目,共141個項目。到1954年10月,蘇聯政府又增加了15個援建項目。這些項目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煤礦、重型機器、石油煉油企業、 拖拉機制造廠、火力發電廠等,還有若干國防工業企業。這156 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成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建設的核心和骨干。
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原則上通過了歷時4年、五易其稿的五年計劃草案。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方針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應該說,“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剛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依據國情,反復論證,妥善處理經濟建設中幾個重大關系問題。如:優先發展重工業和發展農業、輕工業的問題;經濟發展的布局問題;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和效益的問題;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的問題;關于生產和生活、積累、消費的關系問題。
“一五”計劃中,我們看到了井岡山道路的延伸軌跡:借鑒別人的經驗,按中國的實際情況發展經濟,體現出實事求是的精神。
第一步邁出去了。這一步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而又人口眾多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怎么走?
很快3年過去,在蘇聯援建的156個大型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全國實施時,也暴露出與我國國情不完全相符的一些問題。這引發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思考和警覺。
從1955年底到1956年春,為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中共八大召開,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高層領導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工作。
劉少奇約請中央和國務院30多個部門負責人座談,為黨的八大政治報告起草做準備。
像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一個重要的政策或決定出臺之前都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一樣,毛澤東分別聽取中央和國務院34個部 門關于工業生產和經濟工作的匯報,還邀請湖北、廣東兩省和武漢、廣州兩市黨的負責人開了4次座談會。在這些廣泛的調查研究中,毛澤東逐漸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道路的思想。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論十大關系》的報告。
“十大關系”包括: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報告中,毛澤東是這樣認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要引以為戒?!被诶洗蟾绲慕涷灲逃?,毛澤東站在理論的高度告誡大家:“我們要學的是屬于普遍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 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如果每句話,包括馬克思的話,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們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nbsp;
這種理性的思考和告誡,透射出中國共產黨人在進入新的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依然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執著。
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項計劃指標大幅超額完成,形成中國近代以來的一次洶涌澎湃的工業化浪潮。
1957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1241億元,按可比價比1952年增長67.8%,其中農業總產值537億元,增長24.8%;工業總產值 704億元,增長128.6%。1957年,我國鋼材量達535萬噸,比 1952年增長296%,自給率達到86%。原煤產量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發電量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機械設備自給率達60%。
輕工業也取得迅速發展:自行車增長9倍,縫紉機增長3.2 倍,收音機增長19.7倍。
教育文化事業獲得較快發展:1957年,全國普通高校發展到 229所,比1952年增長14%,在校學生44.1萬人,增長1.3倍; 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28.1萬人,比1952年增長1.5倍;在校小學生6428.3萬人,比1952年增長25.8%。整個“一五”期間,全國高校畢業生27萬人,超過1912年至1947年36年間21萬畢業生總和的28.5%。
1957年,全國公路里程達25.46萬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郵路總長達222萬公里;農70%的鄉通了電話。
1957年,全國已實現縣縣有醫院,鄉鄉有診所。保有病床29.5萬張,比1952年增84%。
“一五”期間的工業生產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的100年。這些巨大的成就,不僅讓世界矚目,更讓國人振奮。
方向對頭,步子穩健,社會主義道路的前兩步走得很不錯,但感覺全國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在社會主義這條康莊大道上,還能不能快一點?
而在1957年冬至次年春掀起的大搞農田水利建設高潮,似乎在回答這個問題。全國農民以對農業生產極大的熱情,悄悄拉開了“大躍進”運動的序幕。
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總路線的提出,再一次激發了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岸嗫旌檬 庇兴捻梼热荩Y果大家只盯住了前面兩個字“多”和“快”,推動著生產“大躍進”。
總路線和“大躍進”不僅推動著生產朝著快速發展方向邁進, 還推動著農村的體制變化,從小型合作社并成大社,從大社并為人民公社。
至此,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正式 確立,成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熱情催生出快,快發酵成過熱。違背科學規律、經濟規律的不正常情況出現了。兩件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全民上陣大煉鋼鐵;糧食產量的浮夸,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這種違背科學規律、經濟規律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1959年,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受災面積5億畝,其他災害面積1億多畝,當年糧食減產600億斤左右。1960年上半年全國受旱災面積6.7億畝,下半年受洪澇災害面積900萬畝。
連續3年全國大范圍的自然災害,不僅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而且由于浮夸風造成普遍缺糧,許多地方城鄉居民出現了浮腫病,并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
共和國之痛! 一個沉重的教訓。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做出了科學和客觀公正的評價。
《決議》指出:“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 設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其正確的一面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 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在這次會議前后,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在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高度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建設基本情況認識不足,更由于毛澤東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同志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就在總路線提出后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p>
道路,在這里出現了曲折。
出現曲折的原因,恰恰是丟掉了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形成的、按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實事求是精神。這是前進中出現的挫折和教訓。
對于挫折和教訓,中國共產黨人在反思、努力糾錯。
1960年6月8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幵擴大會議,主要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后三年的補充計劃。劉少奇在一個座談會上指出:“最近半年以來,我們的工作中發生了比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有糧食問題,浮腫問題,非正常死亡問題,事故問題,計劃完成問題,我們應該敢想、敢說、敢做,但是還要切實可靠,一切經過試驗,實事求是,冷熱結合?!?/p>
會議最后一天,毛澤東寫完《十年總結》一文,概括了1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分析了得失利弊,引出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前8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幵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p>
這條路進入糾錯調整期。
1960年11月,黨中央發出《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停止了“大躍進”和向基本社有制的過渡。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黨中央在北京召幵了一次規模空前的七千人大會,與會人員為中央、省、地、縣主要負責人和軍隊、大型企業負責人。這次會議主要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會議最后形成了《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文件?!秷蟾妗窂乃膫€方面指出了“大躍進”以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一、計劃指標過高,基本戰線過長,比例關系嚴重失調;二、人民公社混淆了兩種所有制的界限,犯了刮“共產風”和平均主義的錯誤;三、不適當地在全國建立許多完整的工業體系,分散主義傾向嚴重滋長;四、對農業增長速度估計過高,對建設發展要求過急,使城市人口不適當地大量增加,加重了城市供應和農村生產的困難。
1月27日,劉少奇在會上講話,他認為,目前我們在經濟方面有相當大的困難,現在不僅沒有前進,反而退了許多,出現了一個大的馬鞍形。
毛澤東做了自我批評:“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p>
鄧小平、周恩來也分別代表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做了自我批評。
校準了方向,調整好步伐節奏,繼續前進。
到1965年底,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全面完成,工農業總產值為2235億元,與1957年比,增長59.9%,其中農業總產值增長9.9%,工業總產值增長98%,都超過1963年預定的目標。
對于這一時期的經驗教訓,鄧小平后來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但對這個問題剛剛有個初步的認識還沒來得及徹底搞清楚時, 一場持續時間更長、更嚴重的災難性挫折又來了-----“文化大革命”。
對于這場災難性挫折,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這樣表述:“‘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論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這些論點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這些‘左’傾錯誤論點,明顯地脫離了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必須把它們同毛澤東思想完全區別幵來。”
《決議》對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做出了科學和客觀公正的評價:“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做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做斗爭并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后繼續得到發展。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同志的科學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這次被載人史冊的會議有幾個亮點:
一是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重新恢復?!豆珗蟆分赋觯骸皶h真正實現了毛澤東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全會決定,一定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
二是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三是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公報》說:“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應該按照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p>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一次和遵義會議一樣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議:都實現了黨和國家命運的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幵放的大幕。
大錯誤、大挫折帶來大徹大悟。中國共產黨人再一次用集體智慧和自我糾錯功能,校正自己的道路。
探索沒有停止,思考仍在繼續。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幵。鄧小平在開幕詞中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 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p>
“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過30多年的艱難探索,歷經了錯誤和挫折,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從十二大到現在又經過了30多年的實踐檢驗,我們看到:
這條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條道路越走越寬闊;
這條道路引導全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
盡管一路上有荊棘叢生,有坎坷不平,有激流險灘,有艱難險阻,但中國共產黨人一次次闖過來了。
歷經磨難,我們對這條道路更擁有充分的自信。
循著這條道路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條道路是從井岡山一路延伸過來的,獨具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