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
第三篇:制度
l 不要“縣署”,要工農兵政府。
l 工農兵政府的領導由工農兵代表選舉產生。這是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的雛形。
l 毛澤東修改的《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都是用群眾語言寫的,通俗易懂。
l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由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 國代表大會的610位代表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確立。
l 1953年,毛澤東在杭州住了 4個多月,主持制定第一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l 1953年第一次普選,全國參加投票選舉的選民達2.78億。
l 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代表總人數1226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
一、“工農兵政府,蘇維埃精神”
茶陵縣不僅因為山林茂密顯得美麗,還是中國歷史上唯-----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鄉之尾”而得名。
1927年,茶陵縣因為一個重要事件-----全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的建立,又一次進入歷史。
為了擴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1月18日,毛澤東派遣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長陳浩和第1營黨代表宛希先率部從井岡山出發,打垮了茶陵挨戶團,占領了茶陵縣城。
工農革命軍占領茶陵后,陳浩繞開黨代表宛希先,與副團長、參謀長一起策劃組建了一個“茶陵縣署”,讓曾經在旌德縣擔任過縣長的譚梓生出任茶陵縣的新縣長??h署的工作人員基本為原縣政府的原班人馬,處理糾紛案件仍采取坐堂審案的辦法,部隊給養全靠向商會攤派,既不打土豪,也不開展群眾工作。茶陵的群眾批評新縣政府是“換湯不換藥”。
這件事不能完全責怪譚梓生。
1919年,譚梓生在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師范上學時,受到老師惲代英的影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因參加五四運動,差點被校方開除。1925年,譚梓生進入上海政法大學學習時,加人中國共 產黨。大學畢業后,受黨組織委派,他回家鄉安徽旌德縣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北伐軍攻克旌德縣,譚梓生被委任為縣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譚梓生帶領一部分同志到武漢,被黨組織派往湖北通城縣任民政科長。秋收起義前夕,他組織農民 自衛軍100多人,開赴修水縣,編入工農革命軍第1團,參加秋收起義。之后,譚梓生跟隨部隊上井岡山。
這次革命軍攻占茶陵縣,成立并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紅色政權。因為有擔任過縣長的經歷,譚梓生被部隊指派為茶陵縣縣長。
新政權和過去舊政府有什么不同?縣長應該怎么當?譚梓生不知道,團長陳浩也不知道。
這一天,中瑤鄉農會送來一個轉移財產的劣紳,要求縣人民委員會處理,被喝了酒的陳浩遇到,他要農民按舊衙門斷案的做法擊鼓升堂。然后,陳浩擺出縣太爺架勢,驚堂木一拍,幵始審案,并稀里糊涂地訓斥農會不會辦事,讓劣紳歡喜而去,農會和農民滿懷氣憤和委屈。
看到團長的辦公方式,譚梓生也把舊衙門那套擊鼓升堂辦案的方式照搬過來。
黨代表宛希先覺得事情嚴重,將茶陵的政權情況及時寫信向毛澤東做了匯報。毛澤東立即復信指出:新的政權不能按國民黨那一套搞,要成立工農兵政府。要發動群眾,要保護商店,保護醫院,保護學校。指示宛希先、陳浩等人立即撤銷“茶陵縣署”,召集茶陵縣工會、農會負責人和軍隊各連黨代表一起協商。
收到毛澤東的信后,宛希先等立即率領部隊深入縣城和附近的鄉村發動群眾,組織工會、農會、赤衛隊等組織。由工會、農會和士兵委員會各推一名代表組成工農兵代表會議,并由代表推舉縣工農兵政府主席。原來隱蔽在茶陵徐文元書店的共產譚震林和原工會骨干,先后恢復縣總工會,譚震林擔任了總工會主席。
11月27日,縣總工會、縣農會和士兵委員會分別選出譚震林、李炳榮、陳士榘為工、農、兵的代表,并由他們組織工農兵代表會議。3名代表共同簽署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布告》,工農兵代表會議推舉譚震林為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工農兵政府機關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由知識分子楊紹震、羅尚德、羅青山、陳叔同分別擔任這4個部的部長。
推選誰擔任政府主席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譚震林、李炳榮、陳士榘三人互相謙讓,最后還是宛希先拍板:“工農兵政府,‘工’字帶頭,譚震林同志,你是工人代表,你就擔任政府主席吧。
1927年11月28日,上萬群眾聚集在原茶陵州衙門外的大草坪上,一起見證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成立。政府大門的兩邊掛著 一副對聯:工農兵政府,蘇維埃精神。成立大會上,譚梓生向譚震林移交了縣政府印鑒。工農兵政府主席譚震林講話,正式發布第一份《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布告》。中國第一個由工農兵代表推選產生的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正式成立。
據譚震林回憶,“工農兵政府成立后,組織了宣傳隊,士兵分頭下鄉,縣委幾個人也下鄉去做宣傳發動工作”。
“縣署”與“工農兵政府”,并非簡單的名稱不同,而是代表著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前者依然代表著舊體制,后者表示新制度。
譚梓生后來調回部隊工作。1930年初奉命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并留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不久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同年9 月在南京雨花臺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譚震林長時間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擔任過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他的執政經歷,從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起步。
1983年9月30日,譚震林于北京逝世。
第一個紅色政權的建立發展經歷,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實踐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從毫無經驗,到摸索前行,再到逐漸成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及時發現新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解決這些問題。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開創了中國革命在農村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先河,是毛澤東“武裝奪取政權”的成功探索,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具體實踐。
第一個工農兵政府建立起來了。對這一個新政權的誕生,毛澤東給予了極大關注。他通過宛希先的匯報和對從茶陵回來的工農革命軍戰士的接觸,詳細了解了工農革命軍在茶陵的實踐活動。他對工農革命軍打下茶陵縣城后,只在駐地“每天三操兩講二點名”這種舊軍隊的做法感到失望。他認為,工農革命軍必須把部隊建設和政權建設聯系起來,把做士兵工作與做群眾工作聯系起來。
在寧岡礱市召開的總結茶陵戰斗大會上,毛澤東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表揚工農革命軍打仗勇敢、戰果豐富的同時,指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不足之處:宣傳發動和依靠群眾做得不夠;沒有打倒土豪劣紳;沒有籌款子。
根據茶陵出現的新情況,毛澤東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第一是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是打土豪、籌款子;第三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span>
這是毛澤東根據新形勢和新情況,賦予人民軍隊新的工作內容,除了打仗、籌款子,新的內容是宣傳、組織和武裝群眾,幫助建立革命政權。
這是新型人民軍隊和舊軍隊的本質區別所在。
為了確保新生的工農兵政權的人民革命本質,宛希先根據毛澤東指示,推動成立中共茶陵縣委和恢復工會、農會組織。在宛希先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共茶陵縣委,陳韶為書記。同時,恢復了茶陵共青團支部;在縣總工會的指導下恢復了行業工會。與此同時,茶陵縣、區、鄉農會也得到恢復,開展了清算土豪劣紳罪惡的斗爭。
毛澤東后來在陜北告訴來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27 年11月第一個蘇維埃在湖南邊界的茶陵成立了,第一個蘇維埃政府選舉出來了?!?/span>
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總結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時指出:“以后黨要執行領導政府的任務;黨的主張辦法, 除宣傳外,執行的時候必須通過政府的組織。國民黨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錯誤辦法,是要避免的?!?/span>
雖然在戰爭時期,工農兵政府的建立各方面還不夠完善,但從這一次實踐來看,已經是共產黨人在建立政權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其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政府的主體是人民,人民當家做主的特性明顯;由人民參加選舉產生,體現民主的特性;通過代表會議的形式,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初現。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建立與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其后井岡山根據地各縣和全國各根據地工農兵政府的相繼建立、為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的建立和實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建設,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
在工農革命軍撤離茶陵縣城時,縣委、縣工農兵政府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動員200余名游擊隊員、工人糾察隊員和赤衛隊員加人工農革命軍,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在工農革命軍幫助下組建的茶陵游擊隊,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支隊伍在戰斗中成長壯大,后來成為紅6軍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支部隊中的另一部分,在紅軍長征后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后來成為新四軍的組成部分。
1928年1月4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1團攻占了遂川縣城。部隊按照毛澤東的部署,分頭做發動群眾的工作,并建立中共遂川縣委和縣工農兵政府。
1月24日,在遂川縣城的李家坪召開了一個萬人群眾大會。 會場主席臺兩側,是毛澤東擬的一副對聯:
想當年,你剝削工農,好就好,利中生利;
到今日,我斬殺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大會宣布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的成立,推選王次淳為縣工農兵政府主席,并宣布了《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
毛澤東出席大會并講話。他在講話中說:“我們工人、農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我們是能夠坐天下的。大家要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要自己拿起槍來,和工農軍隊一起跟敵人做斗爭?!?/span>
和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有一個不同的重要內容,遂川縣工農兵政府建立時頒布了《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
這是第一個工農兵政府的施政綱領。
《政綱》共30條,其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4 個方面,規定了人民享有的各種權利和自由。如:
《政綱》第1條:凡從(事)勞動及不剝削他人以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農民、士兵和其他貧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此外,各色人等,如收租的人,重利盤剝的商人、資本家、雇主、土豪、劣紳,反革命政府的官吏,國民黨的執行委員、監察委員、清黨委員,其他各色反革命分子及和尚尼姑、齋公婆、教徒等一概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
第2條:凡工農兵平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復工的絕對自由。但對于剝削工農利益和危害本政府地位的反革命派剝奪此種自由。
第3條:縣城及各種重要圩市,工人都要趕快組織各業工會、 聯合會,由全縣各工會聯合會和直屬工會組織全縣總工會。
第6條:全縣工會、農民協會、工農革命軍的組織到了全縣以上的時候,應立即召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并選舉正式人民委員會為全縣執掌政權的機關。
第10條:制定真正能夠保障工人階級利益的勞動法和勞動保險法,實現8小時工作制,星期例假休息照給工錢,男女同等工作要得同等的工錢。
第13條:特別保護童工和女工,童工每天做工不得超過6小時,童工女工不許做夜工,又不許做那些劇烈有害健康的工作。8歲以下的兒童,不參加勞動。女工產前產后須有8星期的休息,休息時間照給工錢。
第15條:凡地主、祠廟、公共機關的土地、山林歸一切附屬這些田地山林和缺少田地山林的貧苦人民和退伍士兵耕種使用。
第19條:從前反革命縣衙門柜書內所管的糧冊宣布作廢。
第23條:由工會開辦工人學校,由農民開辦農民學校,由縣工農兵政府開辦高級的工農學校,以增工農平民的勞動知識和一般文化程度。
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政綱》,是毛澤東指導當時的遂川縣委書記陳正人起草的。
陳正人回憶:“在縣工農兵政府成立之前……毛澤東指示我們,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一個施政大綱。我們起草了以后,他認真細致地進行了修改。這個大綱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4個方面,有二三十條。他修改時都是用群眾語言寫的,通俗易懂這個施政大綱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民主革命的基礎綱領?!?/span>
這份《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已經閃耀著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理念的光芒。
遂川革命實踐的另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完善了軍隊紀律。
第一次提出“三項紀律”,是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在遂川荊竹山村邊的一塊雷打石上宣布的。
之后,工農革命軍在縣城過春節,毛澤東發現了不少新出現的問題。他在城里把部隊集合起來,又宣布了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三項紀律加上六項注意,成為新型人民軍隊的鐵律。這個紀律幾經修改完善,最后成為人民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直到現在仍在執行。
在遂川提出六項注意后,工農革命軍紀律有了明顯變化。老百姓看到這種變化,創作了一首歌謠來歌頌這支人民的軍隊: “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span>
不到一個月后,2月18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攻占了寧岡新城,推翻了原寧岡反動舊政府。經過短時間籌備,2月21 日,在寧岡礱市召開工農革命軍和寧岡各界群眾大會,宣布寧岡 縣工農兵政府成立,農民文宗根被推選為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該縣第三區第八鄉的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用農民們易懂的順口溜形式,發布了政府布告:
本府現已成立,從今奪取政權。
肅清反動革命,隱藏罪亦牽連。
打倒封建勢力,嚴禁賭博洋煙。
紅軍幫我工農,瓜分地主良田。
屬鄉均已分好,務遂耕耘在前。
倘有自由拋荒,查覺重責難免。
刻下稻熟之期,不準鵝鴨放田。
特示布告于后,各宜領遵為先。
以農民們的通俗語言習慣來發布政府布告,這也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的一個創新。
1928年5月4日,朱毛會師寧岡,紅4軍宣告成立。此時贛敵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進剿”。朱德率部和遂川縣赤衛大隊共同阻擊敵81團。紅29團打黃坳之敵,紅28團在五斗江殲敵一個多營。之后,紅28、紅29團乘勝追擊,經拿山、北嶺,直插永新縣城。紅31團也給敵79團以嚴重打擊。工農革命軍在5月8日第一次占領永新縣城。
5月9日,永新縣城召開了慶祝勝利大會,永新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賀敏學任政府主席。
之后,毛澤東率紅4軍31團1營,和永新縣委的同志一道來到西鄉的塘邊村,進行了40多天的調查,草擬了17條分田綱領,指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由此推動永新縣的土地革命運動。毛澤東根據永新縣的調查實踐,寫成《永新調查》一文,為之后的 《井岡山土地法》出臺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6月上旬,酃縣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酃縣工農兵政府。徐鼎燕任政府主席。
6月底,蓮花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劉仁堪任政府主席。
從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這7個月的時間內,湘贛邊界6個縣建立了紅色政權,這些縣的各區、鄉也相繼建立起工農兵蘇維埃政權。井岡山根據地進入一個全盛時期。
1928年5月下旬,湘贛邊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在寧岡成立,以統一對湘贛邊區各縣紅色政權的領導。
湘贛邊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建立了比縣一級蘇維埃政府更完整的政府機構:設立了土地部,部長譚震林;軍事部,部長張子清; 財政部,部長余賁民;政法部,部長鄧允庭;工農運動委員會, 主任宋喬生、副主任毛科文;青年委員會,主任蕭子南、副主任劉真;婦女委員會,主任吳仲蓮、副主任彭儒。
由此,一個相當于省一級的行政區域管理架構基本形成:湘贛邊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管轄6個縣蘇維埃政府;縣蘇維埃政府管轄屬下各區、鄉蘇維埃政府。
伴隨著政權機構的建立,相關制度、法律和相應的施政綱領也建立起來了。如新政權代表大會制、工農兵政府領導人民主選舉制、《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井岡山土地法》等。
這些制度、法律、政綱的建立和實行,成為新政權制度建設探索與實踐的開端,為今后更大范圍內執政,提供了寶貴經驗。
1929年1月,紅軍第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開辟贛南閩西新的根據地。留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在中共湘贛邊特委領導下,經過兩年的斗爭,擴大了根據地。1931 年7月,中共湘東南、湘南兩特委和西路、南路、北路3個分委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將所轄的贛江以西地區合并為湘贛省。
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書記。 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蓮花縣花塘村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時先后任省委書記,袁德生、譚余保先后任省 蘇維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及省直機關均駐在永新縣城,形成了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它包括贛江以西、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雩以北的廣大地區,轄二十兒個縣,蘇區基本人口100余萬。
從1927年茶陵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建立開始,到1934年中央紅軍撤離瑞金長征,中央蘇區和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在江西境內的各縣共建立了 125個縣蘇維埃政府、2個縣革命委 員會和1個市(景德鎮)蘇維埃政府,其中瑞金、長勝、洛口、太雷4縣直屬中央蘇區領導。
江西各蘇區先后建立了8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即江西省、閩贛省、粵贛省、贛南省、湘贛省、湘鄂贛省和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其中前4個省屬中央蘇區。
從一個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到管轄6個縣的湘贛邊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再到管轄二十幾個縣的湘贛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范圍不斷擴大,相關制度不斷完善,機構不斷健全,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
執政制度的建設,可從“三灣改編”時工農革命軍確立的幾項制度看出其基本原則:一是委員會制度,由部隊的士兵委員會移植到地方的代表大會制度;二是民主制度,由士兵選舉產生士兵委員會參與部隊管理,到地方人民代表、政府領導人的民主選舉,人民代表參政;三是黨的領導,由“支部建在連上”確立軍隊聽黨指揮,到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政權的領導,最后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宋任窮回憶:“士兵委員會是選舉產生的。首先是在黨小組里面醞釀,然后在全體軍人大會上按黨小組醞釀的名單提名,經大會推選就行了,不是特別復雜的,也沒搞什么候選人。按選舉名額,由連里面選出一些委員來,三個連的委員組成營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沒有設立什么機關,沒有專職辦公,只是遇事開會研究。……士兵委員會的工作,主要放在連里面,一個是政治民主,一個是經濟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經濟?!?/span>
紅色政權的建立和制度的確立,最初是從井岡山根據地開始的。
紅色政權建立后,最為感到揚眉吐氣的是工農大眾,他們從被人瞧不起的社會最底層人,分到了田地,掌了權,一躍而成為當家做主的人。一首歌唱出了他們的自豪感:“霹靂一聲震(哪) 乾坤(哪),打倒土豪和劣紳(哪)。往日窮人矮三分(哪),如今頂天立地的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