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
中央紅軍長征從江西雩都出發,需要在雩都河上架橋,架橋需要大量木料和木板。雩都人民得知這一信息,無需動員,紛紛無償地從家里扛來蓋房的木料、老人準備的壽材,還有門板、床板,一位老大爺把自己的棺材也送來給紅軍架橋。
這樣的盛況后來還出現在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幾十萬人馬在前線激戰,后方上千里運輸線上,百萬支前民工用小推車和肩挑人扛,將彈藥和糧草送往前線。陳毅元帥后來不止一次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你看,200多萬民工,40多萬輛小推車,30多萬頭牲畜,20多萬副擔架,16萬條扁擔,組合成一股滾滾的支前洪流,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這就是人民的力量!
這是根據地民眾以巨大的勞力和物資支援中國革命。
所以,毛澤東有一句名言,“兵民是勝利之本”。
毛澤東清楚,“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賀子珍回憶:“毛澤東愛用魚水關系來形容紅軍同群眾的關系。他說過,三國時候的劉備,把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魚,用這個譬喻說明諸葛亮重要。我們共產黨人是把群眾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眾中,我們才能打勝仗,立于不敗之地。這個道理,紅軍上上下下都懂得?!?/span>
中國共產黨人清楚,人民群眾是水,革命者是魚,是廣大民眾養育了中國革命。這個理念,和傳統文化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著本質區別: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群眾當作養育自己的水,二者為依存融合關系;傳統文化中統治者僅僅把人民群眾作為一種承載自己的水,二者之間為單方面利用關系。所以,縱觀歷史,有哪個封建王朝和反動統治者之舟不是被人民群眾之水所推翻的?
根據地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獻,也付出了巨 大的犧牲。
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生存和發展之地,自然成為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有機會就欲除之而后快。反動派采取的極端手段是“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對根據地實行“殺光、燒光、搶光”政策。
寧岡縣是井岡山根據地的中心,這里自然成為反動派報復的重點地區。1928年8月,紅軍主力紅4軍第28團、第29團離開井岡山出擊湘南,邊界各縣的縣城和平原地區被敵人占領,導致井岡山斗爭的“八月失敗”,反動勢力卷土重來,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邊界城鄉。
8月下旬的一天,寧岡縣古城區的土豪劣紳帶領國民黨軍隊又一次血洗了該區西源村。這已經是井岡山斗爭時期,西源村第4次遭受反動派的洗劫了。在這次洗劫中,僅有32戶人家的西源村,有28棟民房、3座祠堂被燒毀,130多人的村子,有10多個群眾被殺害。幸免于難的群眾已無家可歸,只得逃往茅坪一帶的山中搭草棚而居,過上野人的生活。整個井岡山斗爭時期, 西源村共有40多人為革命犧牲。
1929年1月,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不久,井岡山失守,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殺氣騰騰重返井岡山,進行瘋狂報復: 大井村被燒了 9次,小井村被燒了 13次;從井岡山的下莊到荊竹山的50里路段內,所有房屋被燒毀;井岡山五大哨口內,人口不滿2000人,被殺害的群眾超過1000人;大小五井120多戶居民, 被殺絕的達69戶;只有250多人口的茨坪,敵人反復7次殺害的群眾達64人;有一戶周姓群眾,全家祖孫三代9 口人,被槍殺、活埋了7個。1949年,當人民解放軍進入井岡山時,看到的是當年的根據地遍地白骨,幾十里路沒有人煙,一片凄涼景象。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主要所在地的吉安地區,1933年至1936 年間,人口總數從380萬下降到190萬。
永新縣黃竹嶺是毛澤東夫人賀子珍的家鄉,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朱德、朱良才在黃竹嶺開辦了湘贛邊界軍事培訓班。紅軍離開根據地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黃竹嶺村進行了7次大劫洗,所有的房子被燒毀,賀子珍的家被焚燒7次,全村80%的人被殺害。
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對身邊的人說過一段話:“沒有井岡山人民的支持,沒有井岡山作后方休整地,戰斗的勝利就沒有保障。所以現在人們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當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總人口數有24萬人,參軍參戰的就有11萬人,有5萬多人獻出了生命,有名有姓的烈士 17166名,其中1.08萬人是犧牲在長征途中的。為支持中央蘇區的發展建設、支援紅軍長征,從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一 共認購戰爭公債67.5萬元,為紅軍征糧24.8萬擔,其中41.5萬元公債、捐集的糧食和存在蘇維埃國家銀行的2600萬元存款。
這些錢和糧,都是瑞金人民從本不寬裕的生活中節衣縮食,從每天幵支的手指縫里、從全家人的口中省下來的,無私奉獻給了中國革命。
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后,國民黨反動派對瑞金人民實行了瘋狂報復,僅1935年春,瑞金就有1.8萬名革命群眾和紅軍家屬慘遭殺害。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瑞金的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比1931年減少了 5萬余人。
犧牲豈止在戰場,犧牲豈止是將士。根據地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的奉獻和犧牲是巨大的、是難以計數的。
千百萬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構筑起中國革命大山的基石,托起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巔峰。
試想:
包括井岡山在內的全國十幾個革命根據地,若沒有當地人民群眾支持和幫助,能夠形成、生存、發展嗎?
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的長征,6萬多里的漫漫征途,若沒有沿途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能走得下來嗎?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時14年的持久戰,若沒有全國人民群眾的傾力支持和幫助,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堅持到最后勝利嗎?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若沒有百萬人民群眾的踴躍支前,將數以萬噸的彈藥、糧食補給送往前線,把大批傷員送往后方,這么大的戰役如何打?
渡江戰役,若沒有人民群眾提供的萬條船只,沒有數萬船工們冒著敵人的炮火操槳使舵、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如何渡過長江天塹、解放全中國?
這就是中國民眾。他們為中國革命同樣做出了巨大奉獻、巨大犧牲。他們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上昂首而過。他們同樣是英雄。
養育中國革命的人民群眾,一直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準備上井岡山之前,在遂川縣荊竹山,毛澤東向部隊宣布的“三大紀律”第3條“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就是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定的。這一條后來修改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前移至“三大紀律”第2條。最初的“六項注意”和最后確定的“八項注意”,除“不虐待俘虜”這一條外,其余幾條都和群眾利益相關。
井岡山根據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制定的第一部法《井岡山土地法》,讓窮苦百姓獲得了祖祖輩輩都想得到的土地,讓他們在經濟上獲得了徹底翻身。
根據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的建立、第一部《工農縣政府政綱》的頒布實行,讓廣大窮苦百姓享受了當家做主人的政治權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制定頒布的《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和一系列法律法規,在一個國家的范圍,讓更多的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參與治國理政的國家大事,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了翻身。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首先牽掛的就是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過奉獻和犧牲的各根據地人民群眾,派出了中央慰問團分片赴各老區慰問。
各革命根據地大多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黨和政府一直在想辦法讓這些地方的群眾脫貧致富。
2012年6月,國務院頒發《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層面幫助這里的群眾脫貧致富。
《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 —2020年)》 2012年獲國務院正式批復。該規劃區域范圍包括江西、湖南兩省24個縣(市、區),其中包括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各縣和中央蘇區部分縣共23個革命老區縣(市)。
2017年2月26日,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江西省政府決定,批準井岡山市脫貧退出。井岡山市在全國592個貧困縣率先脫貧。目前,井岡山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5657元,增長到8647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摘掉貧困帽子的井岡山,和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小康生活。
讓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的老區人民脫貧過上好曰子,這是老一代革命者和老區人民的期望,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政府不忘初心的反哺。
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老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在他們鋼鐵般意志的堅強身軀里,有一個柔軟之處,那就是人民群眾。
在毛澤東身邊擔任衛士 15年的李銀橋回憶:“大約是1957年12月左右,警衛隊一位戰士探家回來,不但寫了調查報告,還帶回一個窩頭,又黑又硬,交給毛澤東說:‘我們家鄉的農民還很苦,他們就是吃這種窩頭,我講的是實話。’毛澤東接過窩頭時,我看見他的手有些抖,眼圈一下就紅了。他是非常容易動感情的。在陜北時,毛澤東就講過:‘我這個人平時不愛落淚,只有三種情況下流過眼淚。一是聽不得窮苦老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淚。二是跟過我的通訊員,我舍不得他們離開。有的通訊員犧牲了,我難過得落淚。三是看動感情的戲也會落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動情處。中國共產黨人之情,動在人民群眾身上。
從井岡山斗爭時期開始,無論是軍隊還是紅色政權,都把開展群眾工作列入主要工作內容。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郊外的納羅法明斯克地區五一村召開。大會認真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有關中國革命的一些存在爭論的重要問題做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會議指出:在革命處于低潮時,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以積蓄力量。周恩來在中共六大 《組織報告》中專門闡述了黨與群眾的關系,提出要“使黨真能成為群眾的斗爭的革命黨”。六大通過的17個決議案中,提及爭取群眾、提及群眾工作策略的文件就有11個。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黨的最高級會議上,第一次密集地提出做群眾工作、出臺有關群眾工作的議案和文件。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提出要求: “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人于群眾之中;根據群眾的覺悟程度,去啟發和提高群眾的覺悟,在群眾處于內心自愿的原則之下,幫助群眾逐步地組織起來,逐步地展開為當時當地內外環境所許可的一切必要的斗爭?!?/span>劉少奇在會上做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說:這次修改黨章特別強調了群眾路線,“因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而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與被領導的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評價:“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span>
從群眾工作到群眾路線,從群眾路線上升為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被全黨評價為“活的靈魂”,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人民群眾結成了生死與共的魚水關系。
人民群眾是構筑中國革命大山的基石,是真正的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