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二)參軍參戰,救助傷員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根據地是進行武裝斗爭、保存和發展革命力盤的戰略基地,而軍事根據地又是根據地內條件最好、最為堅實的軍事堡壘。 因此,軍事根據地的建設和鞏固就顯得尤為重要。1928年10月上旬,在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為了粉碎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 “會剿”,鞏固軍事根據地,井岡山軍民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修筑完備的工事。井同山軍民在五大哨口修筑了工事,并設置了好幾里長的竹釘陣。
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紅四軍官兵掀起了一場挑糧運動,從寧岡茅坪、大隴等地挑糧上山。
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在小井村建起了一座能容納數百名傷病員的紅軍醫院。
為了鞏固革命根據地,湘贛邊界特委婦委會領導組織廣大婦女積極參戰,做好后勤工作。如組織婦女隊支援前線的紅軍赤衛隊,送水送飯, 日夜幫忙削制竹釘,救助和慰問紅軍傷病員。她們還把自己節省下來的布趕做布鞋和打制草鞋送給紅軍。組織婦女洗衣隊,到小井紅軍醫院幫助紅軍傷病員洗衣服。
照顧傷員是一件很難的事。由于缺醫少藥,一些傷員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我們的女紅軍戰士以她們特有的細心和耐心,精心地護理傷員, 幫他們擦洗傷口、換藥、喂飯。傷病員除了要忍受傷痛的折磨,還常常忍饑挨餓。女紅軍除了要護理傷員,還要籌措糧食,有時籌不到糧食就得餓肚子。
有一次,彭儒帶領婦女們到紅軍醫院慰問紅軍傷病員時,看到有的傷病員躺在床上不能起床吃飯,“她就端著碗,一 口一口耐心地喂傷病員們吃飯。她看到傷病員的手上、腳上還流著血,心里非常難過,就用鹽水幫他們洗干凈傷口,包扎好。傷病員沒有鞋穿,她就將帶去的布鞋、草鞋給他們穿上”。正是因為女紅軍戰士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讓傷病員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紛紛表示要養好傷,重上前線,英勇殺敵。
打仗多,傷病員自然也多。在戰場上,每當有傷員從陣地上下來時, 宣傳隊的女紅軍就會立即迎上去,有的扶著擔架,給傷員掖被子;有的向傷員說著安慰的話,贊揚他們不怕流血犧牲,勸說他們安心養傷,早日重返前線殺敵立功;有的站在路旁高坡上,打著竹板唱道:“鐮刀紅旗滿山岡,白軍見了就著慌;紅軍馬刀閃亮光,白軍見了喊爹娘;紅軍擲手榴彈,白軍就完蛋;紅軍打排槍,白軍做鬼叫;紅軍打勝仗,白軍繳械又投降。”極大地鼓舞了傷病員的士氣。
那時對傷病員是很重視的,正所謂“傷病員不加顧惜,軍心就要動搖”。男同志都出去打仗了,護理傷員的工作除了醫護人員要做之外,女紅軍戰士也要經常幫忙,幫助傷病員洗衣服、挑水。在井岡山斗爭時期, 紅軍的生活十分艱苦。由于糧食的極度缺乏,種南瓜就成了紅軍一項重要的工作,戰士們打仗任務重,我們的女紅軍戰士就充分發揮她們的作用。曾志在小井醫院當黨總支書記的時候,要求每個人種四棵南瓜苗,傷勢太重的戰士下不了地,于是就有輕傷員來替他們種,從而保證了平均每個人種到四棵。那時候,同志間的階級感情很深。按理說,輕傷員的傷勢好得快,他們肯定是吃不到來年的南瓜的,但這些戰士們說,我們多種也是為了以后給重傷病員吃,不能把他們給餓倒了。有時,戰士們“差不多天天吃的都是辣椒干拌鹽泡的湯,能吃上南瓜就像吃上肉一樣。所以當時有個歌謠:‘紅米飯,南瓜湯,吃起來,噴噴香。’這真是對南瓜出自內心 的贊揚”。當地的老百姓看到紅軍種南瓜都說,當兵吃糧,按月發餉,沒見過當兵的種瓜。據王耀南回憶,后來在長征路上,過雪山草地,有時講一講在井岡山吃南瓜的艱苦日子是怎么過的,部隊聽了士氣特別高,不感到困難。女紅軍宣傳員為了讓戰士們始終保持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還編了歌謠演唱:
紅米飯,南瓜湯,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來軟又黃,
金絲被兒蓋身上,
不怕北風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夢鄉。
戰士們每天高高興興地唱,也不覺得生活有多么艱苦了。
由于敵軍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紅軍醫院的醫療條件極差, 西藥奇缺。醫院中,醫生、藥品和醫療器械都很缺少,就連最普通的碘片、 紅汞、紗布都難以買到。女紅軍戰士就和醫務人員以及傷病員們一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使一批批傷病員得以康復重返前線。西藥奇缺,醫務人員就上山采掘金銀花、魚腥草、散血丹等草藥,學習民間驗方,自己動手配制中藥,煎熬給傷病員服用;缺少醫療器具,醫務人員就自己上山砍木頭、竹子,用木頭、竹子等制作成鑷子、 消毒盆、軟骨刀、藥筒、探針等器具;沒有藥棉,就將土布洗干凈作藥棉,一條紗布繃帶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時用上幾十遍,直至不能再用為止;沒有手術刀,醫生們就用鹽水泡過的剃頭刀、梭鏢甚至切菜刀當手術刀使用, 用小鋸齒的木鋸子當骨鋸來給傷員們做手術。在最困難的時候,一點消炎的藥水都沒有了,就用食鹽水甚至石灰水給傷員消炎。因為沒有消毒水和麻藥,傷員在洗傷口和動手術時都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女紅軍戰士不僅要為傷病員們洗傷口、熬藥、燒茶水、洗衣做飯,而且常常給傷病員們唱山歌:“井岡山上糙米加南瓜,紅軍戰士像把快鋼叉,永新縣里,叉了張王八,七溪嶺下,叉死羊兩只。”引得傷員們哈哈大笑,從而減輕了傷病員們的痛苦。
條件雖然很艱苦,但在女紅軍的帶動和幫助下,傷病員們學唱歌曲,出墻報,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彼此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洋溢著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女紅軍戰士們不僅為部隊提供后勤服務,更多的是和男同志一樣,拿起武器,打土豪,斗劣紳,參加紅色政權建設。革命隊伍中相當一部分女同志,有的是妙齡少女,有的是久經沙場的地方,有的正就讀于師范學校。為了革命事業,她們舍棄溫馨的家庭,跋山涉水,與男同志一樣奮戰在對敵的沙場上。
1927年中共中央在關于《最近婦女運動的決議案》中指出:“要吸引女工農婦同志,并訓練她們的秘密工作的智識(行動技術態度及活動的方法),指導她們的斗爭,領導她們參加日常的政治經濟斗爭,一直到參加暴動中的各種工作。”《婦女運動決議案》提出:“必須在農民組織中作有系統的婦女工作。”根據這些精神,農民婦女成為根據地婦女運動的主體,黨組織的任務是吸收農民婦女到革命組織中來。各級黨組織通過舉辦各種訓練班,選拔婦女深造,并把她們放到實際斗爭中去鍛煉,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女,使她們成為婦女運動的中堅力量。通過女工農婦代表會議,女性代表開始活躍于根據地的紅色政權組織中,涌現了一批婦女杰出代表。
龍關秀是寧岡柏路斜源村的一個家庭婦女。在參加革命工作之前, 她是足不出戶的農村婦女。1928年,她在紅軍的熏陶下,成為一名紅色交通員。當時,為了給紅軍傳遞文件、信件、通知,她常常穿梭于柏路與茨坪之間。她自幼生長在山區,對每一條小路都非常熟悉,因此,她能很好地完成每一次任務。經過一年時間的鍛煉,她變得更加膽大心細了,戰士們都親切地稱她為“交通嫂”。1929年1月,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反革命“會剿”。前委得知敵人進攻的消息后,提出了 “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決定由紅五軍主力和紅四軍第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到外線去打擊敵人。紅四軍出擊贛南后,由于敵我力量懸殊,井岡山失守了。紅五軍為保存實力,從荊竹山突圍出去,與紅四軍取得了聯系。紅四軍第三十二團在何長工、王佐等人的指揮下轉入深山老林堅持斗爭。紅軍轉入深山后,敵人對大山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妄想把紅軍困死、餓死、凍死在山里。這一年的冬天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雪, 平地積雪就有一尺多深,紅軍官兵困在山里,衣衫單薄,吃住都成了極大 的困難,真是苦到了極點。為了解決山里紅軍吃飯的問題,龍關秀接到了 組織上交給她的一項任務,那就是為在深山里堅持斗爭的紅軍戰士送糧食,因為部隊由于極度缺糧,已出現了戰士昏迷的狀況。接到任務后,龍 關秀心里很著急,因為以前用的一些送糧辦法都已經被敵人識破了,再用老一套辦法肯定是不行的。夜深人靜的時候,龍關秀依然沒有想出什么好辦法。這時,睡在床上的兒子哭了起來。龍關秀心煩意亂,不由得在兒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兩巴掌。沒想到,這兩巴掌打下去,倒是讓龍關秀想出了一個為紅軍送糧的絕妙主意。把兒子哄睡著后,龍關秀拿出小孩的衣服和褲子,連夜縫了起來,一直忙到半夜三更。她把小孩的衣褲縫在一起,就是想縫成一個小孩的模樣,里面裝上米,好當成小孩背在背上直接將糧食送上山。用這樣一種辦法,她成功地送出了第一袋糧食。雖然這只是杯水車薪,畢竟能解決一點問題。就這樣,她用這個辦法送出了一袋又一袋的糧食。但是,她的這個好主意卻意外地被村上一個流氓發現了。龍關秀長得清秀端莊,這個流氓一直對她垂涎三尺,常常躲在她家窗外尋找機會。有一天,龍關秀正在裝米,被他看到了。天一亮,他就向靖衛團告密。龍關秀再一次背上“孩子”假裝上山打柴時,被靖衛團的哨兵抓住并關進了敵人的牢房。她抱著必死的信念,閉口不言。當敵人要她說出藏糧食的地點和紅軍戰士的藏身地時,龍關秀沒有說半個字。敵人先是燒了她家的房子,又殺害了她的丈夫和不滿周歲的兒子。敵人慘無人道的暴行激怒了龍關秀,她一下子甩開按住她的兩個敵軍,猛地沖向了靖衛團的團長,將他撞倒在地上。這時,敵人的槍響了。龍關秀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教育了我們幾代人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當中有個潘冬子送鹽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聶槐妝烈士,是一名女性,是 一名普普通通的群眾。聶槐妝是湖南酃縣人,14歲時就被送到茅坪一個貧苦家庭的人家當童養媳,因為這家人很窮,娶不起兒媳婦,按當地習慣找了個姑娘先當女兒后當媳婦。不知不覺中,聶槐妝長大了,但她的心也長大了,因為革命把她召喚過去了。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茅坪后,聶槐妝從革命軍人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從革命軍人的一言一行中認定這確實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于是她勇敢地投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浪潮。 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做通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把婚姻推遲了,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工農革命軍是個大熔爐。聶槐妝加入革命隊伍行列后進步很快,白天發動群眾,做婦女工作,晚上讀夜校,不久就當上了茅坪鄉婦女主任。
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后,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雪,整個井岡山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國民黨反動派仍舊不停地燒殺掠奪,到處設崗設卡,對進山出山的道路進行嚴密封鎖,妄想把紅軍凍死、餓死、困死在井岡山。面對紅軍的困難,黨組織傳達了上級指示,要求每一個共產、共青團員、 青年都要勇敢地面對這種險惡的局面,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糧食、食鹽送上山去,以解決山上紅軍的經濟困難。和送糧食一樣,送鹽也是同樣艱難,該想的辦法都用過了,敵人的檢查越來越嚴了,要想再送鹽上山,簡直是難上加難。怎么辦呢?夜深了,聶槐妝仍在想用什么法子把鹽送上山去。她一邊納鞋底一邊冥思苦想,一不小心碰翻了油燈,等她重新點燃油燈時,卻發現半盞清油已經浸透丫她的半條褲子。她心中一亮,自言自語地說,這倒是個好辦法。
天亮了,聶槐妝經過一番精心打扮,挎上一只籃子,里面放了一些筍干、筍衣等自己煙熏的東西,上路了。路過哨卡時,靖衛團的團丁見她提著個籃子,就將籃子里外翻了一遍,又將她身上前前后后查了個遍,并未發現什么問題,就將她放行了。
聶槐妝離開哨卡后,轉入深山,按照組織上告訴她的路線找到了紅軍戰士的宿營地。她見到紅軍連長時高興地說,我把鹽帶上山來了。連長見她就只提著個籃子,里面也沒見到鹽,就奇怪地問鹽在哪呢?聶槐妝風趣地說,你們不知道吧,看我怎樣給變出來。她把外衣脫下后,把里面的 棉衣也脫了下來,說,就在這里面呢。原來,聶槐妝從淸油浸透她的褲子事受到啟發,把食鹽融化成水,用棉衣將鹽水吸干,再將棉衣烘干,穿在身上。連長對她的聰明舉動贊不絕口。
就這樣,聶槐妝用同樣的辦法為紅軍戰士多次送鹽,但她最后還是被敵人發現了,敵人殘忍地將她殺害了。聶槐妝犧牲時年僅20歲。她雖然犧牲了,但她的故事會永世流傳。為什么一名普普通通的群眾連死都不怕呢?因為共產黨好,共產黨為窮人辦事。所以為了保住革命的勝利果實,人民群眾甘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以命相拼。
在井同山斗爭中,這些女紅軍戰士不僅自己參加革命,有的還帶動家人甚至全家上戰場。彭儒一家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她們一家就有十幾個人戰斗在井岡山上,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彭家將”。“彭家將”中有女兵七人,大都是衡陽第三師范學校的學生,在革命形勢的呼喚下,她們加入了黨組織,參加了紅軍。參軍后,她們認真學習軍事,苦練射擊本領,下農村,串山寨,搞調查,開展群眾宣傳工作,她們有的成為射擊能手,有的成為紅軍婦女運動的骨干,有的英勇沖殺在槍林彈雨中,有的在與敵人浴血奮戰中壯烈犧牲。
據不完全統計,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婦女就有兩千多人,還有許多女英烈連名字都沒能留下。“豈因先烈當年血,染得鵑花分外紅。”她們就是井岡山的杜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