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當年,井岡山條件十分艱苦,國民黨軍隊反復進攻和嚴密封鎖,軍民面臨的處境極為困難。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黨領導人民不畏強敵、不畏艱難,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取得了多次反“進剿”、反“會剿”的勝利。秋收起義失敗,部隊來到農村山區,部隊給養非常困難。如何在農村環境下讓這支部隊生存下來,這是工農紅軍面臨的又一個難題。從經濟上克服困難,讓部隊有基本的物質保障,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我們部隊需要著力解決的大問題。國民黨和地主武裝對工農紅軍的軍事斗爭不斷,在戰爭環境下工農紅軍所面臨的經濟困難非常嚴重,如何在缺衣少藥的處境 下堅持斗爭,采取什么辦法來克服困難,共渡難關,這是黨和紅軍面臨的除軍事斗爭之外的又一個重大考驗。
一、困難有時真是到了極度
井岡山根據地高山和丘陵占全境總面積的85%,紅軍的作戰、行軍、發動群眾、建黨建政、休養生息,無一離得開山區。連綿不盡的群山和崎嶇蜿蛾的小道,率先向紅軍指戰員發起了挑戰。經濟落后,生活艱苦,更錘煉著每一個共產和紅軍戰士的信仰、膽略、氣概和毅力。可以說每個人上山之始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物質生活之艱苦。經過一年多的戰斗、工作、生活,紅軍戰士們贏得了挑戰的勝利,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磨煉出了堅強的意志。由對大山的畏懼到打仗能爬山,再到熱愛井岡山;由缺油少鹽、南瓜充饑的窘迫到高唱“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豪邁歌謠,便是他們適應自然、征服自然、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精神的最充分體現。
由于交通非常不便,邊界的經濟仍然是一種封建閉塞、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邊界的經濟本來是一個小農經濟區域,自耕農甚多,日常生活程度頗低。……因為地處邊陲的原因,受資本經濟的侵蝕頗遲,洋貨業在市場不甚發達,有些地方的交易還是‘日中而市’的逢圩辦法。” “人民多務農,商人及讀書的占極少數。” “農民在紅軍未來之前,除遂、酃、茶、蓮之大部外, 頗覺安居樂業,有天下太平的氣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不相往來的神氣。”“邊界的經濟,是農業的經濟,有些地方還停留在杵臼時代。”邊界各縣的商品經濟很不發達,基本上沒有現代工業,也沒有固定的商業網點,處于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經濟狀態。因地域的關系,寧岡的礱頭、古城和永新等地較之寧岡的茅坪和遂川的黃坳、小井微有不同,“茶、酃、永新各縣要較進步,寧岡、遂川要較落后。平地與山上又不同,平地的進步些,山上的落后些。籠統地說,邊界的經濟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
秋收起義部隊“自從到達井岡山以后,情形就大大改變了。因為紅軍經濟唯一的來源,全靠打土豪;又因對土地革命政策的錯誤,連小資產階級富農小商也在被打倒之列;又以大破壞之后,沒有注意到建設問題,沒有注意到經濟恐慌的危機,以致造成鄉村全部的破產,日益激烈的崩潰。加之反動派又厲行經濟封鎖政策,貨物金融彼此不能流通,生息困難,生〈坐〉之待斃,需用缺乏,供不應求。年年農民的絲、木、茶油、米粒、花生、鴉片等生產品不能運出賣錢,而需用食鹽、棉花、布匹等日用必須物品,亦無法取得。生息停滯,有潰敗而不可收拾之勢”。
尤其是在朱毛會師以后,軍隊驟然增加到萬余人,部隊給養嚴重不足,加上國民黨對井岡山嚴密的經濟封鎖,任何外來的物質都無法運入井岡山,井岡山的物質產品也無法運出去,導致經濟極為困難。“割據區域內,與外間消息隔絕,油鹽布匹藥材等不能輸入, 農產品不能輸入,農民感到困難,不能耐久奮斗。” “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 一年以來,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 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工農小資產階級群眾和紅軍士兵群眾生活的不安,有時真是到了極度。紅軍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籌餉。每天除糧食外的五分錢伙食費都感到缺乏,營養不足,病的甚多,醫院傷兵,其苦更甚。 這種困難,在全國總政權沒有取得以前,當然是不能免的,但這種困難比較地解決,就是使生活比較地好一點,特別是紅軍的給養使之比較地充足一點,則是迫切地需要的。”“軍用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寒冬季節,“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
井岡山時期紅軍官兵基本的物質保障都沒有,生活異常的艱苦。時任湘贛邊界特委書記的楊開明1929年2月25日在《關于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中記載得非常詳細:“紅軍中的生活與經濟是非常之艱難的。擁有數千之眾,每個月至少要1. 5萬元作伙食費, 米還是由當地籌辦的,經濟的來源全靠去打土豪……紅軍中的薪餉,早就廢除了,只有飯吃,有錢的時候發一二塊錢的零用錢。最近幾個月來,不僅零用錢不發,草鞋費也沒有發,伙食費也減少了。……這個經濟問題,要算紅軍中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邊界割據的致命傷。”具體表現在:
糧食缺乏。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后,得到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他們開倉放糧,接濟部隊。千余人的部隊,按照每天1.5斤糧食,一個月要4.5萬斤,當時解決糧食的辦法一方面是袁、王的救濟,另一方面主要是靠打土豪獲得糧食和物資。“我們的正常糧食又是怎樣解決的呢?我們手里有槍,當地有公開的或秘密的組織,他們一報信給我們,我們就派出一支部隊去打土豪,老話叫‘吊羊’、‘綁票’,這樣取得了一定數量的糧食和物質。”
1928年4月,朱德、陳毅部隊上山后,上萬人的吃飯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了。湘南部隊來到井岡山會師后,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多了,有三個師九個團,加上婦女和娃娃,近萬人。這個階段,我們的糧食又成了大問題。于是,糧食不夠,就用紅米飯、南瓜等來代替,常常是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有時還要靠野菜充饑。據劉顯宜回憶:“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每人每天只有三分錢的伙食費,天天吃的是南瓜。”現金沒有了,部隊很難籌到錢,朱毛會師之后,“四軍人數如此之多,每日菜金節儉需要現洋700元。湘南各縣焚殺之余,經濟破產,土豪打盡。朱部自2月抵耒陽時起,即未能籌到一文,僅靠賣煙土吃飯”。韓偉也說:“當時紅軍的指戰員都一樣,吃的是紅糙米、南瓜,有時還把紅薯、南瓜切成絲曬干合起來吃,有時吃這樣的東西也很困難,一天只能吃一兩頓。南瓜湯里既沒有油,也沒有鹽,很難吃下去。”
為此,1928年5月,毛澤東就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向湖南、江西兩省省委和黨中央呼吁:我們在井岡山上吃飯太難,山上糧食萬難。一般的戰士生活困難,連傷病員也不例外。11月,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湘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現在則相反,除了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于為繼。”陳伯鈞在《從古城會議到八月失敗》中回憶道:“當時的傷病員每天只發了三分油、鹽、 柴、菜錢,發七天就得拖十天。”“有時三個月聞不到肉味。” “到了冬天,天氣寒冷,每人只有一兩件單衣,一床毯子,白天披在身上當衣服,晚上加上禾草,又當被子。”
缺衣少布。井岡山的冬天特別寒冷,在零下五六度,戰士們還是穿著兩件單衣。晚上睡覺沒有棉被,大家就把稻草鋪在地上,戰士們相互擁擠到一塊取暖。實在冷得無法人睡,就起來烤火,烤暖了身子再去睡,或者干脆起來操練、跑步。韓偉說:“井岡山的冬天很冷,戰士們還是穿兩件單衣,后來搞來一點兒棉花,又缺少布, 戰士們就在兩層單衣里夾點兒棉花,拿針縫一縫穿上。晚上睡覺也沒有被子,蓋的是稻草,晚上睡覺的時候連人都看不到,因為人都鉆進稻草里去了。在那寒冷的冬天,戰士們腳上沒有鞋子穿,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當時打草鞋沒有麻,大家就把稻草捶軟,搓成網繩,再打草鞋。”在井岡山時期,要得到保暖的衣服和被子是非常困難的,有的時候甚至連衣服破了都找不到布來縫補。朱良才回憶道:“井岡山的冬天非常寒冷,可是我們都穿著單衣。拿我來說吧, 一條長單褲,因為連續戰爭,不論風里雨里,白天黑夜,起來一身,睡下一鋪,早已破的不像樣,要補又找不到布,只得挖東墻補西墻一撕了褲腿補褲襠,撕來撕去,結果把一條長褲變成了短 褲。”劉顯宜回憶說,“在冬天,我們沒有被子蓋,有時候能搞到一條由兩層布做成的夾被算是不錯的了,即使這樣的夾被,我在開始還沒有,后來在打土豪時繳到了一些,經過黨代表分配給我一條。冬天我們兩個人合在一起睡,上面蓋一條,下面墊一條,夾被里面塞進干稻草,有時候實在太冷了,我們就起來烤火”。夜里戰士放哨也是經常穿著單衣,生活十分艱苦。“(我們教導隊)學員穿的衣服是各式各樣的,有的穿軍衣,有的穿便衣,有的穿長衫,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每人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穿臟了,選擇暖和一點的天氣,洗一洗。冷了找點重體力勞動干或烤烤火,衣服一干馬上穿上。衣服破了,沒有布補,只好扯下袖子補背襟,扯褲管補褲襠,結果袖子越穿越短,背襟越穿越厚。”
艱苦的生活,并沒有嚇倒這些聚集在井岡山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相反,他們卻高揚起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唱出了一首至今都感人心扉的歌謠:
井岡山的歌謠
紅米飯南瓜湯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的精打光
干稻草來軟又黃
金絲被兒蓋身上
不怕北風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夢鄉
缺醫少藥。井岡山時期,沒有像樣的醫院,戰士們就親自動手,建設小井紅軍醫院,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所正規醫院。朱啟正是醫院建設的工程師,負責設計與施工。醫院的建設者除了四軍留守處全體人員外,連病號、老人、小孩、孕婦等都參與了建設醫院的勞動。曾志在《回憶井岡山的戰斗生活》一文中寫道:“我當時雖已懷孕7個多月,但也跟著大家一起抬木頭。男同志力氣大,他們抬頭,我們抬尾,重量都壓在他們身上。下山時兩只腳踩在新砍下來的樹枝上,邁一步都很艱難。后來干脆將木頭放在地上順坡溜下來,到了平地再抬著走,一直抬到小井。”龍開富在《在毛委員身邊的日子里》的回憶文章中,也提到了建醫院之事:“我們還在山上(小井)建了紅軍醫院,是戰士們自己動手建的,我也參加過扛木頭的勞動。”建設醫院缺少資金,戰士們就自愿把自己的“伙食尾子”捐出,一共捐獻了大洋1000元。醫院是一幢完全由木頭架起來的兩層樓房,共32間房間,約900平方米。據蕭明在《回憶紅軍醫院》中的敘述,“當時的樓板是很粗糙的,屋頂也是杉皮蓋的,沒有倒板,從杉皮的縫隙間能看到天”。盡管如此,在當時那么艱苦的條件下,能有這樣一所醫院,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醫院的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生奇缺,連最起碼的麻醉藥品、碘酒、鹽水與酒精也時常缺乏。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寫道:“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兵。由于營養不足、受凍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醫院設在山上,用中西兩法治療,醫生藥品均缺。現在醫院總共有八百多人。湖南省委答應辦藥,至今不見送到。”對于缺醫少藥的情況,楊至誠回憶說:“在井岡山,不僅糧食困難,醫藥同樣是困難的。中藥都用不上,那時傷病員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在紅軍中感覺困難的,就是傷兵問題。作一次戰就要損失一次,就有傷兵,醫院傷兵多的時候到過五六百。傷兵的問題,就在醫藥和待遇,可是醫藥很缺乏,雖然也有中藥西藥處,但醫生很少,且手術不好,藥又不多且不好,所以打傷了沒有藥診,的確不足以鼓勵來者。本來傷兵應該要待遇特別好一點才對,可是在經濟困難伙食都難以維持的時候,待遇要好的話是辦不到的(最近自己造了三棟房屋作醫院之用,名紅色醫院)。傷兵住的地方,都是民房,人又多又骯臟,吃的是老南瓜老米飯,殊覺可鄰(憐),這事影響紅軍的作戰能力,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為了解決藥品短缺問題,除從敵人那里繳獲一些藥品之外,都是自己用土辦法解決。時任小井紅軍醫院看護班長的王云霖在《回憶井岡山上的紅軍醫院》中說:“比如治療用的凡士林,就是用豬油代替”,“沒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來煮醫療器械,土法消毒”, 或者是用食鹽水消毒,食鹽緊張,就改用金銀花作為消炎的代用品。解決藥品極端缺少的另一個方法是組織當地中草藥醫生和群眾上山采藥。采藥時,一般由懂行的人先采集標本,然后大家照樣子去采,當時采集的有紫蘇、黃連、魚腥草、金銀花、紫金牛、鳳尾草、南天竹、鉤藤、土茯苓、木通、首烏、麥冬、接骨草、車前草、土黃柏、五瓜皮、厚樸、海金沙等100余種草藥。醫院又組織人員將采集的草藥洗凈、切片、曬干,后做成煎劑或研粉做丸,如薄荷、抗瘧丸、赤痢丸、感冒丸、散血丹、傷風止咳散等。醫院為此還總結了許多治療傷病的有效偏方,并且編寫了藥書。
醫療器械的短缺問題,也是采用土辦法來解決。比如,探針是竹子做的,長的有一尺左右,一般六七寸長;消毒用的盒子是自制的,他們把大竹子鋸成一段一段的,再把中間的節疤削掉,破成兩半,再把中間的一部分削掉一些,做成盒子樣的用具,用來消毒。鑷子也是自制的,即將竹子削成很扁的薄片,再放在火上一烤,把它一彎,就成了鑷子。一塊普通的繃帶,他們都是洗了又用,用了又洗,從來舍不得輕易丟掉,直到最后完全不能用為止;在沒有紗布時,就用土布代替紗布。據吳樹隆回憶當時紅軍醫院在醫療器械 短缺下做手術的情景說:“當時做外科手術時,沒有骨鋸,就用木匠的小鋸子,是那種細齒的小鋸子來做斷骨手術;沒有手術刀,就用殺豬刀來開刀。盡管條件這樣差,可是傷病員來了一批又一批。
如此簡陋的醫療條件,傷病員在治療過程中要忍受極大的痛苦。
針對醫生極其缺乏的情況,醫院就找來當地一些懂草藥的土郎中來解燃眉之急。當時,在戰士中流行一些皮膚病,吃中藥也不行, 沒辦法治。后來,當地郎中就傳授一些土辦法,或擦或服,效果還真不錯。醫治感冒也是用土辦法,就是用一個小碗放上酒,再放一節蔥,用火燒,然后把衣服脫光,兩手蘸著酒往身上猛擦。然后再用被子蓋起來,睡一睡,讓他發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時任紅四軍紅三十一團二連連長張宗遜回憶道:“當時醫院的醫療條件很差,沒有消毒品和麻醉藥品,就用紗布或棉花塞進傷口里,用竹子 (像織毛衣的針)往里捅。這種換藥的方法,實在痛得很。能夠搞到一點碘片沖上開水消毒,那是最好的辦法了。我當時是傷了大腿。
開始在茶陵時,請來中醫,用什么冰片、鴨毛洗傷口,還說鴨毛最干凈,治了許久,花了不少錢,不見有什么效果。以后到茅坪,醫院里的醫生就用紗布、竹片、碘片洗傷口。醫生每天用竹片捅到傷口里,把舊紗布拿出來,換上新的,換藥時痛得難忍,總不見效。后來請來本地的一些草藥醫生,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草藥,有草根、青草、樹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傷口上,把膿血都弄出來,再貼上一張膏藥,一個星期就好了。”為了盡快解除井岡山上傷兵們的痛苦,毛澤東向上級匯報時,說:“仍祈中央和兩省委送幾個西醫和一些碘片來。”
除了醫療上的缺乏,當時連一些日常用品和槍支彈藥也非常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永新、寧岡兩縣沒有鹽吃,布匹、藥材完全斷絕,其他更不必說。”因此,到了寒冬臘月,戰士們還是穿單衣放哨,因為沒有布料和棉花,無法為戰士添置棉衣,大家只能忍受寒冬之苦。頻繁的戰斗,戰士們手里的武器也是非常簡單,槍的數量不多,即使有,子彈也很少。據粟裕同志講,當時一支槍一般只有三發子彈,有五發子彈就算很多了! 打起仗來,三發子彈怎樣使用呢?沖鋒前打一二發子彈,都是打排槍,接著就是沖鋒,第三發子彈要留著打追擊時用。更多的參戰人員的武器是鳥銃、鐮刀、大刀、梭標、鏟子等。很多武器都是從敵人手里繳獲過來的,大炮基本上沒有,繳獲敵人的也大多是爛的, 無法使用。如此簡陋的武器,對紅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井岡山軍民經受著戰場上流血犧牲和日常生活中被凍死、餓死、困死的考驗,他們以超人意志戰勝了不可想象的折磨,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美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