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天辟地,反帝反封建的號角震撼長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席卷全國,在此基礎上,從1924年 到1927年,領導和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國民革命,更是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前所未有。特別是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進一步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倡導和組織了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積極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1.倡導和組織國民革命統一戰線
建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統一戰線”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然而,中國共產黨對這一策略的認識,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中共一大通過的決議認為,中國共產黨應采取獨立的政策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系。中共一大后,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到廣西、廣東考察 了國民黨及當地的革命運動。馬林認為,國民黨是一個多階級聯盟的革命政黨,在南方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共產黨應與其聯合,共同進行斗爭。馬林并為此向國共兩黨提出了聯合的建議。孫中山方面表示, 愿意聯合共產黨,但由于國民黨是一個大黨,共產必須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聯合。而共產黨黨內的大多數同志則表示同意支持孫中山,但反對加入國民黨。中共二大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通過了 《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決定與全國的革新黨派實行黨外聯合。中共的“黨外聯合”主張,沒能得到孫中山的同意。為了推動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于1922年8月底,又在杭州西湖召開特別會議,專門討論與國民黨合作的方式問題。會議雖然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條件下,共產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但大多數同志對這種作法仍存疑慮,因此國共合作問題實際上沒有解決。1923年1 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作出《關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 議》,對實行黨內合作的形式進一步作了肯定。特別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鎮壓之后, 中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了低潮。中國共產黨由此意識到,中國無產階級雖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 階級的力量,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因而要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尋求革命的盟友,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
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妥善解決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和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3年6月12 日到20日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張太雷、張國燾等30多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會議傳達了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統一 戰線的必要性和把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改造成為工、農、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聯盟的可能性。通過激烈討論,大會著重批評了 張國燾等人懷疑國共合作的“左”傾觀點,也不同意馬林、陳獨秀“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主張。最終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采取共產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中共三大所確定的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使中國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臺迅速擴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迎接波瀾壯闊 大革命到來作了很好的組織準備。
1923年11月,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蘇俄、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著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實現國共合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的中心內容是解決改組國民黨問題,通過了由共產黨人直接參與制定的《中國國民黨第一 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總結了過去革命斗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明確提出了反帝反軍閥的革命任務,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奠定了國共兩黨進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 同時,大會通過了以民主集中制改組國民黨的具體辦法,領導機構采取委員制,因此在會議中進行了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的選舉, 最終選出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41人,其中共產李大釗、譚平山、 于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此外, 很多共產還擔任了國民黨地方各省的領導職務。大會還通過了接受共產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大批的共產以國民黨特派員、黨代表等身份,從事政治、軍隊和群眾工作。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組后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對推進中國民主革命具有重大意義,成為中國革命高潮的新起點。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使國共兩黨及其領導的政府、軍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稱贊,在國民革命中起到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1924年工人運動開始復興,農民運動也有了初步的開展。國共合作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為未來的革命準備了軍事骨干力量。
2.領導偉大的群眾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
1925年5月,以五卅運動為起點,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大革命高潮。 五卅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一次偉大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決定加強黨對工農群眾運動的領導。2月,上海日本紗廠 工人舉行罷工并取得勝利。但事后日本資本家毀約,仍任意開除工人,不承認工會,由此引發了日商外棉八廠與十二廠工人的再次罷工。 5月15日,日本資本家在沖突中槍殺工人顧正紅,打傷多人,激起市民的極大憤慨。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組織決定發動各界群眾舉行反帝示威。5月28日,中共中央根據運動發展形勢,及時決定進一步動員群 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斗爭,專門組織了領導這次罷工的委員會。30日,當上海工人、學生萬余人在南京路上示威時,遭到英國巡捕的鎮壓,當場死傷數十人,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慘案發生后, 中共中央號召上海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并于6月1日成立上海總工會以及工商學聯合會。聯合會提出懲兇、賠償、永遠撤出外國軍隊等17項條件。這一運動得到全國各大城市人民的聲援和響應,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反帝愛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揭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省港大罷工,此次罷工由共產黨人鄧中夏及蘇兆征領導,歷時一年零四個月,是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有效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的經濟統治。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斗爭中受到很大鍛煉,培養造就了一大批, 黨組織也得到極大發展,在斗爭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后黨領導大規模的群眾斗爭奠定了基礎,正如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所說:“一直到去年(1925年)五卅運動發生了,工農商學各階級不約而同的參加反帝國主義運動了,各階級一齊參加革命,這算是破天荒之第一次。……國民革命的潮流,頓見高漲而澎湃而狂舞,開中國革命歷史上空前未有之新紀元。”
3.推動建立新式軍校和革命軍隊,推進北伐戰爭不斷取得勝利
孫中山曾經在總結革命失敗原因時曾指出:“中國革命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沒有廣大人民的基礎……現在為了完成我們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定決心改組國民黨,建立自己的革命軍隊……這就是創辦黃埔軍校的宗旨。”“中國 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建于1924年,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的政工基本上都由共產擔任,開展得相當成功出色。在短暫的三年中,就有周恩來等五位共產出任校政治部主任,專職分工政治工作和政治課教育。黃埔軍校建校之初,中共中央即發出通告,指示各地黨組織“迅速多送”符合條件的共產、共青團員以及革命青年報考黃埔軍校。在短短兩三年,有近千名中共云集于黃埔,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起點,說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重視軍事工作。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一大批優秀共產抱著挽救國家危亡的理想奔向黃埔,對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各項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在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共招生六期,其中在黃埔前六期工作、學習過的中共有近千人,加上武漢分校的學生,有近萬人之多,這些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日后成了共產黨軍隊中的骨干將領,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25年2月和7月的兩次東征,黃埔軍校學生軍作為主力之一參戰。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隨軍出征,首次將政治工作用于戰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全團2100 多人,共產葉挺擔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 成員多為共產和共青團員。第四軍獨立團作為先鋒率先從廣東出發,首戰碌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鋪,奇襲汀泗橋,大成賀勝橋,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部隊贏得了“鐵軍”稱號。團長葉挺也被譽為“北伐名將”。 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義部隊由朱德、陳毅帶領與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會師后,葉挺獨立團編成28團,成為紅四軍主力團,也是后來紅一軍團主力。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國民革命軍在工農群眾的支援下,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中國形成了歷史上空前廣大的人民解放運動。毛澤東指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國民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國民革命是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沒有國共合作,不會在短時間內掀起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國共產黨起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國民革命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下進行的。而中國共產黨正是國共合作的倡導者和統一戰線的組織者,是人民群眾的主要發動者和組織者。國民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共產黨人不僅幫助和推動國民革命軍的建立,而且在軍隊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在戰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著先鋒模范作用。
因此,國民革命“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大革命初始, 中國共產黨還是一個小黨,但卻走在了時代前列”。國民革命“空前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壯大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從建黨到大革命失敗短短的6年時間內,中國共產黨由起初只有50多人,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5. 8萬名、領導著280余萬工人和970余萬農民的具有相當群眾基礎的政黨”。
盡管這場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由于國民黨右派破壞國共合作、背叛革命,竊取了大革命的成果,致使國民革命以失敗告終,但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提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革命思想,進行了先前從未有過的革命實踐,展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而這種精神作為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被后來者所繼承。因此,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沒有停止。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失敗的痛苦經歷中,獲得了極為深刻的經驗教訓,并在革命烈火中繼續經受各種風險挑戰,領導中國 革命走上新的復興之路。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用血與火的革命實踐,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