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
在馬克思主義進入他們視野之前,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探索大多都失敗了。但是,這些探索為他們最終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和實踐的基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使得在迷茫中探索的先進中國人看到了希望,并促使他們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所總結的那樣:“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 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 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十月革命從諸多方面影響了先進中國人的思想。從效法、學習的榜樣角度來講,在中國社會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以法為師”被“以俄為師”取代。同時,中國先進青年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熱潮也逐漸為留俄學習、赴俄勤工儉學運動所取代。劉少奇、任弼時等青年就受此影響,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賀民范的幫助下,遠赴蘇俄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
從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內容來講,十月革命帶來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宣傳聲勢,逐漸壓倒了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風頭。從此,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進步知識分子群體中成為一種新的時代潮流。各種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長沙新民學會、武漢利群書社、天津覺悟社等紛紛積極投身這 一時代浪潮,把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擺上了重要議程。另外,近代中國社會輿論影響極大的老牌名刊物如《新青年》、 《每周評論》等,也紛紛調整自己的主題設置和版面內容,轉向以研究、 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為主要內容。另外一些專門以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為主的刊物不斷涌現。
這個時候,懷抱理想主義救世精神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熱情謳歌了對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道路的贊美和向往。李大釗把對世界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兩次大革命一法國大革命和俄國大革命做了一個比較,他認為,盡管二者都是“影響于未來世紀文明之絕大變動”,19世紀全世界的文明都是 “胚胎于法蘭西革命血潮之中”。但20世紀初葉以后的文明,“其萌芽即茁發于今日俄國革命血潮之中”。二者的本質不同在于,他認為 “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 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時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 性質自異,故迥非可同日而語者。”因此,李大釗在(Bolshevism的勝利》中預言,“由今而后,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赴蘇俄勤工儉學的瞿秋白也對十月革命給予了熱情謳歌,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生 出極大的變動,掀天動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響……在中國這樣黑暗悲慘的社會里,人人都想在生活的現狀里開辟一條新道路, 聽著俄國舊社會崩裂的聲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動心。因此大家都要來討論研究俄國。”毛澤東后來在延安回顧黨的歷史指出,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全世界無產階級及其他先進分子上了共產主義的一課。”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比飛機飛得還快。……七十多年馬克思主義走得那樣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這樣快。因為它走得這樣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運動以后,很快就曉得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勢力的口號”。
正是在這樣有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宏觀社會輿論環境下,在先進知識分子對十月革命的熱情謳歌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中,走俄國人的道路,“旗幟鮮明地公開成立一個共產黨”以領導中國革命, 便成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共識。而這背后最重要的歷史支撐就是政治信仰和革命理想。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只有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起來堅定的政治信仰,在此思想基礎上建立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先進政黨,才能把一盤散沙的中國底層民眾組織起來,也才有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正如毛澤東所講:“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