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
近代以來,在同一個戰爭舞臺上,中國和日本曾兩次大規模地正面交鋒。然而這兩次在不同時空進行的生死決戰,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第一次以日本的勝利、晚清中國的失敗而告終;第二次則以中國的全面勝利,日本的戰敗投降而畫上句號。兩場戰爭結局迥異的原因是什 么?歷史表明,中日兩國的戰爭絕不僅僅是軍事、經濟等“硬實力” 的較量,更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在意志與精神方面的一場“軟實力”的較量。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政治上、軍事上的勝利,更是精神和意志的勝利。抗戰精神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甲午戰爭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并不輸于日本。特別是經過洋務運動的發展,軍事力量上也早已擺脫純粹依賴大刀長矛的處境,有的方面比起日本甚至還略占優勢。從海軍實力來看,據有關資料顯示,雖然當時北洋海軍實力稍遜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廣東的戰艦,在整體上,晚清中國的海軍實力與日本可算是旗鼓相當。然而其結局卻是以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進一步被半殖民地化而告終。反思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就是精神上的頹廢萎靡,最直接地表現為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和軍隊士氣的萎靡不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私欲,生活驕奢淫逸,思想麻痹。國難當頭之際,慈禧太后還在挪用購買槍炮彈藥的海軍經費1000多萬兩白銀給自己修園子慶壽。軍隊名義上是統一的,實則派系分明,各自為政,無法形成合力,甲午海戰就幾乎都是北洋水師在作戰。清軍的官兵們也多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他們平時疏于訓練,忙著廣蓄財產,遇到戰事則懦弱退讓,不敢主動出擊,毫無斗志:平壤之戰中清軍總指揮葉志超開戰不久便停止了抵抗,豎起了日旗,帶領部下狂奔500里,渡江回國;虎山之戰清軍聽到日軍來襲便聞風喪膽,不戰而逃,把多座城池拱手相讓;日軍總攻劉公島時,北洋海軍十艘魚雷艇在管帶率領下集體逃跑,或棄艇登岸,或擱淺被俘,出現了一支完整無損的魚雷艇隊不戰而滅的不可思議之場面。統治階級和官兵們的精神萎靡,帶來的是整個社會人心的渙散和整體墮落,國家如 一盤散沙,怎能不陷入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可悲境地?,
與甲午戰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后,全國上下抗日救亡的民族熱情高漲,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的重大關頭,以民族大義為重,挺身而出,率先舉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團結和凝聚起廣 泛的抗日力量并肩戰斗,身先士卒,始終戰斗在抗戰最前線,戰斗在最為艱險的地方,成為中華民族英勇抗日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和海內外中華兒女一起,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抗爭,促進了中華普族精神的升華,形成和凝結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毋庸置疑,偉大的抗戰精神是奪取抗戰勝利的精神支柱。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面前,長城內外,大河上下,海內外中華兒女"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把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祖國命運融為一體,為拯救中華民族,為拯救祖國,為保存民族尊嚴,眾志成城,前赴后繼。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將大批鐵軌、枕木運往前線,供中國守軍構筑工事;就連衣衫襤褸的乞丐,也慷慨捐輸,義無反顧地支持抗日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即使貧病交加、食不果腹,依然將聽的各種新聞編成押韻的詞句和唱段,用“說新聞”的方式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演奏《義勇軍進行曲》的行為向民眾傳遞愛國救亡的呼聲;無數的官兵、農民、工人、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紛紛自發組織起來參與各種形式的抗日戰爭。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其背后涌動的正是抗戰精神中所體現出的濃烈愛國情懷。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時刻面臨著生存還是毀滅, 自由還是被奴役,獨立還是亡國的生死抉擇。為了不當亡國奴,為了拯救遭日寇鐵蹄踐踏的家與國,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無數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時刻準備著拋灑一腔熱血。正如當時的一篇報紙社評中指出的:“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并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獨立地堅持抵抗日本鐵蹄蹂躪,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視死如歸的中華兒女從未言敗,“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張治中在陣前發布《告全軍將士書》,發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國家,以救民族,假如日軍猶有一兵一卒留我國內,我們的責任即未完成;反之,我們如尚有 一兵一卒,必與敵人拼命到底”的豪言壯語;在守衛曹家橋的戰斗中, 堅守陣地的60余名戰士全身浸火油、負炸彈,與數百日軍同歸于盡; 還有“八女投江” “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等眾多視死如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寧愿壯烈犧牲也誓死不當亡國奴的英雄壯舉,正是抗戰精神鼓舞下中華兒女崇高民族氣節的充分展現。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促進了民族覺醒,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危機意識,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民族工商業者,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以民族利益為重,捐棄前嫌,緊密團結起來,紛紛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中。他們或橫刀立馬,或沖鋒陷陣,或捐錢捐物,萬眾一心,在前方與后方,以武裝和非武裝的方式,采用正規戰和游擊戰、運動戰相配合的戰術,冒著敵人的炮火,同仇敵愾,血戰到底,使敵人陷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種“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戒衣” 的英雄氣概,正是抗戰精神的重要體現。
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飽經磨難,其間既有讓一些人感到憂慮迷惘和悲觀失望的“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也有妄想以幾個勝仗,用半年最多一年的時間就打勝的盲目樂觀的“速勝論"聲音;既有抗戰時局的暗淡與戰役戰斗的失利,也有“掃蕩” “蠶食"的逼迫與抗戰物資的奇缺。然而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形勢如何險惡,中華兒女從沒有被嚇到,廣大愛國軍民始終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東北抗日聯軍在冰天雪地的艱苦環境之中缺衣少食,卻堅持與數十倍于己的日寇長期周旋;根據地軍民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艱苦奮斗, 開展“反掃蕩”“反蠶食”的人民戰爭。是什么支持他們不畏險阻,堅忍不拔地頑強斗爭?——就是抗戰精神鼓舞下的一種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他們深信,只要堅持戰斗,持久抗戰,“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精神的富足與強大讓一個民族永不頹謝,不可戰勝。毛澤東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在建基于客觀條件許可的舞臺上,中華兒女充分發揮了抗戰精神的能動性,演出了一幕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抗日大戲。抗日戰爭不僅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百折不撓地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波瀾壯闊的宏偉巨著,更是中華兒女團結一心,不畏強暴,共同御侮的一首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