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為什么中國人民在20世紀初葉先后建立的300多個政黨中,會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呢為什么諸多政黨相繼被歷史淘汰,而中國共產黨卻從無到有、不斷壯大,成為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堅強力量?
政黨是某一階級或階層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社會經濟、政治和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資產階級政黨風靡歐洲的時候,中國由于長期受到嚴密的封建專制統治,導致政黨活動起始較晚,且最初的形態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民間秘密會黨。中國會黨發軔于清康熙年間, 自雍正到宣統年間,在官方檔案中涉及民間會黨的資料就達數萬件,有文字記載的會黨共有215個。其中,天地會、哥老會分布最廣,勢力最大,幾乎遍及全國大部分省份。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曾在反對清王朝統治、抵制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秘密會黨受到歷史的局限,不是先進階級的代表,也不可能提出正確的斗爭綱領,其結局必然是悲慘的。有的被反動勢力所鎮壓,有的因為內部紛爭而瓦解,有的為統治者所操縱利用,有的淪為黑社會組織。清代這些秘密會黨很難稱得上完整意義上的近代政黨。
近代中國政黨是伴隨著資產階級改良活動和革命斗爭的興起而產生 的,是在民族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先后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和商辦等形式,興辦了一批近現代企業。據不完全統計,1875—1894年的18年間,共設廠礦71個, 資本總額2087.4萬元,平均每年設廠礦3.94個,資本115.96萬元。19 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了兩個高潮:1895—1898年的4年間,共設 廠礦80個,資本總額1781萬元,平均每年設廠礦20個,資本445.25 萬元,比前18年分別增長4.07倍和2.84倍;1905—1908年的4年間, 共設廠礦238個,資本總額6121.9萬元,平均每年設廠礦59.5個,資 本1530.47萬元,比前18年分別增長14.1倍和12.19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必然會在政治上有所表現,渴望通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中國資產階級政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 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強學會。這就逐步形成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1905年8月, 孫中山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其他革命團體的部分成員,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革命綱領,成立了本部領導機構和國內外地區性支部,并規定入盟手續,具備了政黨的完整形態,標志著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由此產生。立憲派先后建立或改組的主要團體有保國會、保皇會、帝國憲政會、政聞社、憲政公會、憲政籌備會等。
這個時期的中國政黨尚處于萌芽狀態,帶有建黨的探索性質。早期建立的組織有的是志同道合的自然結合,有的是地方性或學術性組織, 也有的提不出明確的斗爭目標。在名稱上之所以大多稱為“會” “社”, 是因為中國長期實行封建專制統治,不僅嚴禁政黨活動,而且視黨為不祥之物,有“君子群而不黨”之說。因此,早期成立的政治團體都避開 “黨”字。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逐步確立了政黨觀念。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高潮尤其是議會活動的出現,中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政黨熱”。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不久,制定和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確規定在10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召集舉行國會選舉。 由此,“議會政治” “政黨組閣”的呼聲日益高漲,各派政治勢力為了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席位,爭取在權力分配中得到較多的利益,紛紛建立各自的政黨,使中國呈現岀政黨林立的局面。當時影響較大的黨派有:憲友會、辛亥俱樂部、中國社會黨、工黨、統一黨、憲政黨、自 由黨、統一共和黨、民主黨、共和黨、國民黨、進步黨等。當時有刊物這樣描述:“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根據臨時約法以及后來擬訂的國會選舉法規定,民國元年12月開始國會選舉。各政黨對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會選舉極為重視,傾全力投入爭奪議席的角逐。許多政黨都是剛成立不久,深感力單勢薄, 難以獨立競爭,紛紛聯盟組合。在第一屆國會選舉前,形成了國民黨、 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四黨對峙的局面。1913年2月,國會選舉揭曉, 眾議院和參議院共設870議席,國民黨獲392席,共和黨獲175席,民 主黨和統一黨各獲24席,其他議席為無黨派人士或跨黨者所獲。國民黨占壓倒性優勢,由國民黨組織責任內閣已成定局。
當時,議會制的推崇者們曾天真地期望西方的政黨制度能給中國政治帶來光明的前景,只要國民黨通過議會選舉取得多數而組成政黨內閣,就能夠制約袁世凱。然而,袁世凱絕不會容忍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占優勢,更不允許由國民黨人組織內閣。正當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躊躇滿志,奔走于南方各省,積極準備建立國民黨責任內閣的時候,袁世凱卻殺氣騰騰地隱藏于密室策劃著摧毀國民黨的陰謀。1913年3月, 袁世凱的爪牙在上海車站暗殺了宋教仁。5月,袁世凱為了抗衡占據優勢地位的國民黨,又把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撮合在一起,將三個黨合并組成進步黨。這就形成了國民黨與進步黨兩大政黨的對立。
民國初年兩大政治勢力的斗爭,國民黨是進步陣營的代表,在中國無產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之前,處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地位。而進步黨并不進步,其成員主要是保皇分子和君主立憲派人物,代表的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官紳階層的利益,不過是反動陣營的工具,必然會被革命洪流所淘汰。
7月,進步黨成立僅兩個月,袁世凱改組了內閣,提名進步黨名譽理事熊希齡出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進步黨實權人物都撈到了內閣重要職位。10月,進步黨理事長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另一骨干湯化龍當上了眾議院議長。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后,為了恢復帝制,登上皇帝寶座,又玩弄“換馬”游戲,扶植籌安會,踢開了選他為大總統的國會和政黨。11月,袁世凱竟撕掉偽裝,公然下令解散國民黨, 撤銷國會中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但是袁氏的淫威并不自它改變人民的意愿,更不能阻擋歷史前進的潮流。進步黨以自身利益為秩碼,進行政治上的投機,在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中助紂為虐,遭到了人民的唾棄, 即便他們后來舉起了反袁旗子也無濟于事,在袁世凱死后就分化瓦解了。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300多個政黨,提出本黨政治綱領的是少數。 在同一政黨中政見也不盡一致,甚至因意見對立造成不歡而散。有的政黨組建倉促,改組頻繁,進退自由,名稱和組織也變化無常。有的在成立當年便數次改組。除國民黨等少數幾個政黨能長期堅持活動外,這一時期成立的許多黨派,有的曇花一現,有的不久便銷聲匿跡。
歷史是公正的,曾經給予國民黨以充分表現和施展的機會。國民黨雖然受時代的局限,在反袁斗爭中有所失誤,但從總體上說仍是當時革命斗爭的中心,以孫中山為核心的國民黨在當時的革命斗爭中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把中國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推向高潮,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歷史也是殘酷的,舊民主主義遭受的挫折和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議會政治是注定要失敗的,資本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 在強大的中外反動勢力面前,國民黨是軟弱的、妥協的,難以承擔起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重任。
革命進程猶如大浪淘沙,沖擊著中國的政壇,不少政黨一個接著一個被歷史淘汰,唯獨中國共產黨以其雄厚深邃的基礎、堅定剛毅的姿態屹立于中華大地,擔負著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