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
母親常對我們說,“官兵平等,是紅軍與白軍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毛黨代表、朱軍長和我們過著同樣艱苦的生活。”母親還對我們說,1928年4月間,他們隨朱德、陳毅同志率領南昌起義保留的部隊和湘南起義的農軍上井岡山后,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生活極端困難,糧食、衣被、住房、醫藥都十分短缺。這么多人要吃飯怎么辦? 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雖然山上是出糧的地方,農民在山腰和山腳下的小坪壩上,辛辛苦苦地開出一小塊田地,莊稼收成也不算太壞。可是,整個井岡山上只有十多個村莊。當時,人口不到兩千,產谷不滿萬擔,除他們自己吃用外,剩下的就不多了。這樣,糧食問題就嚴峻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母親說,紅軍上山不久,通過宣傳和實際行動,軍民很快就打成一 片。老百姓對于支援軍隊的事情十分熱心,他們說:
“寧愿我們自己苦一點,也不能叫自己的軍隊凍著餓著呀!”
可是,毛黨代表沒有把事情看得那樣簡單。他認為,老百姓積極支援軍隊,當然是好事,但對軍隊來說,要盡可能地減少人民群眾的負擔。否則,時間久了,會使軍隊脫離群眾。
先說吃飯吧,毛黨代表規定,官兵每人一律每天五分錢菜金,買油、買鹽、買菜就靠這點錢。有時候,這五分錢也保證不了。要買菜, 只能撿最便宜的買。山上南瓜最多最賤,保存時間也久。于是,南瓜湯就幾乎成為他們每頓飯必不可少的菜。雖然生活艱苦,但同志們都非常樂觀。那時,更令人感動的是,紅軍戰士不但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且把“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這句話倒過來,成為“天天吃南瓜,打倒資本家”的戰斗口號。“彭家將”中的宣傳員在井岡山編了一首歌謠,大家天天都高興地唱著。歌詞如下:
紅米飯,南瓜湯,紫茄子,噴噴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天當房來地作床,娶個月亮進洞房;
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
哪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
至于油,在最困難的時候,很難見到。當時,工農紅軍是無餉可發的,只是每人每月分上三五分或毛把錢的“伙食尾子”。從那微乎其微的菜金里再節約出一點零用錢來,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那樣艱苦的日子里,不僅紅軍戰士們的物質生活如此困難,毛黨代表、朱軍長和各級也同戰士們一樣過著艱苦的生活。
到了冬天,因為缺乏衣物、被褥而帶來的痛苦,更是難以忍受。山高風大,寒風刺骨,而且經常雨雪交加,許多戰士沒有棉衣穿,只穿著破爛的單衣、夾衣,有的戰士沒有草鞋,只能打赤腳。那時,每人只有 一條破軍毯或一床夾被。有的戰士連這些東西都沒有。為了抗住高山嚴冬寒氣,大家便弄些稻草裝在夾被里,還風趣地稱之為“金絲被”。紅軍戰士唱著:“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夢鄉。”
天氣實在寒冷得厲害,蓋“金絲被”,也無法睡著,就在屋中生一堆火,大家圍火而眠。毛黨代表、朱軍長和部隊的戰士們一樣受凍。他們經常把一床夾被用一根帶子做成斗篷披在身上防寒取暖。毛黨代表、 朱軍長為井岡山軍民樹立了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光輝榜樣。
1928年8月間,毛澤東率部隊到湖南資興去迎接攻打郴州的紅軍大隊回井岡山。在行軍的路上,我母親看見毛黨代表騎著馬看書,馬背上還裝著一大包書。他在井岡山茨坪的時候,房子里擺設很簡單,一張床,一張桌子,幾個木板凳,桌子上放了很多報紙和書。他很少休息, 經常翻閱報紙和文章。
我母親好奇地問:“毛黨代表,你經常看這么多報紙干什么呀?”
毛黨代表笑呵呵地回答我母親:“不看報不行呀。多看報紙,就能了解敵人活動情況,知道敵人內部會不會打仗(叫軍閥混戰)。敵人內部打起來了,就有利于革命形勢的發展。我們到農村中擴大革命根據地,有了革命根據地,才能有地方休整,補充力量,補充供給,紅軍才能繼續戰斗,多打勝仗。”
母親還說:“毛黨代表給、戰士講課時,講解革命大道理,通俗易憧,深入淺出,而且語言非常幽默風趣,大家都愿意聽。”
“我記得下井岡山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有的同志利用民間流行的曲調,配上新歌詞,編了一首歌,歌詞大意還記得幾句:
我們記得發源在井岡山,心里老是想著它,想著它,想著它,井岡山。
毛黨代表,他有一肚子革命道理,上起課來,哈哈笑,哈哈笑, 哈哈笑,井岡山。
朱德軍長,他有一根竹子扁擔,一百多里,赤足跑,赤足跑,多耐勞,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