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0
中共部縣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后,共青團、工會、 婦女、少先隊、兒童團、貧農團等革命群眾組織也相繼恢復和建立,在中共鄱縣縣委領導下,為保衛蘇區、建設蘇 區作出了貢獻。
共青團組織
1929年2月,中共都縣臨時縣委成立后,決定恢復共青團組織,由郭天祿(郭烈)任共青團鄢縣縣委書記。中國共產青年團是少共國際的一個支部,接受少共國際的領導,故又稱“少共”。
共青團鄱縣縣委恢復后,區、鄉團的基層組織也逐步 建立。為了培養各級團,1930年2月和1931年4月,中共鄱縣縣委、共青團鄢縣縣委在石洲舉辦了兩期青干訓練班,培訓了70余名區、鄉團。訓練班主要學習《共產主義ABC》《社會發展史》《中國共青團章程》等課程,幫助團干提高覺悟,增強理想、信念。同時學習軍事知識,開展軍事訓練,以提高應戰能力。
隨著區、鄉團組織的恢復和建立,1931年7月19日至20日,少共(共青團)鄙縣第二次代表大會與中共都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石洲同時召開,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和鄱縣青年群眾受苦狀況,指出“中國革命潮流的高潮是不可爭辯的”“現在大多數青年傾向革命,已與反動勢力對立起來”。會議總結了共青團鄱縣縣委恢復以后所開展的工作和存在的問題,通過了《政治決議案》和《組織問題案》,確定了今后共青團組織的中心任務:反對國民黨軍閥進攻蘇區;徹底分配土地,鞏固和擴大蘇維埃政權;抓好青工部、少先隊、兒童團、學徒聯合會等工作,團結和爭取廣大青年,鼓舞青年群眾投身赤衛隊和紅軍;徹底掃除封建勢力,打破_切舊禮教、舊風俗和迷信。會議還針對過去工作中存在的關門主義,縣城、水口、十都'沔波及西鄉各地沒有建立團的組織,缺乏人才,支部生活不健全,紀律不嚴,政治理論水平不高,極端民主化錯誤嚴重等,提出了一系列糾正的措施,即擴大與嚴密團的組織,堅決建立中心市鎮及白色區域團的組織;加強巡視工作和教育訓練,培養農運人才;健全支部生活,使支部成為群眾的核心;實行團工作轉變,使工作具體化'實際化;嚴格團的紀律,反對懲辦制度;密切黨團關系和上下級關系;開展自我批評。當年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第-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后,共青團都縣縣委又于
10月19日在石洲召開團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并產生了新的一屆共青團鄱縣縣委,寧國良、殷華、施策民、李赤光、黃佐凡、曾少海、范品梅、劉傳根、鄒家祠、董學政、黃容暢為正式委員,劉起信、李二鳳為候補委員,寧國良、范品梅、李赤光、黃佐凡、曾少海為常委,寧國良為書記。1932年7月7日,共青團縣委三屆二次委員擴大會議在石洲召開,重新調整了共青團鄢縣縣委的領導班子,由李國華(李立)任書記,黃佐凡任組織部長兼少先隊工作部部長,施策民任宣傳部長,羅育名任經濟法權部部長。10月,全縣建立了4個區委、27個支部、61個團小組。有團員609人。其中正式團員559人,候補團員50人,女團員177Ao1933年5月,李國華調離鄱縣,由駱道南接任團縣委書記。10月,鄱縣、遂川兩縣團委合并,成立少共鄱遂中心縣委,黃佐凡任書記,1935年初,劉家運接任。鄱縣共青團組織在中共鄱縣縣委領導下,在積極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建設蘇區,加強組織建設和少先隊、兒童團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發揮了黨的得力助手作用。
婦女組織
1930年1月,都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重新設立了婦女委員會,周曉春任主任。
1931年9月10日,湘贛省各縣婦委聯席會議通過了《湘贛邊蘇區工作決議案》,并經中共湘籟省委批準執行。
《決議案》指出:“各級蘇維埃政權組織,本身是代表整個階級(包括男女)利益的,在法令上、行政上、行動上應保障婦女利益,絕不能把整個階級利益分開,因此,這些組織無單獨存在的必要。”并決定“取消各種單獨的婦女組織。所有勞動婦女可分別根據其職業加入產業工會'手工業工會、雇農工會、貧農工會、赤衛隊、少先隊及各種革命群眾組織,參加實際斗爭。”根據這一精神,中共部縣縣委設立了婦女運動委員會,縣、區蘇維埃政府設立了婦女部,周曉春、邙福娥、曾冬娥等先后擔任縣委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和縣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部長。
在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鄙縣蘇區婦女積極 投身革命斗爭和蘇區建設。1932年九峰坳保衛戰中,石洲區婦女委員曾亞秋率領10。余名婦女奔赴戰場,支援督衛營作戰,在缺乏槍支、彈藥的情況下,他們發揮集體智栽’在倒扣的鐵桶內點放鞭炮,偽裝機槍聲迷惑敵人’為戰斗的勝利立下了功勞。除了參戰,女赤衛隊員還經常擔負偵察敵情的任務,他們化裝成走娘家或逢好趕集的山村姑娘’深入白區,偵察敵情,為部隊制定作戰方案提供準確情報。當年,婦女為紅軍做軍鞋500余雙。隨著婦女的自身解放和政治覺悟的提高,不少婦女舍小家,顧大家,爭先恐后送自己的親人參軍參戰,并涌現了許多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事例。石洲區青石鄉青年婦女李新嬌帶頭送丈夫周運祥參加紅軍,帶動了全鄉婦女;黃挪潭區婦女黃桂連的
丈夫范品浪是個獨生子,但黃桂連仍然通婆婆的思想工 作,送夫參加警衛營;東坑鄉婦女姚玉嬌對未婚夫王 凌盛說:“你不參加紅軍,我就決不結婚!”坪坑村婦女周春秀動員大兒子黎開日當紅軍,黎開日犧牲后,又把小兒子黎開月送到了紅軍部隊。
部縣蘇區婦女在縣委領導下,積極參加對敵斗爭,維 護婦女合法權益,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充分顯示了廣大 婦女的頑強革命精神以及婦女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力量。
工會組織
1931年冬,根據中共湘贛省委《湘贛邊蘇區赤色工會暫行組織法》,鄙縣正式成立了赤色總工會,陳亮彩任委員長,并按行業分別成立了職業工會和雇農工會。
1932年4月3日,都縣赤色總工會在石洲召開第一次執委會,重新選舉了以廖國柱、黃永洪、李先盛三人組成的常委會,廖國柱任赤色工會委員長,黃永洪任雇農工會委員長,李先盛任青工部部長。同時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失業救濟部、女工部等辦事機構。此時。全縣蘇區有工會會員268人。
鄂縣赤色總工會成立后,在爭取工人權益、服務于革 命戰爭、參加蘇區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遵照湘 贛省委決議案精神,開展了實行中華蘇維埃勞動部頒發的 《勞動法》,保護工人合法權益的斗爭。除在縣蘇維埃政府開辦的工廠普遍實行工人在經濟上的各種規定外,還組織 私營廠、店,作坊的工人與業主開展經濟斗爭,要求實行 八小時工作制,不準任意打罵和解雇工人,女工有休假的 權利。通過斗爭,蘇區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地位得到提高。 為打破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保證革命戰爭和建設的 需要,蘇區廣大工人以飽滿的革命熱情,響應湘贛省委和 都縣縣委號召,積極投身于革命競賽活動。縣兵工廠、硝 鹽廠、縫紉廠、印刷廠、紙棚、鐵廠、鑄鍋廠的工人日夜 生產,趕制武器、彈藥、軍帽、軍鞋、軍衣、食鹽等軍工 和生活用品,有效解決了部隊的給養問題,也促進了蘇區 經濟建設。
除此之外,蘇區工人還主動參加根據地反“圍剿”斗爭,承擔維護社會治安的任務,充分發揮了工人階級在革命戰爭和蘇區建設中的骨干作用。
4.少年先鋒隊
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是蘇區16至23歲的勞動青年組成的群眾武裝組織,直接接受共青團領導。
鄱縣少年先鋒隊成立于1930年初。1931年12月,湘贛省少先隊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后,都縣少先隊組織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區、鄉都先后成立了隊部委員會。
少年先鋒隊是紅軍的后備力量,隊員全是紅軍的穿著, 頭帶八角帽,身穿灰制服,掛紅領帶,腿上扎綁帶。少先
隊員使用的武器槍支很少,大部分都是梭鏢、大刀。平時 以鄉為單位組織訓練,每天三操兩講,要求嚴格。共青團 組織還經常組織少先隊員進列寧室開展讀書活動和政治討 論,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
動員少先隊員隨時參軍參戰是各級黨團組織和少先隊 的一項重要中心工作,每年都有不少少先隊員被輸送到紅 軍隊伍,因而使紅軍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與強大的后勁。 在蘇區的對敵斗爭中,廣大少先隊員主動參戰,為部隊輸 送彈藥,搶救傷病員,并頂替犧牲的紅軍戰士,加入紅軍 行列。
少年先鋒隊還是蘇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實行 勞武結合,平時一方面參加軍訓,一方面參加生產勞動。 農忙時節,他們組織起來,開展生產競賽,幫助軍烈屬進 行割禾插秧。戰時,則拿起槍上前線。
少先隊員還擔負著慰勞紅軍、探察敵情、幫助紅軍送 信、站崗放哨、負責警戒等任務,為保衛蘇區、建設蘇區 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兒童團
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鄱縣就有兒童團的組織。湘贛 省成立后,特別是1931年10月湘贛省兒童團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后,兒童團組織得到進一步發展,至1932年初,從縣到鄉普遍建立了兒童團組織。3月,中共鄱縣縣委第五次常委會討論決定,正式成立鄱縣蘇區兒童局,接受同級團委領導,由陳作棟、陳英瑞、謝堂興、曾少海、李煥章組成,陳作棟任書記。
兒童團吸收6至16歲的少年兒童參加,區成立大隊,鄉成立中隊,村成立小隊。
學習文化是兒童團最首要的任務,部縣蘇區大都是偏 僻貧困山區,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絕大多數兒童都上不了 學。縣、區、鄉列寧小學建立后,各級少先隊組織把動員 和鼓勵兒童上學,學習文化知識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通 過宣傳發動,激發了廣大兒童入學讀書的熱情。對要擔負 放牛、砍柴、拔豬草、帶弟妹等有實際困難不能人學的兒 童,各鄉采取辦識字班等形式,利用晚上或空余時間組織 識字、學習,因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蘇區兒童的文化知識 水平。
除學習文化外,兒童團還出色地完成了黨團組織和部 隊交給的其他各項任務。為防止敵人化裝竄入蘇區收集情 報,進行破壞,當時各區、鄉的重要路口都設有哨卡,出 入蘇區憑蘇區政府特制的通行證,這一任務主要由兒童團 承擔。不論是寒天酷暑,還是刮風下雨,兒童團員都嚴守 哨口。一次,縣委書記張平化路過進江源哨口,放哨的兩 名兒童團員一定要他拿出通行證才能通過。張平化有意考 察兒童團,笑著說:我今天走得急,忘記帶通行證。兩位 兒童團員毫不客氣地把他帶到了鄉政府。鄉政府認出是張平化才解了圍。張平化當即表揚了這兩名兒童團員的 高度警惕性。為開展好白區工作,當時紅軍和縣委、縣政 府的一些信件需要送到白區或赤白交界處,這一任務很多 也是由兒童團員來完成的,他們機智勇敢,避開敵人搜查, 按時把信件送到指定地點。蘇區兵工廠辦起之后,原料來 源不足,每次戰斗過后,他們立即撿回子彈殼,并經常挨 家挨戶收集廢銅爛鐵送到兵工廠,為政府節約了大批開支。
6.貧民團
貧民團是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的貧農(包括雇農、苦力 者)群眾組織。1931年10月3日《湘籟蘇區貧農團暫行組織法》公布后,鄱縣蘇區開始建立貧農團,縣、區、鄉設貧農團干事會,村設小組。凡自愿加入貧農團的,有一人以上介紹,經過審查后,即可成為貧農團會員,會員不要交納會費。經過幾個月的動員,貧農團有了較大發展,僅1932年4月至6月,鄢縣蘇區就發展會員389名,新增4個貧農團組織。
鄱縣各級貧農團成立后,根據《湘籟邊蘇區貧農團暫 行組織法》規定的十項實際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土 地分配開始后,貧農團選派辦事公道、有能力的同志參與 土地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并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執行團結貧 農、聯合中農的階級路線和各項政策,讓雇農、貧農和紅 軍家屬分得較好的田。貧農是蘇區人數最多的,也是農村
受豪紳地主剝削最深的階層,各級貧農團采取各種形式, 啟發農民的階級覺悟,激發農民的革命熱情。因而,貧農 團會員成為紅軍的主要來源。土地分配后,貧農革命熱情 高漲,他們精耕細作,把分得的田種好、管好,按時交納 政府規定的土地稅,同時組織起來,幫助軍屬耕田,充分 發揮了貧農在農業生產上的主力軍作用。
7.反帝大同盟
反帝大同盟是蘇區人民群眾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活動的 非政權性質的組織。根據1931年11月20日公布的《湘贛蘇區反帝大同盟暫行簡章》(簡稱《簡章》)規定,凡贊成大同盟宗旨和遵守大同盟章程,實際參加反帝斗爭和土地革命者,均可成為反帝大同盟會員。
鄱縣蘇區反帝大同盟成立于1932年春,劉紹遠、朱邦信、朱才彬先后任執委主任。當年6月,全縣新增會員619名。按《簡章》規定,區、鄉都設立了反帝大同盟組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被日軍占領,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怒潮。鄱縣蘇區反帝大同盟成立后,開展了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組織抗日力址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縣、區反帝同盟組織宣傳隊、歌舞隊,采取集會、游行、辦墻報、編印傳單、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控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暴行,揭露蔣介石投降帝國主義,圍剿蘇區的反動面目。1932年5月,都縣反帝大同盟作出了《關于動員起來準備參加大規模革命戰爭的決議》,動員每個會員捐稻谷5斤,全縣會員做鞋500雙,并號召會員參加紅軍,參加慰勞隊、運輸隊,從而獲得了湘贛省反帝大同盟的表揚。
8.革命互濟會
革命互濟會是當時國際性的革命群眾組織,各地革命 互濟會均在國際及全國總會指導下工作。凡工農士兵及被 壓迫的勞苦群眾,贊助革命,同情革命,接受互濟會的綱 領與章程,并自愿加入者,均可成為會員。
根據1931年11月15日湘贛省公布的《革命互濟會章程》,革命互濟會的主要任務是救濟遇難的革命戰士及其家屬;鼓勵群眾提高革命情緒和斗爭的勇氣;組織廣大革命群眾在革命斗爭中互相鼓勵和救濟。
1932年春,鄙縣蘇區正式成立革命互濟會,縣、區設總會,鄉設分會。胡啟發、周招福、曾紀球先后任縣總會主任。蘇區人民群眾響應縣、區總會號召,紛紛報名參加革命互濟會,僅1932年4月至6月期間,入會群眾就達319人。入會會員必須繳納會費,并分常捐和特別捐兩種。常捐每月一次,雇農、士兵、工人每次繳銅圓一枚,貧農、手工業工人、獨立勞動者每次繳銅元兩枚。特別捐會員除按月繳納常捐數目外,經濟比較富裕的會員還得繳納特別捐,數目由各鄉按當地情形自行規定,會員所繳會費大部分上交湘贛省總會。
鄱縣革命互濟會成立后,會員不僅按時交納會費,而 且廣泛開展了募捐活動,廣大會員捐錢捐谷,救濟烈士家 屬。不少會員還送來雞、鴨、蛋品、鮮肉、黃豆'布袱'衣物等,對死難烈士家屬和住在醫院的紅軍傷病員進行慰問。會員所捐數目,一律由財務股張榜公布,由全體會員監督使用。
除此之外,互濟會還自愿組織生產合作社,幫助革命 烈士和紅軍家屬耕種土地,從而進一步激發了蘇區群眾和 紅軍戰士的革命熱情,支援了革命戰爭。
上一篇:部縣縣委成立前后黨團組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