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
1.酃縣早期共產的活動
1925年10月,中共湘區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10月初中央第二次擴大會議精神,總結“五卅”以來湘區工作情況,通過了組織宣傳工人、農民、青年、婦女等運動決議案。在《農民運動決議案》中全面地分析了農村階級狀況,提出了農民運動的基本內容和宣傳方法。特別指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實現“耕地農有”是農民參加革命的目的。會議認為,“農民運動,實為本區目前急切重要的工作;對于本黨將來革命運動的發展,尤為重要;黨應時刻不忘在農民中發展我們的組織”。此后,大批共產、共青團員和工人、學生奔赴農村,點燃農村革命的熊熊烈火。
此時,在北京、長沙、衡陽等地求學的都縣青年劉炳 黎、戴壽凱、段瑞、羅芳芝、何健礎、周介甫、霍振漢、 霍文華、潘祖浩、唐志鵠、房燦、劉平章、凌旭等受黨組 織的派遣陸續回到部縣。劉寅生、孟菁華、黎育教、段楠
等也接受黨的任務以學校放寒假的機會回到家鄉秘密開展 革命活動。凌旭畢業后回都縣任教育長,劉炳黎任縣立二 高(梅崗高等小學)訓育主任,戴壽凱任二高教員,羅芳 芝任縣立一高(激泉高等小學)教員。他們以教員的身份, 在學生和農民中宣傳黨的主張,宣傳北伐國民革命運動和 全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形勢,引導學生參加農民運動和支持 北伐革命。
1925年冬,岳云中學放寒假前夕,任學校庶務員的何健礎在一次黨組織會議上提出回家過寒假,黨小組負責人夏明瀚說:“黨準備在湖南靠廣東一帶發動農民,組織農會,你如果不愿意回校,就在鄙縣搞農民運動。”何健礎當即表示:“黨有什么任務需要我去做,我可以不回岳云。”會后,何健礎帶了印有取消高利貸、廢除苛捐雜稅、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的宣傳冊回到鄙縣中村龍塘(今中村鄉龍潭村)。與同期回鄉的周介甫在周家大屋開辦龍塘貧民夜校,招收貧民學員10余人,在學文化的同時宣傳革命,宣傳農民運動。
與此同時,潘祖浩由長沙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回到都縣 西鄉,他帶回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用通俗的語言向廣大 貧苦農民講解窮人窮的根源和窮人要翻身的道理,號召農 民組織起來進行斗爭。在潘家坪發起成立禁賭會,組織潘 柏山、潘德紹、譚功德、潘四壽、潘開益、潘起喜、潘路 仔、潘際芳、潘長發、潘懂保、譚瑞山、譚老顏、謝祥順、謝德廣、潘東元等人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由衡陽省立第三師范畢業的譚文,回到省城秘密開展商會籌建工作
1926年2月起,在黨的領導下酃縣先后辦起了8所貧困夜校:中村貧民夜校,由周介普,教貨鄧益山等二人,學員30人;漿村貧民夜校。油就法于北京大第,回鄉過春節的孟菁華在紫村靈官古臨創辦,孟菁華任校長兼教員,學員10多人;霍家貧民夜校,由校長霍振漢在霍家保公祠創辦,學員40余人;潘家貧民夜校,由校長潘祖浩在潘家祠創辦,教員潘邦貽、潘志文二人,學員10多人;塘旺貧民夜校,由校長唐志鵠在唐氏錫光堂創辦,教員唐志鵠、唐宣民,學員50余人;南沖貧民夜校,由校長兼教員房燦在南沖房家大屋創辦,學員20多人;大古塘貧民夜校,由劉平章在兩江口主地宮創辦,劉任校長兼教員,學員10余人。由此,全縣共產和革命仁人志士,利用貧民夜校,一邊輔導文化學習,一邊宣傳湖南的革命形勢,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把貧苦農民學員緊緊團結起來,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為發動酃縣的農民運動,建立農會組織培訓骨干力量。
1926年7月,在衡陽女三師求學的凌翠貞,在黨組織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安排下回到鄱縣發動婦女參加農民運動,籌辦女職校,培養婦女,組建縣婦女協會,號召婦女放足、剪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在酃縣拉開了序幕。
2.建立中共酃縣特別支部
1926年夏天,中共湘南特委委員、青年團特委書記劉寅生從衡陽回到酃縣,先后聯系了戴壽凱、劉炳黎、羅芳芝、凌旭、段梓等,要求他們利用在酃縣洣泉、梅崗兩所高小任教的有利條件,培養骨干,發展黨、團員。接到劉寅生的指示后,劉炳黎、戴壽凱、羅芳芝、凌旭、段梓先后吸收了鄒英偉、張春暉、郭天祿等人加入黨、團組織。為加強對酃縣革命運動的領導,中共湖南區委派遣在安源路礦從事工人運動的李卻非回酃縣。其主要任務是:第一,建立中共酃縣地方組織,即中共酃縣特別支部;第二,幫助國民黨建立縣黨部執行委員會;第三,以中共酃縣地方組織為核心領導農民運動。同年8月,李卻非在酃縣縣城炎帝祠召開秘密會議,正式成立中共酃縣特別支部,李卻非任書記,羅芳芝為組織委員,何健礎任宣傳委員。特別支部直屬中共湖南區委領導,有10余人。
中共酃縣特別支部成立以后,全體立即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籌建農民協會。此后,酃縣農民運動在黨的領導下,開始進入新的時期。
3.建立青年團組織
1926年前后,酃縣在外地求學的進步青年相繼回鄉參加革命活動,將外地的新情況傳遞到都縣。在積極推動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的同時,凌旭、羅芳芝、戴壽凱、劉炳黎、段梓、凌翠貞等共產開始在都縣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醞釀組建團的組織。1926年初夏,在進步青年中先后發展郭天祿、張春暉、鄒英偉和縣長王化桂的女兒等四人加入青年團。8月,根據組織分工,凌旭負責鄱縣的青年團工作,羅芳芝負責學聯工作。10月,經中共鄙縣特別支部批準,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鄱縣特別支部,由擔任縣教育長的凌旭任書記,郭天祿協助工作。青年團特支成立后,注重在青年學生及青年農民中發展團員,積極開展團的活動,使團組織很快成為團結進步青年的中心和革命熔爐。不久,房燦、潘祖浩、段瑞、唐志鵠等在西鄉組織青年農民成立青年協會,并介紹其中骨干分子加入青年團組織。1927年元月,社會主義青年團省委召開全省代表大會,凌旭代表部縣團組織參加了會議。4月,在青年團鄢縣特別支部的幫助下,仁里團(今鹿原鎮)成立了“童子會”,有會員45人,都是年紀在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馬日事變”后,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團特支書記凌旭被迫離開鄙縣逃往外地,團組織工作轉入秘密狀態。
4.召開酃縣特別支部擴大會議
1927年1月,奉中共湖南區委指示,朱子和以省農運
特派員的身份、段瑞以工運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鄙縣,加強 農運和工運領導。中共鄙縣特別支部在縣城召開特支擴大 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李卻非、羅芳芝、何健礎、朱子和、 段瑞、戴壽凱、劉炳黎、房燦、黎育教、劉平章、凌翠貞 等10余人,會議增選朱子和為特支農運委員。在特支擴大會議上,朱子和等人認為,當前重要的是提高農民協會的威信,打掉土豪劣紳的威風。會議分析了當前形勢,決定迅速組織農民武裝,積極發展黨、團員,抓緊建立農會組織,在縣城創辦職業學校,加速培訓農會骨干,在全縣發動一次全面的打倒土豪劣紳運動,推動全縣農運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的快速發展。
全縣農運、工運、青運、婦運、學聯等工作,在中共 鄱縣特支的領導下迅速開展起來,有200多農運積極分子加入了中共黨組織。
5.建立中共部縣特別區委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離開鄙縣水口后,中共涼橋臨時支部遵照毛澤東關于“發展黨的組織”“擴大農會”“發展農民武裝”的指示,積極開展各項工作。11月中旬,中共湘南特委根據毛澤東指示信,派耒陽縣委書記兼湘南特委委員劉寅生來鄱縣領導革命斗爭。
劉寅生裝扮成大商人,坐著轎子,躲過層層哨卡,從 耒陽回到鄱縣,并與周禮取得了聯系。隨后二人與涼橋臨時支部成員深入東、南、西三片(都縣因縣城靠北,習慣 上無北鄉之稱)農村,秘密發動群眾,發展黨的組織,指 導各地恢復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
在西片的視田洲,劉寅生、周禮找到共產、原鄢 縣工運特派員段瑞等人,成立了西區支部,段瑞任書記。
在東片的石洲,劉寅生、周禮介紹張平化加入中國共 產黨。隨后,張平化又先后發展了凌家龍、謝玉富、張拱 照等一批,建立石洲黨支部,凌家龍任書記。
在南片的水口,劉寅生、周禮吸收朱才亮等為共產黨 員,成立水口支部,朱才亮任書記。
在南片的中村,經劉寅生、周禮介紹,剛加入中國共 產黨的周介甫以周南學校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創辦了農民 學校,并從平樂茅坪請來武術師吳紀文,教大家習武。在 回鄉的黃埔軍校學生何國誠、何史良及原農民協會負責人 何健礎的支持下,秘密組建了一支強勁的農民武裝。準備 奪取南鄉挨戶團槍支時,由于劉先覺被抓告密,致使計劃 未能實現。操縱南鄉挨戶團的大鄉紳李資的二媳、共產黨 員劉仲寰連夜告知敵情,周禮立即通知大家分散隱蔽才避 免了一場流血事件。
經過兩個多月的發動工作,全縣黨組織和農會得以較 快恢復和發展。至1928年1月,全縣已有10多個黨支部,100余名,近萬名農民協會會員。為加強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劉寅生、周禮決定上井岡山向毛澤東請示,成立中共鄙縣特別區委。因毛澤東率部外出,未能找到。2月,春節過后,劉寅生、周禮二上井岡山,終于在遂川黃坳見到毛澤東,周禮將劉寅生介紹給毛澤東。毛澤東握著劉寅生的手說:想不到,我的一封信,就把你請回來了。劉寅生說:感謝毛委員的厚愛,讓我回家鄉開展革命工作,我擔心工作做不好,辜負您的期望。接著,劉寅生、周禮先后向毛澤東匯報了鄱縣黨組織工作情況,并請示成立中共都縣特別區委。
毛澤東對劉寅生說:你回鄱縣不久,工作干得很不錯, 發展了黨的組織,恢復了農民協會,工作有了很好的基礎, 可以準備武裝暴動了。部隊4月間到鄱縣來,配合你們暴動。
當即,毛澤東批準成立中共鄙縣特別區委,并建議由 劉寅生任書記,周禮任宣傳委員,邙光前任組織委員。臨 走時,毛澤東贈送100塊銀圓給鄱縣特別區委作活動經費。
劉寅生、周禮回縣后,立即在黃挪潭下坪劉寅生家里 召開了為時7天的活動分子會議(即代表大會),周禮、邙光前、張平化、郭天祿等20余名參加了會議。會上劉寅生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并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選舉產生了中共鄱縣特別區委員會,劉寅生任書記。會議經過認真討論,制定了“四月暴動計劃”。要求與會人員分赴全縣各支部,做好暴動前的發動和組織工作。會后,劉寅生、周禮到水口、中村及西鄉,傳達會議精神和“四月暴動計劃”。
6.中村聯席會議與成立中共邦縣縣委
工農革命軍到達中村前后,軍內和黨內不少同志對湘 南特委的指責和強令部隊開往湘南,對撤銷前委和毛澤東 的前委書記職務,甚至傳說,毛澤東被開除了黨籍,而心 存不滿和怨氣,并議論紛紛。為了讓部隊了解事實真相, 統一部隊的思想和行動。3月19日晚,毛澤東、何挺穎在周南學校主持召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委和中共鄢縣特別區委聯席會議。
毛澤東說:“3月上旬,湘南特委派周魯來到寧岡,向我傳達了中央和湖南省委指示,批評我們’行動太右’,'燒殺太少’,并決定撤銷前委,改組為師委,何挺穎任書記,我任師長。當時,我對他們的’左’傾錯誤進行了駁斥。至于改組,這是中央和省委的命令,我們只能服從”。
毛澤東說到這里,會場便議論開了,大家對毛澤東受 到的不公正待遇憤憤不平。有的說這是有意排擠毛委員在 黨內的領導權,想搞垮這支軍隊。還有的說把前委改組為 師委,是要我們不過問地方工作,使部隊脫離群眾。毛澤 東對大家說:古人云,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我是個文人,文人只能運用筆桿子,不能動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當師長似乎有點玄乎。可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要靠大家了。我們有這么多好,在座的都是黨和軍隊的骨干,在斗爭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大家都來當參謀,我當師長,就不怕不能打勝仗。聽完毛澤東的講話,大家都為他的寬廣胸懷和謙虛態度所感動,思想得到了統一。
為了把湘東、湘南和井岡山連成一片,毛澤東建議將 工農革命軍分成兩路,何長工、袁文才率第二團去資興策 應湘南暴動。他率第一團仍留在中村,繼續發動群眾,開 展分田運動,這樣可以兩全其美,既未違反上級命令,又 能發展革命形勢。
為加強酃縣地方黨組織的建設,根據酃縣革命斗爭的要 求,會議還作出了三項決定:在中共都縣特別區委的基礎上 成立中共都縣委員會,由劉寅生任書記,邙光前任組織部部 長,周禮任宣傳部部長;成立共青團部縣委員會,由萬達才 任書記;成立中村區委和中村區工農兵政府,由何健礎任區 區委書記,盤華坤(瑤族)任工農兵政府主席。中共酃縣 縣委建立后,中共石洲區委、中共坂溪區委也相繼成立, 張平化任石洲區區委書記,劉平章任坂溪區區委書記。
中共酃縣委的建立,標志著鄱縣各級黨組織的政治 建設、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從此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7.酃縣“三月暴動”與縣委遭敵破壞
“三月暴動”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從贛南轉戰來到湖南宜章,發動和領導了湘南起義。3月,湘南特委的軍事部長、省軍委特派員周魯受中共湘南特委派遣,來到寧岡,批評邊界“燒殺太少,行動太右”,沒有執行使小資產階級變成無產階級,然后迫使他們革命的政策。毛澤東說:對小資產階級打擊過重,只能把小資產階級趕到豪紳敵人一邊,使他們掛起白帶子反對我們。周魯強調,這是中央領導人說的,指責毛澤東躲在井岡山,沒有一點發展前途。周魯還傳達了中央和省委決定:給予毛澤東以“開除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撤銷現任省委委員”的處分;撤銷前委,改組為師委,由何挺穎任書記,毛澤東任師長,并命令立即率部開往湘南,策應湘南暴動。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毛澤東意識到,原來鄱縣特 別區委部署的四月暴動必須提前舉行。當晚,即派戴壽凱、 邱笛兩位鄱縣籍黨代表趕回鄱縣送信給劉寅生、周禮,要 都縣暴動提前到3月舉行。
第二天清晨,戴壽凱、邱笛匆匆上路,晝夜兼程,趕 到部縣黃挪潭,見到了區委的劉承向,要他盡快派人找劉寅生、周禮趕回黃挪潭。
此時,劉寅生、周禮正在三河視田洲段鳳家里召開中 共西區委員會會議,傳達和討論特別區委關于舉行“四月暴動”計劃。接到毛澤東的指示后,連夜抄山路趕回黃挪潭,當即召開特別區委緊急會議。會上,戴奇傳達了毛澤東的重要指示:根據湘南特委命令,工農革命軍將在這個月中旬經過鄙縣開往湘南。原定的四月暴動必須提前舉行,否則等部隊一到,土豪劣紳就會跑掉,打土豪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特別區委決定暴動提前在三月舉行,并作緊急分工:劉寅生負責全面指揮;邙光前負責八都;周禮負責九都、十都;劉平章負責五都;段瑞負責西鄉;朱才亮負責水口;周介甫負責中村;邙遠暄負責茅坪;劉清黎負責坂溪;劉承向負責黃挪潭。
周禮來到上九都的石洲安坑,召集張平化、姚曉園等 開會研究,決定首先拿劣紳張少文開刀。當晚組織200多名暴動隊員分三路行動,第一路前往石壩,抓住大土豪黃安儒、黃安仁兄弟。第二路在安坑逮捕了大地主劉玉堂、劉大貴兄弟和潘矮子等人,并開倉分糧。第三路包圍了血債累累、民憤極大的惡霸地主張少文的家,張少文驚恐萬狀,悄悄拿棉被蒙在頭上,趁黑夜和混亂之機逃跑到了山上。暴動隊員沒有抓到張少文,憤怒地抄了他的家,把浮財、糧食分給了窮人。
西鄉暴動烽煙四起,土豪劣紳聞風喪膽,逃的逃,藏的藏。游擊隊抓住大土豪霍鳳梧、唐超蘭和叛徒唐志端、 金世群、唐堯典,當場處決。
邙光前、肖昌范、楊以達等在坳頭組建的下村暴動隊, 活捉土豪肖昌其。
在水口,朱才亮帶領暴動隊抄了土豪李資的家。
在中村,周介甫組織300多人的暴動隊,一舉抓獲聯西村的大土豪鐘倫元,并將他戴高帽子游鄉,打開他家的糧倉將糧食分給窮人。
但黃挪潭的暴動因各種原因沒有成功。據周禮回彳乙,4月上旬,縣委書記劉寅生指派周禮再次在黃挪潭發動暴動,并將土豪周炎卿父子抓獲游鄉后處決。
至此,近3000人參加的都縣“三月暴動”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次暴動不但打擊了土豪劣紳及民團的反動氣焰,而且大長了革命群眾的志氣,顯示了蘊藏于群眾之中的偉大革命力量。
縣委遭敵破壞
1927年10月至1928年4月,鄱縣黨組織在毛澤東和工農革命軍的幫助下,領導全縣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給地方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三月暴動”的勝利,更是讓敵人膽戰心驚。1928年4月下旬,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后,地方反動勢力開始蠢蠢欲動。5月4日,時任鄱縣國民政府縣長的陳應時糾集大土豪羅玉志等16人,成立了“都縣清鄉委員會”,糾合6個鄉挨戶團。中旬,開始了瘋狂反撲,清鄉委員會捉拿劉寅生、周禮、邙光前、潘祖浩等共產的通緝令貼滿了全縣城鄉。并威脅“一家藏,匪,,十家同罪”。清鄉委員會的武裝隊和各地挨戶團橫行鄉里,大肆捕殺共產、區鄉農會、暴動隊員和革命群眾。整個鄱縣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不少同志慘遭殺害。共產、原農民協會委員長周介甫被中村何國干的挨戶團逮捕,受盡了嚴刑拷打。他寧死不屈,在獄中寫下了“為主義而犧牲,雖九死猶不悔”的悲壯遺言。敵人用刺刀刺穿他的雙手虎口,再套上鐵絲押往縣城。周介甫劇痛難忍,寸步難行,行至水口時被敵槍殺。敵人將他的頭顱割下,掛在水口漿村他岳父家門口示眾3天。西鄉游擊隊在太和召開群眾大會,突然遭敵包圍,敵人開槍打死108名革命群眾,制造“太和慘案”。與此同時,水口的朱才亮、中村的盤華坤、策源的周策長、平樂的邙遠暄等一批共產也相繼被害。據統計,全縣被殺的共產和革命群眾達2000余人。
敵人的大屠殺嚇不倒堅定的共產黨人。劉寅生、周禮 召開縣委會議,決定大力發動群眾,再次組織暴動,抵抗 敵人反撲。并且相約:被敵人圍了就沖,被抓了就拼,捆 住了手腳就咬,英勇犧牲為革命。為便于領導,將縣委機 關從茅坪(中村附近)遷到了下江洲張平化的吳姓親戚家 中。不久,又經劉平章發展的林立卓介紹,搬到離縣 城較近的瓏溪段家瓏山沖里的苦裁縫段積善家。一天,林立卓在水口采購白硝回來,被大地主周樹幟抓獲審問,林 立卓貪生怕死,供出了縣委機關所在地。5月19日晚上,周樹幟帶領挨戶團30多人突然包圍了段積善家,因擔心有炸彈,夜晚不敢進攻。第二天早晨,房東肖吉秀起來做早飯,開門時發現對面小路上有敵兵,慌忙關門告訴劉寅生等人。這時敵人在外面大喊大叫:“抓住,抓住!”劉寅生告誡大家不要慌,沉著地把秘密文件燒掉,然后指揮大家迅速突圍。周禮、黃元吉首先沖出屋外,敵人剛剛舉起槍,周禮便急中生智,將手里提著的一個精致的紅色小皮箱拋向門口的田坎下。敵兵以為里面裝的都是財寶,便一窩蜂地跑去搶箱子。周禮、黃元吉趁機逃脫,越過兩座山,來到楊溪灣周禮的老同學廖布家里。劉平章接著沖出時被敵擊中,英勇犧牲。敵人放火燒房子,劉寅生處理文件后,爬上房頂往后山突圍時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4歲。至此,中共鄱縣第一屆縣委遭到嚴重破壞。就在劉寅生犧牲的當天。中共湘籟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謝氏慎公祠召開,劉寅生被選為特委委員。
8.重建部縣縣委
周禮、黃元吉虎口脫險后,經黃挪潭、梨樹洲、大院、 十都到達寧岡茅坪,向毛澤東匯報了鄱縣縣委遭敵破壞和 劉寅生壯烈犧牲的情況,毛澤東聽后十分悲痛。接著,周 禮、黃元吉請求派重建都縣縣委。毛澤東說:“我們這
里有兩個都縣,一個叫李卻非,一個叫黎育教,你要 哪一個?”周禮回答:“最好兩個都回都縣。”毛澤東當即表態:“可以,那就由你們三人負主要責任,重新組建中共鄱縣委員會,建議由李卻非任書記,黎育教任組織部部長,你仍任宣傳部部長。”毛澤東還說:“為了幫助你們更好地開展工作,跟隨工農革命軍鍛煉的鄙縣赤衛大隊也隨你們一道回鄱縣。”
周禮到達茅坪的第三天,毛澤東在茅坪謝氏慎公祠主 持召開了有鄱縣縣委領導和赤衛隊員100余人參加的大會。為堅定大家的信心,毛澤東傳達了幾天前召開的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主要精神,簡明地闡述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分析了當前的國內形勢。他說:別看國民黨一時勢力很大,但他們四分五裂,長期混戰。他們在樓上打架,我們可以在樓下團結一致。他們壓迫、剝削人民,沒有群眾基礎。目前,城市雖然被他們控制了,但農村是我們的,群眾是我們的,我們可以在農村創造根據地。接著,毛澤東又向大家闡明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制定的深入土地革命,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割據區域的擴大要采取波浪式的推進等適應對敵斗爭的若干政策。并指示部縣縣委和赤衛大隊今后要放手發動群眾,搞好中心區域工作,建好黨組織,建好革命政權,建好地方武裝,進行土地革命。只要群眾覺悟起來,為自身解放而斗爭,我們就是銅墻鐵壁。環境好,就大踏步前進,環境不好,就穩扎 穩打,不要盲目冒進,采取波浪式前進,逐步擴大根 據地。
毛澤東講話,周禮作記錄。最后,毛澤東強調:干革 命要依靠工人農民,但沒有知識分子參加也是不行的。他 指著周禮說:你們看開會作記錄還靠他們嘛!我們一定要 團結愿意革命的知識分子,為我們的革命隊伍服務。
5月底,李卻非、黎育教、周禮率領鄱縣赤衛大隊回到了部縣大院,縣委設在東坑。6月上旬,縣委在大院西坑召開了為期兩天的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0余人。會議傳達了毛澤東關于建立中心區域,然后向四周發展,與井岡山連成一片的工作方針;討論通過了《關于發動群眾,擴大紅色區域,建立紅色政權的決定》《關于根據地內開展土地改革的決定》《關于發展地方武裝的決定》等3個重要文件;選舉產生了由李卻非、黎育教、周禮、張平化、萬達才、姚曉園、邙光前、房燦等9人組成的新一屆中共都縣委員會。李卻非任書記,黎育教任組織部部長,周禮任宣傳部部長,邙光前任軍事部部長,因戴壽凱要調回工農革命軍工作,赤衛大隊政委改為邙光前兼任。9月,戴壽凱調回紅四軍工作。
9.“八月失敗”后部縣縣委再遭破壞
1928年7月24日,工農革命軍到達郴州,與國民黨范石生十六軍發生激戰,先勝后敗。傍晚退出,路向錯亂。二十九團向宜章方向跑去,一部分在樂昌被胡鳳璋消滅,一部分逃散在郴縣、宜章等地。當晚被團長胡少海陸續收集回來的不到100人,后編入二十八團。幸主力部隊受損較小。8月18日,朱德率部占領桂東。在桂東期間,朱德召開了士兵代表大會,批評了杜修經的嚴重錯誤,請求省委給杜修經處分。
二十八團、二十九團開往湘南時,贛軍11個團進攻永新。毛澤東率三十一團,在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下運用四面游擊的戰術,將贛敵11個團困在永新縣城郊區30里內達25天之久。因二十九團冒進湘南,延誤戰機,不能達到殲敵之目的,為保存實力,毛澤東不得不率部退至永新小江區。
毛澤東得知紅軍大隊在湘南失利的消息。當即決定留 三十一團一營留守井岡山,率三十一團三營前往湘南迎返 紅軍大隊。
紅軍主力遠離根據地后,敵軍發動瘋狂進攻,永新、 蓮花、寧岡先后被敵占領,邊界各縣城及平原地區也概為 敵踞。根據地內被殺之人,被焚之屋,不計其數。此稱邊 界“八月失敗”。
“八月失敗”之所以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湖南省委脫離實際,不明了當時正是統治階級穩定的時候,反采取統治階級政治破裂時候的戰略,缺乏對湘
南敵情的分析,主觀、盲目地作出了要紅四軍主力向湘南 發展的錯誤指示,以至成為二十九團官兵要回湘南的借口。 同時,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與省委派充特委書記楊開明, 不查當時環境,不顧軍委、特委、永新縣委聯席會議不同 意湖南省委主張的決議,只是形式地、機械地執行湖南省 委向湘南去的命令。在鄱縣途中,杜修經又導揚其焰,軍 委亦未能有效阻止此不利的行動。具體來說還有以下6個方面的原因。(1)一部分官兵動搖思家,失掉戰斗力;一部分官兵不愿往湘南,缺乏積極性。(2)盛暑遠征,兵力疲憊。(3)從鄱縣冒進數百里,與邊界失去聯系,成了孤軍。(4)湘南群眾未動員起來,成了單純的軍事冒險。(5)敵情不明。(6)準備不好,官兵不了解作戰的意義。
“八月失敗”的教訓是深刻的,它充分說明要把農民武裝改造成為黨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也充分證明中國革命只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才能取得勝利。
“八月失敗”以后,鄱縣縣委從大院移至荊竹山。“鄱縣縣委所在地為都縣與井岡山毗連的山上,地名荊竹,山。縣委書記李卻非,有區委4個,同志約三四百人,成分多為農民。發展路線暫以荊竹山為中心,一方面向西發展,一方面向北發展,向縣城包圍推進”。1929年1月底,敵人占領井岡山后,對根據地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燒殺, 被殺之人,被燒之屋,不計其數。2月初,鄱縣縣委搬回大院。敵人又瘋狂撲向大院、青石岡。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徐鼎燕、婦女部長周亞水、青石岡區工農兵政府主席張運生等20余人慘遭殺害,其中敵人在大院馬鞍形山旁集體殘殺19名革命群眾。大院、青石岡等中心區域失陷,紅色區域僅剩下石禾坪、走馬洲、上洞、中洞等零星小塊地方。縣委書記李卻非脫險后,與身邊的縣委機關人員研究分散隱蔽。李只身去了安仁,后化名繆貽仕,隱蔽在安仁縣大湖仙庵子里。黎育教、周禮、張平化等也先后隱入異地,從事秘密斗爭。原一區(青石岡區)區委書記姚曉同和姚梅樓、戴壽倫、周道隆、周策暢、劉清黎等1。余名意志薄弱的共產動搖變節,向敵人自首后遭槍殺。至此,中共鄱縣縣委、縣工農兵政府再次遭到嚴重破壞。
酃縣赤衛大隊在八面山戰斗中被沖散后,大隊長何國 誠率大部分隊員隨彭德懷、滕代遠的紅五軍向遂川突圍, 并受命與遂川赤衛大隊擔任后衛。2月上旬,來到遂川大汾,再次受到國民黨的重兵襲擊,部隊被截成兩部分,彭德懷指揮的紅五軍突圍出去,鄙縣赤衛大隊被敵隔在后面,無力突圍,只得經石門嶺回到大院。
赤衛大隊剛到大院,遭敵人追蹤,轉至下村,又遇敵 人截擊,不少隊員英勇犧牲,大隊長何國誠身負重傷。剩下的隊員在萬達才、張秉仁的率領下向西鄉轉移,隊伍經 水口、船形到達澎溪,不幸再次遭到敵人圍擊。由于部隊 連續行軍作戰,既疲勞不堪,又糧盡彈絕。在這艱難時刻, 赤衛大隊剩下的幾十名戰士仍保持高昂的斗志,與敵展開 殊死搏斗,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有的被 沖散,僅有兩人回到黃挪潭蘇區,后編入第三區赤衛隊。 萬達才不幸受傷被捕,被押到縣城殺害。從此,都縣革命 斗爭轉入低潮。
10.酃縣縣委的恢復與第一、第二、第三次代表大會
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后,湘贛邊界軍民在湘贛邊界特委領導下,繼續堅持斗爭。3月,蔣桂戰爭爆發,湘贛兩省敵軍撤離湘籟邊界。5月,紅五軍重返井岡山,恢復了根據地,部縣縣委、蘇維埃政權、共青團組織和地方武裝相繼得到恢復,革命斗爭由秘密轉入公開。
中共鄱縣縣委的恢復與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9年2月中旬,湘贛邊界特委常委兼巡視員宛希先,在九隴山召集永新、茶陵、寧岡三縣黨組織聯席會議,產生了以原特委常委朱昌偕為書記的湘贛邊界臨時特委,領導邊界人民繼續堅持斗爭。同月,鄱縣縣委組織部部長黎育教從外地回到部縣,聯絡周禮、張平化、郭天祿(又名郭烈)等10余名隱蔽下來的,在石禾坪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會議分析了井岡山失守后鄱縣的革命形勢和
黨組織遭敵破壞后的情況。為了迅速恢復黨的組織,領導 蘇區人民繼續堅持革命斗爭,在與湘贛邊界特委和原縣委 書記李卻非未取得聯系之前,決定成立中共都縣臨時委員 會。由黎育教任書記,周禮任組織部長,張平化任宣傳部 長,邙光前任軍事委員兼游擊隊長,郭天祿任團縣委書記, 周曉春任婦女指導員。下轄1個區委和5個特別支部。會議接著對2月至6月的工作作了研究和部署,確定這段時間為黨的秘密活動時期。其主要任務是,以石禾坪為基礎,逐步開辟黃挪潭、石洲、坂溪、十都等四個工作區域,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地方武裝。
3月,湘籟兩省敵軍撤出邊界,第三次“會剿”結束。4月,原湘籟邊界特委書記鄧乾元回到永新,正式恢復特委工作。鄱縣臨時縣委與湘贛邊界特委的聯系重新溝通,黎育教調邊界特委工作,中共鄱縣臨時縣委書記由周禮接任。5月初,彭德懷率紅五軍返回湘贛邊界。5月1。日,湘贛邊界特委在寧岡古城召開二屆四次擴大會議,傳達和討論了前委給邊界特委的指示信,并根據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經驗和邊界斗爭實際,決定邊界由公開的割據改為公開與秘密相結合的割據,黨的領導機關由山上轉到山下,政治區域的指揮中心由寧岡轉到永新。同時,制定游擊工作大綱,劃分游擊區域,將赤衛隊改為游擊隊。會議還產生了新的一屆特委,鄧乾元仍任書記。中共鄱縣臨時縣委書記周禮出席了這次會議,并被選為特委執行委員。
周禮回到部縣后,向中共鄢縣臨時縣委成員傳達了會 議精神,并分赴各地聯絡隱蔽下來的,恢復黨的組織, 動員失散在各地的紅軍戰士、赤衛隊員返回蘇區,繼續開 展武裝斗爭。
1929年5月中旬,蔣桂戰爭結束,蔣介石再次調動湘籟兩省國民黨軍隊向湘贛革命根據地進行“會剿”,湘敵第一五五旅由茶陵,贛敵第三十旅由永新,對根據地進行東西兩面夾擊,企圖將剛返回湘贛邊界的紅五軍消滅于寧岡一帶。為避強擊弱,紅五軍(含王佐部隊)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經都縣轉戰湘南粵北地區。部隊途經鄢縣十都、石洲、坂溪、水口、中村等地時發動農民群眾打土豪、籌款子,幫助部縣恢復地方武裝,促進了都縣革命形勢的發展。
7月,隱蔽在部縣、寧岡邊界深山老林的10余名赤衛隊員在政委邙光前、一中隊隊長李子安的率領下,從寧岡茅坪回到都縣石禾坪,與中共鄙縣臨時縣委取得聯系。在中共部縣臨時縣委領導下,赤衛隊員先后打擊坂溪的縣挨戶團、下村的李宗燕挨戶團、黃挪潭的周傳根清鄉隊和遂川的上七挨戶團,繳獲了部分槍支彈藥,籌集了部分款子,赤衛隊員發展到30余人、30余支槍。11月,經中共鄢縣臨時縣委批準,在石禾坪重建鄱縣赤衛隊,暫編一個中隊,由邙光前任隊長兼政委。
召開中共鄢縣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9年9月25日,湘贛邊界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信,確定邊界特委管轄區域為永新、蓮花、安福、寧岡、攸縣、鄱縣、茶陵七縣,由原屬湖南省委領導改屬江西省委領導。
隨著縣、區、鄉各級黨組織的恢復和革命形勢的好轉, 12月,中共鄙縣臨時縣委在黃挪潭區高粱沖召開縣委恢復后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有周禮、張平化、劉清遠等30余名。其時全縣有黃挪潭、坂溪、石洲三個區委,上洞、黃草、下坪、竹園、大院、青平石等鄉黨支部。會議由周禮主持,著重討論了成立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和如何劃分區、鄉行政區域等問題,決定將坂溪區定為一區,管轄五都、六都;石洲區定為二區,管轄九都;黃挪潭區定為三區,管轄七都、八都。并決定成立都縣蘇維埃政府籌備委員會,由劉清遠負責籌備委員會工作。
1930年1月,周禮因病住院,中共鄢縣臨時縣委書記由張平化接任,縣委辦公地址也由黃挪潭遷至石洲鍋(今石壩村)。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吉安陂頭主持召開中共紅四軍前委、紅五、六軍軍委和贛西特委(贛南特委代表團因會議提前舉行,未能趕上參加)聯席會議,研究擴大蘇維埃區域,深入土地革命,擴大工農武裝等問題;研究和制定“二七土地法”;決定將贛西特委(湘贛邊特委已并人贛西特委)、籟南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統一領導贛西南的斗爭;決定將紅四軍前委擴大為領導紅四、五、六軍及贛西南、閩西、東江特委的中共共同前敵委員會,毛澤東為書記。鄢縣改屬贛西南特委領導。根據籟西南特委指示,中共部縣臨時縣委改為中共鄱縣委員會,張平化任書記。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發展與中共鄙縣第二次代表大會
酃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后,都縣蘇維埃政府籌備委 員會,在石洲青平石龍井山和黃挪潭走馬洲設立了兩個籌 備工作分處,劉清遠為籌備工作處負責人。他在兩地多次 主持工作會議,商討和制定工作計劃,決定分坂溪、石洲、 黃挪潭、十都四路開展工作。坂溪以楊橋瓏、燕子頭為中 心工作地,逐步向泥湖、茶瓏、廟墩里、菜坪、鹿坪發展; 石洲以板坑樓、龍井山為中心工作地,逐步向大院、青平 石發展;黃挪潭以走馬洲為中心工作地,逐步向斗米湖、 下坪發展;十都以小江為中心工作地,逐步向青石岡、南 流、漏江、善禾田、馬坳、良田發展。并以恢復農會為名 義,吸收進步同志參與工作。
參加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回到各地,積極協助 籌備委員會開展各項工作,先后成立了黃挪潭、坂溪、石 洲三個區蘇維埃政府和部分鄉蘇維埃政府。隨后,各區蘇 維埃政府根據中共鄱縣臨時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籌備委員 會意見,相繼召開群眾代表會議,選舉了出席縣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1930年1月中旬,都縣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石洲板坑樓召開,正式成立鄙縣蘇維埃政府,選舉劉清遠為主席。根據湘贛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制定的《湘贛蘇區各級蘇維埃政府暫行組織法》設立了土地、經濟財政、糧食、文化、軍事、“肅反”裁判、郵政等7個部(局),方傳金任土地部部長,黃流中任經濟財政部部長,林家龍任糧食部部長,廖振如任文化部部長,邙光前任軍事部部長,張旭初任“肅反”裁判部部長,段斌任郵政局局長。政府辦公地址設在石洲。
1931年6月,劉清遠因病無法堅持工作,縣委決定由黃幫信接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0年1月,坂溪、石洲、黃挪潭區蘇維埃政府和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中共鄱縣縣委進一步擴展蘇區和蘇維埃政權。特別是在湘東獨立師、紅七軍、湘贛獨立一師等正規紅軍的幫助下,鄱縣地方武裝力量進一步壯大,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紅色區域不斷向四周擴展。1932年5月,中共十都區委、蘇維埃政府和部分鄉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至此,鄱縣蘇區轄有4個區、34個鄉蘇維埃政府。
一區(坂溪區)蘇維埃政府下轄楊橋瓏(包括燕子 頭)、泥湖、茶瓏、坂溪、菜坪、壘頭(即土壘)、南岸 (包括茶背)、小姑仙(包括下粗江、仙坪)、春沖等9個鄉蘇維埃政府。
二區(石洲區)蘇維埃政府下轄大院、青石、石洲、安坑、大源(包括雙江)、馬坳、善禾田(今沔渡鎮石橋 村)、洞里等8個鄉蘇維埃政府。
三區(黃挪潭區)蘇維埃政府下轄上洞(包括涼橋)、 黃草(包括平湖、梨樹洲)、下坪(包括榮塘)、竹園(包 括東嶺)、倒坑、平坑(包括田心)、橫崗(包括太平)等 7個鄉蘇維埃政府。
四區(十都區)蘇維埃政府下轄青石岡、南流、桃源 洞、皮坑、密花、麻萊(包括梅沖、龍口)、深瓏(包括長 湖)、良田(包括車溪)、十都(小江、曉東)、黃上等10個鄉蘇維埃政府。
以上4個區,34個鄉的范圍,面積636平方公里,占當時全縣面積的31.8%。人口18650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16.43%。耕地4.64萬畝,占當時全縣耕地總數的43.37%。
隨著地方武裝力量的發展,全縣游擊區域也不斷擴大, 至1932年,全縣游擊區域達到469平方公里,游擊區人口2.2萬余人。蘇區和游擊區域合計110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3%。人口4萬余人,占總人口的35.15%,為湘贛革命根據時期都縣革命斗爭的強盛時期。
1931年11月至1933年10月,鄙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任職情況:曾紀祥(1931年11月~1932年初);張自新(1932年初~1932年夏);廖德新(1932年夏~1933年5月);鄧秉其(1933年5月~1933年夏);王澄經(1933年夏?1933年10月)。
召開中共鄱縣第二次代表大會
酃縣黨、團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中 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進一步鼓舞了鄢縣蘇區人民的革命熱情。為進一步加強黨對全縣革命斗爭的領導,鞏固和發展大好革命形勢,1931年7月19日,在石洲同時召開了中共都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和少共鄙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40余人,大會由中共鄙縣縣委書記張平化主持。
會議在分析國際和國內革命形勢時指出:中國經濟危 機在世界經濟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候,特別表現其破產現 象。工業停頓,農業破產,商業零落,國民黨統治階級的 經費亦入不敷出。加上歷年軍閥混戰,造成嚴重的破壞, 更加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危機。國民黨軍閥為維護其統治地 位,一方面投降帝國主義,向國際聯盟大借款,以乞求經 濟幫助;一方面加緊對工農勞苦群眾的剝削。中國的工農 勞苦群眾因受反動統治階級殘酷的壓榨,生活日益惡化, 更感到生活痛苦而踴躍地參加革命。尤其是南方湘鄂贛革 命運動的高漲,更為轟烈。蘇維埃區域逐漸擴大,紅軍日 益發展,工農兵群眾的斗爭日見劇烈。如農村暴動的發 展、工人罷工、白軍士兵嘩變,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帝 國主義與中國國民黨看見中國革命勢力如此高漲,不得不 全力鎮壓。都縣的統治階級爭名奪利,鉤心斗角,且有很多派別,如流派、梅派、新派、老派,但在鎮壓革命時尚 能聯合一致。但挨戶團中士兵生活的痛苦,尤其一般青年 士兵更不愿忍受,日益要求革命而恨無人領導。至于經濟 的恐慌也是反動統治階級的根本危機。由此可以看出,3縣反動統治階級不是穩定的而是很快的要由動搖走至崩潰。
會議在總結蘇區革命成績的同時,還檢查了黨、團組 織在近幾年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由于立三路線的影響,在過去的革命斗爭中,曾犯過機會主義、盲動主義的錯誤。組織發展上有關門主義的缺點,缺乏,黨的力量薄弱,尤其是沒有培養好工農。工作還停留在舊的基礎上面,缺乏青年化、群眾化、無產階級化。還有缺乏教育訓練,政治理論水平不高等缺點,這些都成為革命工作的主要障礙
會議通過的《政治決議案》提出了徹底分配土地,爭 取廣大青年和勞苦群眾參加革命、投身赤衛隊和紅軍,消 滅地主武裝,鞏固和擴大蘇維埃政權等一系列任務。《組織 問題決議案》明確指出了今后的組織任務和方針:糾正關 門主義錯誤,擴大與嚴密黨、團組織;鞏固無產階級基礎, 堅決而大膽吸收青工學徒、雇農加入黨團組織,同時大批 地提拔他們;打破靠山主義,在水口、十都、沔渡、縣城等集鎮及白色區域建立黨、團組織;加強巡視工.作,反對不切實際的參觀式、游行式的巡視方法;加緊教育訓練,耐心培養工農人才;嚴格執行組織決議和組織紀律,反對懲辦制度;反對空談主義,工作任務實行具體化、實際化;反對并糾正極端民主化錯誤;密切黨團關系、上下級關系,上級對下級要多給指示和派人去幫助工作;開展自我批評,促進黨內、團內的布爾什維克化。
這些方針和任務的提出,對此后糾正各級黨團組織工 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加強全縣黨的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中共鄱縣第三次代表大會
192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致信湘贛邊界特委,確定特委的管轄區域為永新、蓮花、寧岡、攸縣、鄱縣、茶陵等縣。特委由湖南省委改歸江西省委領導。特委機關由寧岡遷入永新縣城。從此,永新縣城成為湘贛邊界革命斗爭的中心。
1930年吉安陂頭聯席會議后,湘贛蘇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70%的蘇區分配了土地。2月至8月,贛西南特委先后組織了數十萬地方武裝,配合紅軍7次攻打吉安,雖未攻下,但給敵人以重創。7月,紅二十軍成立。紅五軍三、四縱隊先后攻克安福、分宜、袁州縣城;紅六軍攻克安源。各縣地方武裝力量也在不斷增強,茶陵、永新、蓮花游擊隊攻占茶陵縣城,將湘贛蘇區擴大到茶陵洙水東岸。
7月28日,稽陵全縣數十萬工農群眾舉行總暴動,打垮了挨戶團等地方反動武裝,并乘勝向瀏陽推進。8月,湘東特委重新組建,部縣改屬湘東特委領導。9月13日,總前委在株洲召開會議,發布攻打吉安的命令。會后,紅十二軍向江西進軍,沿途攻克攸縣、茶陵經蓮花到達安福。紅三、四軍也經醴陵到達萍鄉,在吉安附近構成包圍態勢。1。月4日,紅一方面軍(包括紅三、紅四、紅十二、紅二十、紅二十二軍)在湘贛蘇區地方武裝配合下,一舉攻克吉安城,使贛西南紅色區域連成一片。接著,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吉安宣告成立,贛西南黨團特委合并為江西省行動委員會,下設贛西、贛南、贛東北、贛西南四個行委。
武裝斗爭的不斷勝利,加快了湘贛蘇區的黨和政權建 設。到1930年10月底,湘東特委已下轄瀏陽、萬載、萍鄉、蓮花、鄙縣、茶陵、攸縣、醴陵縣委和株洲區委,全區發展到1.4萬多名,并決定將湘東特委改為湘東南行委。至此,贛西南特委下轄27個縣委、1個區委、1個特支,共有3萬余人,34個縣建立了紅色政權。其中紅色區域擴大到由廣東南雄至江西永新,自尋烏到峽江,縱400里,橫300里,有赤色群眾400多萬。1931年2月,湘東南行委在蓮花改為湘東南特委,管轄范圍擴大到安仁、耒陽等地。
為加強黨對贛西南地區的領導,1931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江西省行委,成立贛西南特區委,下設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分委。特區委成立不久,由于敵人的阻隔,一直未與各路分委取得聯系。隨后,敵人對革命根據地的“圍剿”規模也愈來愈大,為適應革命斗爭形勢的需要,統一和加強湘東、贛西等地區黨的領導,5月,中共中央和蘇區中央局再次決定,將贛西南特區委取消,在贛東成立贛東、贛南、永吉泰三個特委,直屬中央局指揮。在贛江河西成立湘贛省委,領導河西及湘東南工作,并決定派王首道、甘泗淇、張啟龍、林瑞笙等前往湘贛蘇區,組成湘贛臨時省委。
7月底,王首道、甘泗淇、張啟龍、林瑞笙等到達江西永新縣城,主持召開湘東南特委、贛西南特區委的西路分委聯席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關于撤銷湘東南特委和贛西南特區委,成立中共湘贛省委的決定。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在永新成立,由王首道、林瑞笙、張啟龍、甘泗淇、袁德生、劉其凡、李孟弼等7人組成,王首道任書記;同時成立湘贛省臨時蘇維埃政府,袁德生任主席,張啟龍任副主席;湘東南獨立師改為工農紅軍湘贛獨立第一師,李天柱任師長,譚思聰任政委。隨后又成立了湘贛省政治保衛處。至此,湘贛省管轄范圍有永新、吉安、安福、泰和、寧岡、遂川、蓮花、茶陵、醴陵、攸縣、都縣、萍鄉、宜春、新余、分宜、峽江、上猶、崇義、萬安、信豐、大余等21個縣,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10月8日至15日,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蓮花縣花塘村召開。到會代表170余人,王首道主持大會。會議分析了形勢,總結了湘贛臨時省委工作,通過了政治、組織、蘇維埃、“肅反”、C.Y.(即黨的政治領導之下的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問題決議案。大會確定了目前黨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和發展蘇維埃組織,徹底重新平分一切土地,擴大紅軍,擴大地方武裝;加強黨對共青團的領導;加緊經濟文化教育建設;發動群眾斗爭,徹底肅清反革命分子;建立白區秘密工作。湘贛黨和紅軍應迅速打通與中央根據地的聯系,注意與湘鄂贛根據地貫通起來,為擴大湘贛根據地而斗爭。大會通過選舉,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員會,王首道、甘泗淇、林瑞笙、張啟龍、袁德生、劉其凡、李樸、李孟弼、王震、劉鋒、羅啟厚等11人為委員,王首道、袁德生、甘泗淇、張啟龍、林瑞笙為常委,王首道任書記,甘泗淇任宣傳部部長,林瑞笙任組織部部長。
為貫徹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加強蘇維埃 工作,1931年10月17日至25日在蓮花縣花塘村召開了湘贛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代表400余人,袁德生主持會議。大會傳達了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討論了蘇維埃政府工作,通過了《蘇維埃組織法》《土地問題決議》《肅反暫行條例》《經濟問題決議》《文化問題決議》《勞動法決議》《婚姻條例》及《紅軍與地方武裝工作計劃》。正式成立了湘贛省蘇維埃政府,選舉執委21人。袁德生任主席,張啟龍、彭德懷任副主席。下設土地、軍事、裁判、行政、內務、糧食、勞動、文化等部。中共都縣縣委書記張平化,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黃幫信等10余名代表分別參加了這兩個大會。
召開中共鄢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和鄢縣黨組織的發展
為認真宣傳貫徹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 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中共都縣縣委、縣蘇維埃政 府,于1931年10月26日,在石洲里同時召開了中共都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和鄙縣第三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會議分別由中共鄱縣縣委書記張平化和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黃幫信主持。張平化、黃幫信傳達了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會上印發了湘贛省兩個大會的重要決議。會議號召,在中共湘贛省委的領導下,注重工作實效,反對工作中的機會主義;肅清立三路線,切實完成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撮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各項任務;根據鄱縣蘇區的實際,發展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開展土地分配,執行經濟政策;號召貧苦工農大眾參加紅軍,擴大地方武裝;建立革命群眾組織,加強對共青團工作的領導;開展“肅反”工作;加強白區工作等。會議還根據湘贛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制定的《蘇維埃組織法》,進一步健全了縣、區、鄉三級蘇維埃政府機構。
會后,代表們回到各地,積極貫徹兩個大會精神,積 極發展黨的組織,大膽選用優秀;進一步開展土地分 配,發展蘇區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各種群 眾組織;發動群眾參軍參戰,保衛蘇維埃政權。據中共湘 贛省委組織部1932年9月的統計,都縣黨組織已發展到4個區委(坂溪、石洲、黃挪潭、十都),44個支部,有543人,其中正式457人,候補86人,有女50人。
上一篇:朱亦岳的的兒女們
下一篇:一、繼續創建和發展群團組織